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部編人教版《中國歷史》第二冊第22課《活動課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河南省 - 洛陽市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22課 《活動課: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
【活動內容】
1.知道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2.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和發展:有些節日是適應人類自身發展而出現的,有些節日是農業經濟的產物,有些節日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許多傳統節日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商周以后不少節日成為禮俗,變成國家的祭奠儀式。秦漢時期,節日基本成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節日的文化內容不斷充實。宋元以后,有的節日成為禮儀、娛樂性的活動。
3.學習傳統節日的分類:歲時文化、漢族節日和少數民族節日;涉及領域包括生產活動、衣食住行、禮儀、天文氣象、宗教、娛樂等。
4.正確看待節日文化:中國的節日文化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了解傳統節日,有利于認識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活動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起源與演變,知道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提高文化素養。
2.過程與方法:
課前搜集整理: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成立研究學習小組、確定研究課題、查閱相關資料。 課中展示探究:學生展示搜集整理的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了解相應的歷史,感受傳統節日承載的文化內涵。
課后拓展提升:課后,教師通過探究活動點評、學習園地交流與節日調查走訪等方式,進一步了解節日文化。
教師引導學生采取小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個階段完成學習任務。 通過以上活動,提高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提高溝通和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理解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通過“傳統節日”和“洋節”的比較,學習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倡導健康的過節方式;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培養合作精神。
【活動過程】
一、課前搜集整理
1.明確活動主題為“探索中國傳統節日”
教師簡介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由來,師生經過討論一起確定小組研究主題。
2.介紹搜集整理資料的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搜集資料,建議學生通過調查采訪長輩、查閱報刊書 籍、上網瀏覽、聽廣播、觀看影視資料,或者與同學交流節日感受等途徑獲取資料。教師 還要指導學生整理資料的方法,如按照時間順序梳理春節的演變歷史,用不同方式呈現節 日的文化內涵等。
3.學生個人或小組合作,按以下幾個方面搜集、整理資料: 主題一: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的起源 ①春節的由來和民俗 ②清明節的來歷;
③端午節的起源和相關故事。 主題二:節日習俗的傳承與演變 ①春節習俗的傳承與演變; ②清明節活動的傳承與演變; ③端午節習俗的傳承與演變;
主題三:傳統節日對社會生活的作用 對于現在流行的“洋節”,如圣誕節、萬圣節、感恩節等,你有什么看法?你認為“傳統節日好”還是“洋節”好?
4.資料的呈現方式
可以是文字介紹、系列照片、音像資料、自制網頁、手抄報等,鼓勵形式多樣。
二、課中展示探究 【導入】
師:馬上就要端午節了,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那么端午節是如何起源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2課,共同探討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
師:我先來考考大家,哪些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生: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
師:中國的傳統節日指的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節日,是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記錄了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今天第一部分就由同學們來展示各個小組的學習成果。
(一)成果展示篇:學生展示學習成果
1.春節的起源以及節日習俗 師:首先第一組由誰來展示。
生:我們組通過PPT來展示春節的起源以及節日習俗。
師總結: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歷史悠久,一般認為其源于上古的臘祭。我國古代是農業社會,每逢一年農事結束后,人們在最后一個月,都要去野外獵取各種野獸,用于祭祖先、祭百神,以祈求來年五谷豐登,家人平安、吉祥,稱之為“臘祭”。由于“臘祭”常在十二月舉行,故這個月被稱為臘月。直到現在人們還習慣把臘月腌制的豬、牛、羊肉,稱為“臘肉”;據傳“臘祭”之神有八神,“臘祭”才被固定到臘月初八這一天,因此有了臘八節。臘八節被認為是春節的前奏,因此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人們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如貼春聯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可很少有人知道春聯的由來以及如何貼春聯。
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做的。最早古人是在桃符上書畫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用來驅邪避鬼。五代時有人在桃木板上書寫聯語,其后又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聯語,就成為今天的春聯。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春聯就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
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春節,家家戶戶掛桃符(即今春聯)的盛況。
如何貼春聯呢?
【插入活動:貼春聯】(老師自帶一副春聯,兩名學生上臺展示)
春聯,猶如唐詩,是講究押韻的,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同學們有沒有發現規律?
