視頻標簽:外國小說欣賞,墻上的斑點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外國小說欣賞《墻上的斑點 》遼寧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外國小說欣賞《墻上的斑點 》遼寧
《墻上的斑點》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選修外國小說欣賞《墻上的斑點》 【教材分析】
《墻上的斑點》選自選修外國小說欣賞第一單元單元,選修教材,側重對學生的能力提升進行訓練。這個單元的話題是敘述,結合高考,主要側重訓練學生對敘述人稱的把握。《墻上的斑點》里,采用了第一人稱,使我對斑點的一連串猜想、議論、抒情得以運用自如。我的嘗試就是根據這篇小說的敘述人稱的特點,通過“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寫”的問題探究過程來探究這篇小說的結構、技巧、主旨。
【教學設想】
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為載體,結合文體特點和文本內容,設置任務明確的教學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思維層次,拓展人文底蘊;嘗試就是根據這篇小說的敘述人稱的特點,通過“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寫”的問題探究過程來探究這篇小說的結構、技巧、主旨。
【課改嘗試】
1、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嘗試性教學,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課程模式。 2、創建具實踐性、參與性、開放性特點的高效語文課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人論世,全面了解作者及意識流小說。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寫”過程來探究本篇小說。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比較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不同,掌握伍爾夫的悲憫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探究伍爾夫的對世界的獨特感悟 【 教 法 】嘗試性教學法
【 學 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伍爾夫微課 PPT課件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1:激發興趣,情境導入:
展示畢淑敏登上北極點圖片——
導語:2016年,65歲的畢淑敏登上了北極點,站在這里四下眺望,目力所及之處皆可以稱之為南方,至此,她已經走過了全球73個國家,足跡遍布七大洲,四大洋。她說:“人生終要有一場觸及靈魂的旅行。好的旅行,會讓人在某個時刻狂喜、悲傷、在感動襲來時滴下熱淚,那是靈魂蛻變的一刻。”今天老師也要帶領你們進行一場特殊的旅行,讓我們隨著弗吉尼亞.伍爾夫感受一次靈魂的蛻變,來學習《墻上的斑點》
【設計意圖】由畢淑敏人生的旅行引出伍爾夫的思緒的旅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學生興趣,可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活動2:通過微課教學,全面了解弗吉尼亞.伍爾夫其人,把握伍爾夫小說創作的理念,以及意識流小說的表達方式。
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學識淵博、頗有聲望的哲學家和評論家;自幼身體孱弱,未上學;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細膩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癥多次發作;41年投河自盡。
強調內心:“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讓我們在那萬千微塵紛墜心田的時候,按照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給意識印上的痕跡吧。”
意識流小說,“意識流”一詞是小說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來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覺的持續流動。后來文學評論者借用該詞形容現代小說中模仿這一過程的創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亞·伍爾夫外,還有詹姆斯·喬伊斯和多羅西·理查遜等。意識流小說是唯我論在文學上的體現,其哲學信條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東西都是虛的。這一信條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想像的途徑,借助這一途徑,我們可以進入別人的內心世界(哪怕是虛構的),以此擺脫以往那令人心虛的假設。
【設計意圖】通過微課教學的新穎的形式,知人論世,簡介伍爾夫生平和創作及意識流小說的理念 。
活動3:第一小組:這篇小說寫了什么?
