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科技文化成就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內蒙古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科技文化成就》教學設計
一、課標要求:了解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等,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標:知道“兩彈一星”研制主要史實、載人航天技術發展、雜交水稻和青蒿素的成就、及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理解我國為什么研制“兩彈一星”,感受我國科技力量不斷增強,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三、教學重點:“兩彈一星”的研制等科技文化成就 四、教學難點:我國為什么要研制“兩彈一星”及意義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授課時間:2019.6 七、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本課采用情景導入。通過多媒體展示鄧稼先圖片,引出問題“我國第一顆原子彈什么時間、經歷了怎樣過程研制的?”并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以參觀展覽館的形式學習本課。
設計意圖:通過出示圖片及問題導入,吸引學生興趣,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并且創設情境,以參觀展覽館的形式為線索,脈絡清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國科技文化成就。 (二)新課講授:<一>從“兩彈一星”到太空漫步
1.首先整體介紹本課科技館分為兩部分。展示科技館大廳的文字,由學生自主閱讀,并分享通過這段文字獲得什么樣的信息。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文字資料、分析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整體把握“兩彈一星”含義。
2.提問“我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么要研制兩彈一星”出示材料,由學生結合材料分組討論。然后由學生分享討論成果,將學生提到的關鍵詞,用希沃軟件書寫功能圈出,幫助學生理解研制兩彈一星可以保衛祖國,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分組討論,提高學生合作學習、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并使用西沃軟件中的書寫功能,將材料重點圈出,便于分析,更好地理解研制兩彈一星可以打破由核大國核壟斷等史實,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歷史核心素養。突破難點。
3.展示鄧稼先接受研制原子彈任務的材料。并引導學生分析出我國研制原子彈遇到的阻礙,從而理解研制兩彈一星的艱難,與科學家們的努力。
4.課件出示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圖片,并提問“給這些展品加文字介紹”,通過資料介紹,明確我國“兩彈一星”取得巨大成就。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創設,以為展品填文字介紹形式,吸引學生興趣,掌握基本史實,通過史料、圖表對比,感受我國“兩彈一星”取得的成就,增強祖國自豪感。并引出離不開科學家們的探索。
5.人物篇展館由學生朗讀教材人物掃描部分,并結合材料,分析科學家們身上的精神。感受他們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
6.結合史料及所學內容,引導學生分析我國研制成功“兩彈一星”的意義,從而更好地理解增強了我國國防實力,振奮士氣,并促進歷
史核心素養形成。
7.創設情境,講述航天部分展館正在播放影像資料,與學生共同觀看,學生結合影像資料談感受,并梳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影像資料幫助學生在情景中感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形成自豪感,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與德育目標的實現。 <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
1.出示該部分展館大廳上的兩句話。分別是“吃飯靠兩平,一是鄧小平,二是袁隆平”“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引出袁隆平與屠呦呦。
2.假設同學們是該部分展館講解員。由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思考如何講解這兩位人物。由兩位學生分別介紹袁隆平、與屠呦呦事跡,分別感受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對全世界糧食安全問題與屠呦呦的青蒿素為人類生命健康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講解員,將學生帶入到科技館情景教學中,增強興趣,并通過自主閱讀課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講解過程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利于今后學習。 <三>文化事業的發展
1.引導學生走進文學藝術展館,出示毛主席對雙百方針題詞。 2.提問“如果在雙百方針指導下展館會展示哪些作品”,展示《茶館》等作品。
3.展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出現優秀作品及莫言獲獎照片。 設計意圖:通過大量的圖片資料,幫助學生回顧我國文學事業發
展歷程,深切體會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大。
(三)思考:學生結合展示圖片回顧、思考“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文化事業出現哪些成就,為什么出現如此矚目成就”。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的相關圖片,引導學生共同回顧我國科技文化領域取得主要成就,形成整體意識及自豪感,突破難點。并通過思考原因,鍛煉歷史思維能力。
(四)課堂活動。出示利用希沃軟件制作的科學家們與成就匹配的課堂活動,由學生到一體機前進行匹配活動。
設計意圖:利用希沃軟件制作的課堂活動,形式新穎、吸引學生興趣,更利于學生掌握本節課重點,新中國成立后主要科技文化成就,更好地將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五)練習:出示習題進行練習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主要內容。
(六)總結:“通過本次展館之旅,我們看到了在攀登科技高峰中,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向全世界人證明了我們國家國防力量,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為全世界糧食安全做了保障,屠呦呦的青蒿素使全世界人受益,我國文學事業也取得了許多成就,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然后出示習總書記談到的“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回顧為本節課主要內容,并結合習總書記的話,認識科技重要性?蹜黝},升華情感。引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夢終究會實現。 八、板書設計:
科技文化成就
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 1. “兩彈一星” (1)成就
①第一顆原子彈1964 ②第一次導彈核試驗1966 ③第一顆氫彈1967
④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0
(2)人物:錢學森、鄧稼先 (3)意義 2.航天:
①神舟一號1999 ②神舟五號2003 ③神舟七號2008 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 1. 袁隆平 2. 屠呦呦 三、科學文化事業 1. “雙百方針”1956 2. 十一屆三中全會
九、課后反思:
本課以參觀科技館與文學藝術展館的線索進行教學,脈絡清晰,幫助學生進入情景學習,吸引學生的興趣,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自主學習、分組討論等形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等多種學習能力,也出示了許多與促進教學的史料,不斷鍛煉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認識論從史出的重要性,增強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并通過展示我國科技文化成就的圖片、影像資料,感受我國科技文化取得一系列成就,增強民族認同和自豪感。
本課還使用了希沃白板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了書寫功能,將重點突出,并設計了匹配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氣氛,將科技與課堂教學融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