【插入活動:貼門神】
除了貼春聯之外,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尤其是在農村。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古人對門戶是很看重的,認為房屋是護佑主人的堡壘,因而房屋的門也就非常重要,于是就產生了門神崇拜。人們將其貼于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降吉祥。
最早的門神,是神荼和郁壘。據說,他們是遠古時期黃帝派來統領游蕩人間群鬼的兩位神將。唐代,又出現了一位門神鐘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們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節將鐘馗圖像貼在門上,用來驅邪辟鬼。
元以后門神中流傳最廣的當數秦瓊、尉遲恭。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二位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大將,兩人在戰場上立下了大功,是真實的人物。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明清至民國期間的武將門神在全國各地各有不同,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門神為三國時期蜀國的趙云和馬超。還有地方供奉抗金名將岳飛和韓世忠等。
抗戰時期,出現了八路軍和軍民合作抵抗日本侵略的畫面。這些春節門神年畫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學生1:春節門神年畫的變化,說明春節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
學生2:春節門神年畫的變化,說明節日習俗不斷適應當時人的需求。好像也有從神到人的變化。
師總結:不管怎么變,不同時期的門神年畫都反映了老百姓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降吉祥的新年愿望,表達的是對平安、幸福的向往與追求。如今,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城市里面的人已經很少再延續這一習俗了。因為貼門神講究的是對稱,但是現在單元房的門一般都是單扇,不是很適合貼門神。
師:少數民族過春節的習俗和漢族有什么不同?以一個少數民族為例來說一說。
生: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成為“白月”,把過年節稱作“白節”。除夕夜大家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
2.清明節的起源以及節日習俗 師:第二組由誰來展示。 生:(略) 師總結: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清明本是我國農歷的二十四個節氣之一。這時候, 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轉暖, 萬物欣欣向榮, 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潔, 因而稱為清明。這時候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時節,因此清明節也被稱為“踏青節”。 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同學們有沒有誰查找到資料有關寒食節的由來。
生:講述寒食節的由來——介子推的傳說。
師總結:由于這兩個節日相距很近, 許多地區的人們往往合二為一, 以清明節來融合兩個節日的內容。那么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呢?
生:略。 師總結:清明節就成為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祭祀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
傳統節日。一說到清明,大家會想起我國哪一幅國寶級的傳世名畫呢?
生:《清明上河圖》
師:這里的清明指的是什么? 生:略
師:大家直觀感覺就是清明節的河上風光,事實上,關于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時節,千百年來一直存疑。更多的學者傾向于清明即政治清明,是作為稱頌太平盛世的寓意。
3.端午節的起源以及節日習俗 師:第三組由誰來展示。 生:我們組通過實地考察拍到了一些圖片,下面由我來展示端午節的起源以及節日習俗。 師總結: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是開始、“初”的意思;“午”與“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謂“端午”就是“ 初五”。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之說等等。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4.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苗節,白族的火把節,回族的三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等。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世界體系中,各國都逐漸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2010年,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中國七大傳統節日logo正式發布。據悉,這是中國將七大傳統節日連起來打包申遺的行動之一。中國七大傳統節日形象logo的出爐將有利于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走向世界。
(二)合作探究篇:節日習俗的傳承與演變
通過觀看視頻和一系列圖片,學生以組為單位總結歸納節日習俗的傳承與演變(變與不變)。
【活動:插入視頻《看看古代人是怎么過春節的?》】 師:通過這一視頻,我們發現古人過春節的很多習俗都保留了下來。但是也有一些變化,如隨著電視直播的發展,看春晚已經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度春節的方式之一。隨著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很多城市在春節都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清明節已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的節日,也成為中華民族緬懷先烈、認祖歸宗的紐帶。4月3日,東升二中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學校信息中心組織學生在計算機網絡教室觀看愛國影片,在網上向先烈鞠躬獻花、書寫感言體會等活動,表達對先烈的緬懷和敬仰之情。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提出要崇尚英雄,號召全社會人民要學習英雄、關愛英雄。
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陜西的黃帝陵已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認祖歸宗的圣地,每年的清明節這里都會舉行大型的公祭典禮。
節日 傳承(不變) 演變(變) 春節
祖先祭祀、辭舊迎新、重視家族、拜年、貼春聯敬門神、壓歲錢等 春晚、電話拜年、互聯網拜年、城市禁限煙花爆竹、微信發紅
包、禮物變化等 清明節
清明祭祖、踏青郊游、禁火寒食、掃墓上墳、插柳、植樹
內容變化:祭奠烈士 形式變化:網上祭奠鮮花追思 端午節
龍舟競渡、吃粽子、憑吊屈原
女兒回娘家、舉辦龍舟文化節、小長假旅游等
結合表格,你發現中國傳統節日共同的主題有哪些?