(一)課文中主人公對“斑點”的猜測共有幾次? 明確:共六次。 1、“紅”的聯想(為了確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這個斑點,作者想起了冬天爐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想到了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崖壁的側坡)。 2、.看到斑點好象是一枚釘子留下的痕跡,就想到了掛在釘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貴婦人的小肖像畫,想到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鐵路旁郊外的別墅。
3、.看著斑點太大太圓,不象釘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想到了遺失的東西,想到了生活飛快的速度,想到了來世。 4、.覺得斑點很可能是一個暗黑色的圓形物體或一片夏天殘留下來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亞,想起了人類保護自我形象的本能,想到了倫敦的星期日,還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看到斑點是凸出在墻上的圓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師和他的老伴以及學者。
6、仔細看斑點時,就覺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樹,想到樹的生存。
(二)思考:“墻上的斑點”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
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說。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爐前吸煙,透過煙霧,看到墻上的一個斑點。她反復猜想著它是什么,于是無數“無意識的幻覺”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顯示精神世界紛繁復雜的意識流動。
《墻上的斑點》教學設計
班級: 姓名: 使用時間: 月 日 2 / 3
以一個支點為軸心向四周輻射,是這篇小說的獨特結構形式。“墻上的斑點”是一個象征性意象,代表著現象世界。在結構上它是作者進人心理世界的一個跳板或者支點。也就是說,作品中的人物是從墻上的那個斑點出發而產生出許多聯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聯想又都是以這個斑點作為支點而生發開去的。從支點出發,彈出思緒,再返回支點,再彈出思緒……如此循環往復,表現出了人物瞬間的意識活動。這種以斑點為中心的紛繁的意識活動形成了一種立體的輻射結構,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圍繞著花蕊的盛開的鮮花。整個敘述貌似散漫無羈,實則結構對稱,構思嚴謹。
【設計意圖】這個題目意在讓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把握這篇意識流小說獨特而立體的行文結構。
活動4:第二小組:這篇小說是怎么寫的? 學生1:《墻上的斑點》通篇是內心獨白。
“我”看到墻上有一塊黑色的“污跡”,意識就隨之飄逸開去,后來發現,這一污跡原是一只蝸牛。這一斑點“蝸牛”充當了“我”意識轉向的契機,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關的零碎的思緒連成一體。
學生2:“我”從看到墻上有一斑點引發了一連串漫無邊際的自由聯想。想到人生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后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學生3:我覺得這篇文章當中還有大量的心理描寫的句子,通過這些心理描寫來表現伍爾夫的獨特的思想。 教師明確:
1、它常常集中筆墨去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人物的意識流動。《墻上的斑點》描寫主人公看到墻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采用內心獨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剖析內心的奧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靈魂世界。此外, 意識流小說主張取消作品的故事情節,讓人物自己直接展開自己的意識活動過程。在意識流小說
里,即使是描繪環境、外貌、舉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從旁敘述,而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回憶、體驗、感知和想象表現出來。 2
相互交織,來回流動。意識流小說家直接從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聯想”的理論,把它們作為自己創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聯想,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反映。意識流小說家在運用自由聯想時,卻表現出意識流動的跳躍性、隨意性和突兀多變、無規則的特點。《墻上的斑點》寫主人公看到墻上的斑點,思緒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后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這一連串的“自由聯想”展現了主人公頭腦中意識流動的隨意性、跳躍性。
【設計意圖】這個題目意在讓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探究意識流小說的寫法,把握意識流主要的表達技巧。
活動5:第三小組:這篇小說為什么這樣寫? 有人說:“伍爾夫的這篇小說是有野心的”,小說了充斥了大量的夢囈般的聯想,幻覺般的畫面,以及大量的抒情和議論,請你找出這些句子并分析它們表現了伍爾夫的什么思想觀念?
