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經濟體制改革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湖北省 - 黃石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8下·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教學設計
課型:新 課 課時:1課時
㈠課前:分析準備
教學目標 學情教情分析
《經濟體制改革》屬于統編版八下第三單元的第二課,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表現。該主題屬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的歷史,是中國現代史學習中重要的一課,尤其是農村城市的改革打破了舊有體制的束縛,推動了中國全面改革浪潮,其意義非常深遠。
從課程內容上來看,本課的三個子標題之間是按照時間順序層層推進,最后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建立,體現了全文的升華。 本課的教學對象為八年級學生,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年的歷史學習,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是本課的難點在于經濟術語多,政治理論性強,對八年級學生而言理解難度大,難以掌握。如何既能體現課文子標題之間層層推進的邏輯性,構建整體知識框架,又能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使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難點,筆者在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整合調整的基礎上再以學生身邊的變化來拉近課文與學生的距離,整體設計出了本課的教學方案。
↓ 目標任務預設 1.知識基礎(知識目標):了解農村改革,認識鄧小平對改革開放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
認識改革對于中國發展的重大意義
2.能力方法(過程與方法):通過講述法圖示法材料解析法結合情境創設和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能力,幫助學生構建本課核心知識網絡
3.學科素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年表展示使學生明白改革過程的不易,珍惜今天的改革成果;結合身邊的故事切身
體會改革的變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 轉化設
計問題 一、計劃經濟舊體制如何從農村到城市一步步被突破?
理解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建立起來? 認識改革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是立足國情,除舊布新,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進行調整和改變。 三、說說改革開放以來家鄉有哪些變化?
結合所學史事開展社會調查,展示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并談談這些變化給我們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 預設
·
生成 1.重點:計劃經濟舊體制如何突破?
2.難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解及建立
難點突破:通過展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年表使學生明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國內外背景,結合鄧小平南方談話深刻理解改革的實質,從而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3.學習輔助資源鋪墊:
Ⅰ.學案設計設想:通過問題牽引,觸動思考,激趣釋疑,結合故事講述,使學生通俗易懂的理解經濟體制改革。
Ⅱ.自制教學PPT課件
教法和學法
↓
預設 · 生成
教法:運用講述法、圖示法、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材料解析等方式,通過視頻播放問題引導,層層推進,構建課文知識框架。結合學生身邊的故事,培養學生的組織概括能力,同時體現家國情懷。
學法:材料分析法、聯系對比法、合作探究法。
2
㈡課中: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 鋪墊輔助資
源↓探究解決問題 ︵預設 · 生
成
·
達成
︶
課文導入: 播放視頻 同學們,視頻展現了祖國的強盛美麗富饒,所有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做的一個偉大決定,那就是改革開放,而今年又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進入統編版八下歷史第三單元第八課的學習,去聆聽改革的序曲。 單元目錄 首先,讓我們一起進入本單元的目錄部分。經濟體制改革是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第8課。它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表現,更是早日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本單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學習目標 接下來,請同學們齊讀本課的學習目標。 新課教學 一、計劃經濟舊體制如何從農村到城市一步步被突破? (一)導入:“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故事 播放影視情景《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思考:視頻中哪些現象是你無法理解的?(為什么會認為,家養鴨超三只,那就會姓“資”?) 1、向蘇聯學習→人民公社體制:特點、弊端 因為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來源于蘇聯,蘇聯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的人民公社體制便是集中統一調配,當時認為公有化程度愈高, 規模愈大, 就愈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結構愈單一就愈能保持社會主義的純潔性,小生產是產生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溫床, 應該盡早取消那改革前農村體制有什么特點呢?(生答)同學們答得很好,那就是政社合一,土地公有,統一經營,集中勞動,統一分配,吃“大鍋飯”。所以當時農村流行的順口溜就是男勞力上工帶撲克,女勞力上工帶納鞋。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生方言讀)
這反映了人民公社的弊端有哪些呢?那就是農民沒有生產自主權,勞動積極性不高。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1978年的安徽農村,是一副怎樣的景象?(展示材料)這么窮要如何解決呢?
(二)“包產到戶”的故事 1、安徽大旱→肥西分田→鳳陽效仿農業豐收 時間 史 事
1978年秋
安徽省一些地區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省委決定在農村放寬政策,把土地借給農民開荒種糧,誰種誰收,生產自救。
1978年9月 安徽省肥西縣山南公社率先實行“包產到戶”,結果麥子產量比歷史最高水平增產1435萬斤。后周圍不少村仿效。
1978.11 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十八戶農民私下立了一份將田地包干到戶的契約
1978.12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1979年秋 安徽鳳陽縣小崗生產隊糧食產量達到六萬七千多公斤,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長
通過年表我們發現安徽省委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那就是把土地借給農民開荒種糧,這就是后來安徽肥西縣實行的“包產到戶”,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很好,大大提高了農業產量,隨后鳳陽縣小崗村也私下訂立分田到戶的契約,同樣也獲得大豐收,但是有人認為這場改革是 學生齊讀學習目標 師:視頻中哪些現象是你無法理解的?(為什么會認為,家養鴨超三只,那就會姓“資”?) 生(根據影視情景):為什么多養幾只鴨子就被認為是走資本主義道路?
