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我們的來時路,探尋中華文明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我們的來時路——探尋中華文明的曙光》浙江省 - 紹興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我們的來時路------探尋中華文明的曙光》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綿延至今的人類文明。然而中華文明的起源在哪里?是一個源頭還是多個源頭?核心特征是什么等。這些問題具體到教學之中,由于年代久遠、概念抽象,七年級學生的歷史認知有限,所以學生較難理解。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本課精選了大量歷史考古圖片,直觀形象的展示文明起源的表現方面和廣闊空間,并輔以相關的史學界觀點和文字史料,旨在引導學生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表現方面和空間分布,把握好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
教學目標:1、能夠列舉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通過圖文資料,說明中
華文明的起源地和特征,能夠描述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
2、通過探源中華文明,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對比黃河流域自然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關系,使學生形成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3、初步掌握獲取歷史信息的方式,學會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能夠根據史料實證開展歷史猜測和歷史評價。
教學重點和難點:中華文明起源的表現、原因及特征。 課時安排:1課時 學教課型:新授課 設計方案:
環節 活動設計 活動意圖 導入新課 通過“良渚申遺”的新聞 導入新課 通過新聞來導入新課,以浙江良渚申遺,增強學生
的好奇感和新鮮感,拉近
距離,活躍氣氛。增強作為浙江人、中國人的自豪感。
路起何時 出示中外史學界關于中華文明起源時間是3000年還是5000年之爭,引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證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
通過對中外史學界不同觀點的了解,使學生明白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歷
史猜想需要有史料實證。 路上何如 開展《如果國寶會說話》活動,選取四方面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文物,請學生自由選擇進行了解,并由學生扮演文物進行敘述,通過與新石器早期的對比,總結出中華文明起源的表現。
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創設良好的、接近歷史真相的情境,由表及里、層層推進,概括出中
華文明起源的主要表現。
路起緣何
小組合作探究中華文明起源于大河流域的自然原因,并從提煉文明起源表現中的共同原因——生產的發展,引導得出勞動人民是中華文明的創造者的結論。根據史料和地圖得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
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讓學生聯系前面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大河流域的自然環境等,從而加深對文明起源的理解,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路向何方
觀看《中華文明探源》視頻,學生思考如何傳承文明?展示歌曲《生僻字》歌詞,引導學生對于弘揚傳承中華文明具體可以做些什么的思考。
通過流行歌曲使傳承這個大話題變得實際可操作,使學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夠傳承、傳播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結束新課
齊聲朗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明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
聯系時政,讓學生感受作為中華兒女的責任和義務。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1、以“路”貫穿,設計線索清晰,且前后呼應。整堂課以“我們的來時路”比喻中華文明的起源,通過“路起何時”、“路上何如”、“路起緣何”與“路向何方”四個板塊來向學生解釋中華文明起源的時間、地點、特征及原因,并最后引導學生如何弘揚傳承中華文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邏輯思維。本課的導入和結束分別選取了相關新聞和習近平總書記語錄,都聯系了時政,做到前后呼應,也拉近學生與中華文明起源這一話題的距離。
2、以“如果國寶會說話”活動引導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對于中華文明的起源,學生的認知是比較少的,而且覺得距離遙遠,所以本課引入“如果國寶會說話”這個學生喜聞樂見的節目,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而且讓學生扮演文物進行自我介紹,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并在這一活動中展示大量的實物資料、文獻資料,讓學生從這些歷史資料中去探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即以歷史實證為依據開展歷史猜測和歷史評價,做到有理有據,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3、設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如對蛋殼黑陶杯的介紹,教師從學生想要知道的問題中挑選了三個問題與大家一起討論:它可能用來干什么?哪些人可能制造出這樣的器物?當時誰可能擁有它?最后得出結論:當時社會已經出現階層的分化。把比較抽象的知識點化難為簡,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答案自然呈現,也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利用中國地形圖和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請學生小組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的地域特點和成因,并總結出勞動人民才是中華文明的創造者,提升了這節課的立意,體現了學科的綜合性特點,既有時空觀念,又有綜合思維。 4、把板書設計成旭日初升的形狀,寓意深刻,而且新穎、形象。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還使用了大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流行的歌曲、電視節目等,活躍了課堂氛圍,拉近了學生與書本知識的距離。而且最后把如何傳承弘揚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落實到具體生活中,如說好普通話、寫好方塊字等,也突出了歷史學科的實踐性特點,讓學生通過這節課不僅增強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還可以實實在在的落實到具體行動中。
不足之處:整節課雖然課堂氛圍活躍,內容重點突出,難點也得以突破,但是對于中華文明探源的“探”字體現的還不夠明顯,很多時候學生都是按照教師設計好的環節學習,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和思考還不夠深入。在“路起緣何”部分設計的小組探究活動:討論中華文明出現在大河沿岸的自然原因,這里的小組合作探究顯得簡單,僅是對七年級所學地理知識的一個回顧,顯得形式大于內容。 再教設計:整節課的設計改為三個環節:探何時、探何地、探何方。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參考資料,由學生分組自行選擇討論其中一個探究的問題,也可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根據選擇的問題自行搜集史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