學生1:課文第三段,“對了,這些比擬可以表達生活的飛快速度,表達那永不休止的消耗和修理;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表達了伍爾夫對高速運轉而又漫無目標的失重的生活的質疑。 學生2:“也許是男人,如果你是個女人的話;男性的觀點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標準,訂
出惠特克①(注釋:①[惠特克(1820--1895)]英國出版商,創辦過《書商》雜志,于1868年開始編纂惠特克年鑒。)的尊卑序列表;”“據我猜想,大戰后它對于許多男人和女人已經帶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們希望很快它就會像幻影、紅木碗櫥、蘭西爾版畫、上帝、魔鬼和地獄之類東西一樣遭到譏笑,被送進垃圾箱,給我們大家留下一種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話……
”惠特克尊卑序列表是男人制定出來的,是她嘲笑諷刺批判的對象,她是反對規矩的,她
崇尚著非法的自由感。 學生3:“排在坎特伯里大主教后面的是大法官,而大法官后面又是約克大主教。每一個人都必須排在某人的后面,這是惠特克的哲學。最要緊的是知道誰該排在誰的后面。”對這個可笑的位置的嘲諷,這難道就是人生的意義嗎?“大自然忠告你說,不要為此感到惱怒,而要從中得到安慰;假如你無法得到安慰,假如你一定要破壞這一小時的平靜,那就去想想墻上的斑點吧。 ”伍爾夫對世界既有秩序發出了挑戰,那么就去詩意的棲居吧! 學生4:“是的,人們能夠想像出一個十分可愛的世界。這個世界安寧而廣闊,曠野里盛開著鮮紅的
和湛藍的花朵。這個世界里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這里人們可以像魚兒用鰭翅劃開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劃開世界,輕輕地掠過荷花的梗條,在裝滿白色海鳥卵的鳥窠上空盤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過灰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間的閃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這里是多么寧靜啊”這段文字,表達了伍爾夫對理想的生活境界的追求,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崇尚!
《墻上的斑點》教學設計
班級: 姓名: 使用時間: 月 日 3 / 3
教師明確:
伍爾夫真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們從一個斑點里挖掘出了這么多豐富的感慨,這已經不是一個真正的斑點所能承受的了,這篇小說所承載的伍爾夫的··········
【設計意圖】這個題目意在讓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體會小說的主旨,把握這篇意識流小說中體現出的伍爾夫獨特的思想和她的世界觀的宣言。 活動6:第四小組: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有何不同?
世界上最超短篇小說:最后一個地球人坐在家里,突然響起了敲門聲……
學生:傳統小說有小說的三要素,比如這篇小說有人物,情節和環境,而伍爾夫的這篇意識流小說就是寫人的心靈世界,無小說的三要素。 教師明確:1、傳統小說的要素:
人物: 姓氏名號、服飾狀貌、言談舉止、喜怒哀樂 情節: 開端—— 發展——高潮——結局 環境: 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2.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是什么? (1)記錄意識流程,取消故事情節。
意識流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由作家出面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方式,重在表現人物的各種意識流動的過程。它常常集中筆墨去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人物的意識流動。
(2)直面心靈世界,淡化人物形象。
全篇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沒有時間、地點、場面等,甚至沒有人物——只有一個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馳騁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這個“我”的性別,“我”幾乎與外部世界切斷了一切聯系。根據我們傳統的分析法來判斷,這個“我”其實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線索的作用,是這個“我”將看似毫不關聯的意象組合成塊面;小說的結尾還出現了“一個人”,只說了一句話,我們同樣也不可能以傳統的小說人物形象來框定他。小說中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綿綿不絕的思緒,是跳躍性很大的聯想,是從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漣漪。 (3)點擊社會人生,敘述極具跳躍性。
【設計意圖】這個題目意在讓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探究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不同之處。
活動7:課堂小結:
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的特殊之處正是對于敘述者內心深處的情緒的最細膩的刻畫。伍爾夫給了自己一段溫軟的時光,讓靈魂安靜地綻放!
【設計意圖】進行課堂小結,總結伍爾夫小說創作的理念,以及伍爾夫的悲憫情懷和內心的靈魂的自由。
活動7:板書設計:
墻上的斑點:結構——貌似散漫,實則嚴謹 意識流表達技巧——內心獨白 自由聯想 深刻心理分析 伍爾夫思想——嘲諷單調現實
追求精神自由
意識流小說與傳統不同:磨礪內心
【設計意圖】板書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意識流小說的的結構;意識流小說的表達技巧;本篇意識流小說的主旨;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不同。
活動8:布置作業——完成導學案上的節選自《紅高粱》的小說閱讀題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鏈接高考。莫言的《紅高粱》以時空錯亂的順序,將意識流小說技巧的運用推向了高峰,獲得了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