學生結合課本梳理歸納人民
公社的特點
學生方言讀順口溜
師:有人認為這場改革是逼
出來的,為什么呢?
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形象直觀的感受國家的強大,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自豪感,又結合時政,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展示單元目錄,使學生明確該課的單元地位,有利于構建整體知識網絡,理清史實之間的邏輯關系。
通過齊讀學習目標以及教師講解,加深對本課重難點的理解以便更好的學習。
通過情景創設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學生梳理歸納人民公社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方言讀順口溜有利于活躍氣氛同時加深學生對人民公社體制弊端的認識
通過年表展示改革序幕的拉開,由于安徽大旱導致分田自救,其他地區紛紛效仿,體現逼出來的改革,也拉開了改革的序幕,使學生明白改革的不易。
3
逼出來的,為什么呢?(生答)大家說的很棒,因為是安徽遭遇了旱災,所以省委做的決定,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鳳陽縣小崗村的簽字室和當年的那份契約。哪位同學來念下契約內容? 大家可以看到農民的要求是分田到戶,但每年完成向國家上交的公糧,但是他們是冒著怎樣的風險來簽訂這份契約的呢?(生答)大家說的很好,是冒著殺頭坐牢的危險,但即使如此,他們還是要簽,為什么呀?因為太窮了,所以他們必須要改變。改變之后如何呢?我們看到大包干后,群眾干活“不用敲鐘,不用派工,農民賽著往前沖,一個比起一個能”、“早上工,天不明;晚收工,黑蒙蒙。早晚兩頭見星星,一天當成幾天用”,這說明勞動積極性大為提高了。為什么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后,生產力大大發展了?這是一種什么體制? (生答)所以我們將兩種體制進行對比后發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歸國家所有,但農民擁有土地的使用權,這是農民的權力,除了向國家上交公糧外剩余的都歸自己,這是農民的利益,而職責就是保證每年公糧的上交,所以這種包產到戶的做法明確國家、集體、個人利益關系,將農民的責、權、利能緊密結合起來,既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又維護了國家集體的利益,大大解放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同時為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包產到戶): 然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進過程中,群眾有何擔心?我們通過一張年表來看下 時間 史 事
1980.5 鄧小平指出:“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
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
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
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
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我們總的方
向是發展集體經濟。”
1982.1 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1982年
中央1號文件)承認“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
是“社會主義”的,是一次認識上的大突破。
1983.1 中共中央印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的
通知(1983年中央1號文件)。全面徹底地肯定了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原來是有人擔心這樣做會影響集體經濟,但是我們知道農民擁有的只
是土地的使用權,所以會不會影響呢?顯然不會,鄧小平的話給當時
的人民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連續發文承認包產到戶是社會主義的,
這是思想的解放,接著全面徹底地肯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樣,
新的體制逐步就在全國推廣開來。
3、新體制全面推廣→改革后的成果(鄉鎮企業的出現)
生:因為安徽遭遇了旱災 請一學生讀契約內容 學生齊讀人民公社體制內容 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進過程中,群眾有何擔心? 生:擔心會影響集體經濟。
生讀契約內容使學生更加清楚直觀的感受當時農民的心情。 使學生對人民公社體制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明顯比較,加深對人民公社體制優越性的認識。
通過年表引發學生思考,
結合鄧小平講話使學生認識到
由于思想不夠解放因此改革難
以推進,鄧小平的講話給思想
混亂的中國人民指明了方向,
隨后中央肯定,新體制得以全
面推廣。利用年表展示使學生
直觀感受改革過程的曲折,家
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就是
思想不斷解放的過程。
通過大量圖片圖示展示農村改革的成就,說明改革取得預期效果,讓學生感受家庭聯
產承包責任制發揮的作用,喜悅之情油然而生。
4
通過圖片我們看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廣后,還出現了鄉鎮企業,這就改變了以往“以糧為綱”的方針,農村經濟朝著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的方向迅速發展。同時人民的人均收入、住房面積、擁有家電數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象征生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也在不斷降低,說明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體制改革解放了大批勞動力,他們不僅投入鄉鎮企業,還投入城市,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城市的發展。
(三)“冰棍漲價一分錢”的故事 1、改革前企業的弊端
圖片中有哪些現象是你覺得不可思議的呢?為什么冰棍漲價一分錢也要得到上級部門的層層批準呢?