學生1: 中國傳統節日和中國農業社會的生產生活關系很大。 學生2:中國傳統節日都有祭祀祖先的內容。
學生3:中國的節日都有儀式,很莊重,也有點沉重。 學生4:中國傳統節日都注重在家里過。 學生5:中國人崇拜偉人,愛國。
師:非常好,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植根于農業社會的文明土壤中,它是農業社會生活節奏與農業時代倫理文化的產物,構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系。中國的傳統節日都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尊重祖先、長輩。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宗敬祖的觀念和尊老敬老的美德。中國的傳統節日以情為紐帶顯示了團結的力量。它把濃濃的鄉情、親情和愛國情同我們每個人聯系起來,體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每年的春運高峰期不管火車票、汽車票多么的難買,一般人都要盡量在除夕時與家人團聚,共度新春。
(三)主題討論篇:“傳統節日”好還是“洋節”好?
隨著多元文化的日益豐富,中國的傳統節日日益被人們所忽視與淡忘。取而代之,“圣誕節”、“愚人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在我國卻愈加盛行。這種現象在廣大青少年中尤為常見。最后我們就展開一次討論,你認為“傳統節日”好還是“洋節”好?
學生1: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今天我們所學習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學生2:中國傳統節日有它鮮明的內涵和文化底蘊,而洋節也有其獨特的魅力。過洋節,能體驗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和節日的氛圍,能更加了解西方的文化傳統,了解西方人的歷史,更能很好的和世界接軌,使得中國走向世界,世界擁抱中國。這周周日是父親節,這雖然是一個西方的節日,但是現在國內也興起過這個節,我覺得是一件好事。我們中國的孩子對父親的感情是敬大于愛的,往往是敬畏有余但是不親密。而且都是嚴父慈母,會認為父親只是一個權威的家長形象。這些年過父親節,我們可以更多的表達對父親的愛,表達這種親密。
學生3:對于西方節日的“入侵”,我們沒有必要將它視為洪水猛獸,拒之門外,以示自己的愛國情結。對于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自嘆不如。我們不應該拒絕洋節,對西方節日不過度關注,也不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應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同時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節日,讓中西方節日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共同發揚光大,成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寶藏。相信通過人們的共同努力,傳統文化不僅不會因外來文化的沖擊而動搖,反而會更加突出!
師總結:我們既要重視中國傳統節日,也要正確對待外來節日。首先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對外來節日要借鑒和包容,適當的合理的融入到本民族文化當中。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把我們的傳統文化推向世界,融入到國際社會,從而發揚光大。
我們作為中學生,更要了解我們的傳統節日,繼承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和民族精神,為把我們國家建立得更加富強,為早日實現民族復興之夢而努力學習。
三、課后拓展提升
1.根據教材《小組合作研究結果展示評價標準》,對各個學習小組進行評價,評選出 最佳研究小組,同時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2.活動課后,教師把學生作品呈現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供全班學生進一步觀摩、 交流。
3.組織學生走訪,探訪民俗,進一步感受傳統節日對人們現實生活的影響。
四、板書設計
(一)成果展示
1.春節的起源以及節日習俗 2.清明節的起源以及節日習俗 3.端午節的起源以及節日習俗 4.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二)合作探究——節日習俗的傳承與演變
(三)主題討論——“傳統節日”好還是“洋節”好?
五、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節關于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活動課。歷史活動課富于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和競爭性,適應初中學生喜歡在活動中顯示自己的心理特點。
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采取小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們充分發揮主體性,一方面通過課前收集的資料,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合作,來進行課堂展示,提高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溝通和表達的能力,培養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探究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認識到中國的節日文化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解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激發了愛國情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學生們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所得到的感受也比教師講授親切得多,從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本課涉及的傳統文化的內容相當豐富,課堂活動也可以再改進,比如編手鏈的活動放在課堂中間進行,課堂氣氛更會達到高潮。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