2、怎么改?→增強企業的活力→思想突破
同學們都回答的很好,也就說我們接下來改革的重點就是簡政放權,以增強企業的活力,所以從年表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共中央的政策里一再強調擴大企業的自主權,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那么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又突破了什么觀念呢?(生答)
時間 史 事 1978.12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把工作中心轉移
到經濟建設上來
1979.4 國家經委召集首都鋼鐵公司等八家企業座談會,討
論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問題,決定在這八個企業進行擴大經營管理自主權的改革試點
1979.7 國務院發布《關于擴大國營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
若干規定》、《關于國營企業實行利潤留成的規定》等五個文件。
1982.1 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國營工業企業進行全
面整頓的決定》,著重強調:整頓和完善責任制,改進企業經營管理……
1984.10 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
改革的決定》,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觀點,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很棒,突破了傳統觀念其實也就體現了思想的解放。
3、新舊體制對比
我們的舊體制的弊端(展示圖示)就是效率低下、缺乏活力、脫離實際,國家對企業管的太多,企業沒有生產自主權,工人沒有生產積極性,因此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了,所以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增強企業的活力,是我們這次改革的中心環節,這種經濟體制的要求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40頁城市改革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展示圖示)
師:圖片中有哪些現象是你覺得不可思議的呢?為什么冰棍漲價一分錢也要得到上級部門的層層批準呢? 生:企業沒有自主權 師: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又突破了什么觀念呢? 生: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觀點 學生歸納總結:所有制、政企關系、分配方式 通過圖片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才會更加珍惜今天改革的成果。 通過年表展示政策的層層推進,明確要增強企業活力首先要突破傳統觀念,體現了思想的進一步解放。 讓學生結合課本提取城市改革的內容,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示意圖對比結合教師對計劃經濟舊體制的講解,體現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在國家、企業、個人三方面都更具活力。
5
同學們找的很對,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就是要求國家給企業松綁,擴大企業生產自主權,改變分配方式,以按勞分配為主,多勞多得。另外在所有制方面還要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展示圖示)所以大家今天喜愛的麥當勞、肯德基就是外資經濟,黃石的東貝、就是私營經濟,著名的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合資經濟,而大家放學后路邊隨處可見的小商店就是個體經濟了,這些企業的發展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 4、改革后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 通過圖片材料可以看到城市改革后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算一算2017年國民生產總值是40年前的多少倍?很好,2017年的生產總值是1977年的254倍左右,說明我們改革的路子是走對了。因此,鄧小平談到我們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所以說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因此計劃經濟是如何從農村到城市一步步被突破呢?那就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城市則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1、國內外形勢突變→思想混亂
而正當國內經濟體制改革蓬勃開展之時,國際形勢風云突變,我們來看年表:
時間 史事
1989年 東歐劇變
1991.4 《當代思潮》雜志發表《改革開放可以不問姓“社”姓“資”嗎?》
1991.7 《真理的追求》雜志發表《重提姓“社”與姓“資”》一文
1991.12 蘇聯解體
1992年春 鄧小平視察南方時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
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
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
都是經濟手段
1992.10 十四大確定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為什么又問姓“社”姓“資”?通過年表我們可以看到20世紀
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主義陣營東歐等國發生劇變,各國共產黨紛
紛下臺,隨后蘇聯解體,所以姓“社”姓“資”的爭論又再次被大家
關注。
師:算一算2017年國民生產總值是40年前的多少倍? 生:254倍多
師:為什么又問姓“社”姓
“資”?鄧小平南方談話怎么解決姓“社”姓“資”認識問題? 生: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 生讀概念
通過動手計算更加深刻形直觀了解城市改革的成果,理解改革的意義
通過鄧小平講話,對農村城市的改革作小結,理解改革就是要結合國情走自己的路,理解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創者,體現學習目標。最后教師總結點題。 通過年表展示20世紀90年代左右國內外形勢,導致人們重提姓“社”姓“資”,再次造成思想的混亂,使學生明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背景
通過鄧小平的講話,明確
改革的方向,加深對鄧小平思
想的認識。學生讀概念明確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內涵。
6
㈢課后:鞏固訓練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男勞力上工帶撲克,女勞力上工帶納鞋,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時期流行于農村的順口溜 材料二
2、鄧小平南方談話→指明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鄧小平南方談話怎么解決姓“社”姓“資”認識問題?那就是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隨后,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定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本40頁概念(教師強調關鍵詞),至此,我國計劃經濟舊體制就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取代。接下來,我們通過思維導圖來回顧下整課的知識網絡。 3、思維導圖 整堂課我們學習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從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計劃
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舊體制
是我們向蘇聯的學習,這種體制在一定的時期內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存在著明顯的弊端,隨著我們思想的不斷解放,我們進行了經濟體
制改革,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因
此我們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也終于走上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道路,所以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也是我們思想不斷解放的過程,
改革過程不易,但是結果顯著。
接下來,老師就把時間交給同學們,說說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并談談這些變化帶來的啟示。
三、說說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并談談這些變化帶來的啟示。 同學們都說的非常好,改革使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但是改革一定要符合國情,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就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講到,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所以改革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強國之路,更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所以我們一定要將改革進行到底。
生展示家鄉的變化
總結農村城市的改革,從學蘇聯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最終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現了人們思想不斷解放的過程,同時也讓學生體會改革的艱辛,珍惜今天的改革成果。
通過身邊的故事讓學生深刻體會改革的意義,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使學生關注時政、關注國家的發展,體現家國情懷,同時對改革的啟示有更深刻的理解。
↓ 變式
拓展提升
課堂練習:結合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談談改革的啟示
7
圖一 圖二
材料三 1984年福建省55位國營廠長、經理聯名向省委、省政府寫了一封“松綁”公開信:“我們都想干一番事業……然而現行體制的條條框框捆住了我們的手腳,企業處在只有壓力,沒有動力,更談不上活力,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是我們最大的煩惱……為此,我們懷揣冒昧,大膽地向你們伸手要權……”
(1984年剛上任青島電冰箱廠時)“歡迎我的是53份請假報告。上班八點鐘來,九點鐘走人,十點鐘時,隨便往廠區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
——張瑞敏•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反映了農村改革前我國農村生產存在著怎樣的狀況?主要原因是什么?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小崗生產隊的“大包干”政策后來發展為哪一政策?這一政策在全國推行后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3)材料三中福建省55位國營廠長、經理的信和張瑞敏的話說明了當時全國的國營企業面臨怎樣的一種生產經營局面?“福建省55位國營廠長、經理……懷揣冒昧,大膽地向你們(省委、省政府)伸手要權”,要的是什么“權”?這一“權”是如何實現的?
(4)20世紀90年代,從青島電冰箱廠發展到享譽全球的海爾集團經歷了股份制改革,這一做法與哪次會議上的哪一決策有關?
(5)你從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啟示是什么?
8
小結反思(教師)
本課是統編八下歷史第三單元第8課的內容,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作為“00”后的學生,對本課的內容沒有直觀認識,且本課內容理論性強,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如何設計讓學生通俗易懂是筆者要考慮的問題。基于以上幾點考慮,本課由五大板塊構成,結合課堂實錄筆者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是依據學情,預設目標,發展素養。學情的了解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因此我將本課教學目標預設為三個問題:計劃經濟舊體制如何從農村到城市一步步被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建立起來?說說改革開放以來家鄉有哪些變化?前兩個問題層層推進,體現了知識點內在的邏輯聯系,最后一個通過身邊的故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最后到達整堂課的升華。
二是影視情境,代入時代,還原時空。這一板塊主要是課程開頭直接用兩個視頻對比,導入部分是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取得的成就,第一個板塊導入是影視作品《歷史轉折中的的鄧小平》中“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故事,學生看完視頻后首先有強烈的對比,然后提出疑問:為什么施大娘多養的鴨子就會被認為是走資本主義道路?這也是學生最大的困惑。這樣是設計一是激發學生興趣,另外也是為后面向蘇聯學習做鋪墊,體現了當時國人的思想比較固化,這也是本課另外一條線索的體現,那就是思想要不斷解放。另外學生通過視頻形象直觀的感受了祖國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本課采取倒敘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于改革必要性的認識。
三是講好故事,串點連線,由知到識。由于本課內容理論性強,且經濟術語較多,學生無法理解,如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我在設計是要考慮的。所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課采用故事串線:“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故事、“包產到戶”的故事、“冰棍漲價一分錢”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和身邊的故事。五大故事設計拉近理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將理論聯系實際,用身邊的故事述說改革的成果,體現歷史核心素養的家國情懷,并且體現了課文的邏輯關系,串點連線,由知到識。學生對于故事講述是非常感興趣的,并且參與度高,比如用方言展示順口溜,對于一些無法理解的現象提出自己的疑問等等,學生與課堂的融合也是新課改的要求之一。這一環節最重要的思維導圖部分又將整課的內容串聯一起,體現了本課的兩條線索,即主線:經濟體制改革,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暗線:思想解放。
四是問題牽引,觸動思考,激趣釋疑。我設計的問題圍繞教學目標層層推進,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在學習時進行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這是新課改下啟發式教學的體現。學生依據材料回答這些問題比較容易,這就培養了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同時也解決了學生的疑惑。
五是課外調查,材料佐證,體驗變化。學生根據自己家鄉的變化暢談改革,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體現,同時更是本課的亮點,學生談了服飾、飲食、糧票、出行等等方式的變化,學生也從變化中感受到了改革的成果,體現了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還是達到了預設的目標,但是要是課堂中再多些學生活動,比如情景劇演示之類的就更完美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