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蘭亭集序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高中語文必修三6.《蘭亭集序》教學-江西省南康中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山水掩映中的生命情懷
【教學目標】
1、通過文本比較,體會蘭亭集會的清雅環境,領略千年盛會的自然境界。
2.理清文脈,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喟中
蘊涵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3.由情及理,深刻探尋“痛”、“悲”中的生命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在了解蘭亭集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結合時代背景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學情分析】
學生的文言基礎和所處年齡階段,會影響到他們對文意的理解,尤其是其中對生命、生死產生感慨的內容,對相關歷史背景了解得不夠,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對文章理解的深度和透徹程度,關于生死的思考和探求可能會流于表面,難以深入內心。 【教材分析】
《蘭亭集序》是高中語文教材北師大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是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其共同特點是在對自然風物的
客觀描繪中往往含有抒情和說理的成分,而閱讀鑒賞這類文章,不但要置身情境,感受古人徜徉山水的情趣,還要聯系作者的經歷和時代背景,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旨趣。從《蘭亭集序》文章本身來看,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作為一篇文言文,其字面落實和文意理解的難度不小,雖然情感脈絡清晰,可是情感變化的內在邏輯以及生死感慨背后所折射的時代特征等內容才是這篇文章的關鍵之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蘭渚山間吟詩作賦,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著幾分醉意,要為眾人的詩集作序。在大家的簇擁之下,他拿起毛筆,蘸上濃墨,在蠶絲紙上暢意揮毫。待到作品出爐,他把手中的毛筆往旁邊一擲,癱坐在一塊石頭上打起呼嚕來。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覺得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再次書寫,卻發覺不如昨日醉酒時寫的好,不禁長嘆。這是一個神來之筆的傳說,這位醉里潑墨作文的人就是王羲之,而那卷無意之作就是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今天我們穿越歷史的云煙,一起走進千年前的蘭亭盛會,來體悟那山水掩映中的生命情懷。 二、誦讀感知 1、配樂誦讀
首先先聽老師配樂誦讀這篇美文,請大家在聽的過程中注意感受作者情感變化的脈絡。(背景音樂應隨情感由樂轉痛而變化)
2、理清情脈
同學們可以從課文中迅速找到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詞嗎? 樂——痛——悲(板書) 三、“文本比讀”品樂景
那我們先來看到宴會之樂,一想到春天三月的蘭亭歡聚,老師腦海中就出現了很多宴酣之樂的畫面,于是我把我想象中的畫面變成了文字,請同學們說說老師改寫的文本和原文的一二段對比有什么不同呢?(請重點抓住文中的景、情來分析)
展示老師改寫的文本:
煙花三月,蘭亭歡聚。此地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楊柳飄依。又有桃杏明媚,紅英麗艷。撫琴瑟奏樂,引笙筑提興,高音迭詠,嘯歌遞奏。羽觴頻傳,詩興時起;觥籌交錯,名士命筆。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掇芳蘭之盛,俯揮素波之清。信可樂也。 ·景的角度:
1、“煙花三月”呈現的是一片明媚艷麗的春景圖,而文中的“暮春三月”色彩更為素雅。
2、“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給人一種競爭比拼的氣氛,但原文中是愜意舒適的自由環境.
3.“楊柳飄依”顯得輕佻浮躁,一種浮世繪的感覺。而原文中的景側重寫山、水、林、竹,山間有竹木,水中有清流,山光水色,茂林修竹,顯得清幽高雅。
·情的角度:
第二段中的“樂情”已不是僅僅表達少長咸集的相聚之樂,也不是宴會中的酣暢之樂。情感縱深到天、風、宇宙、自熱,高闊浩渺,物類繁盛,融入到天地宇宙中,讓精神回歸自然,這是一種忘懷物我之樂,心境開闊曠達。 四、“體驗解讀”悟痛感
置身于歡暢的蘭亭宴會,王羲之的這種快樂并沒有持續很久,不一會兒,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在大歡樂的情境下,突然興盡悲來,感慨萬千,迸發出生命的痛感。那么王羲之為什么而痛呢?它發出了怎樣的痛感?
為了更好理解王羲之的“痛”,老師對第三段也進行了一些梳理改寫。 1、研讀要求:請說說你對文中哪一種痛最有感觸。試結合生活經歷、情感體驗或閱讀積累分析。
【屏幕展示】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豈不痛哉!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豈不痛哉!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豈不痛哉!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預設:
(1)、“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時光太瘦,指縫太寬。當我們沉迷于自己所熱衷的事業時總會有時光流逝,人生短暫之感。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于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詩中曾經寫道“人生幾何,對灑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回憶走過的時光,那些曾無比喜歡的新衣或新物,那些曾以為會陪我們一生一世的朋友,已然不在。這是世事無常之痛。世上的人和事無往不在不變化,不變的唯有變化。
(3)、“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向之所欣”,可以指朋友相聚歡談之樂等,“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寫出事物變化快。享受到的快樂很快成為陳年舊事,這是樂事不再之痛。多少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轉瞬之間已成為過眼云煙,使人不能不感慨傷心。
(4)、“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最大的痛事是死生之事。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長短,生命終會消失于世。分裂動蕩時期,人們對死生大事更易發出感慨。你永遠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個先來臨。
補充材料:北大教授王瑤先生說:“我們念魏晉人的詩,感到最普遍,最深刻,最能激動人心的,便是那在詩中充滿了時光飄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與情感。”
為什么魏晉時人容易生發時光飄忽和人生短促的情感呢?
2、擴充背景
分裂動蕩的魏晉,政治極為嚴酷,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永和初年,又遇地震、瘟疫。人禍天災,無時不在,天下名士普遍感到生命虛無、無常。因此有人悟言一室之內,崇尚老莊哲學,清談玄理,一味追求曠達玄遠;有人放浪形骸之外,醉生夢死,認為死生等同,陷入悲觀絕望。
五、“詩文拓讀”感悲懷
那么王羲之對當時這兩種生存狀態持什么態度呢?肯定還是否定呢?哪句話可以看出?(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問題:王羲之只說生死是一件大事,并未正面告訴我們如何對待生死,那么你認為王羲之的生命觀是什么? 深入文本:
作者悲昔人,也悲后人,得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認為長壽和短壽絕不等同,體現了對生命長短的珍視。這個觀點由“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句而來,通過自己讀古書的經驗,用“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對死生大事發出感慨。而無論時代怎樣發展,這種對生命的體驗是古今同一的,“后之視今”“雖世殊事異”兩句即可證明。所以“痛”是一己之痛,是感性的;而“悲”是為古人、為時人、也為后人,是千古同悲,已上升到理性思考。 作者認為有限的生命時光應該怎么做? 補充材料: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立言,就是通過文章傳世,從而名垂青史。在作者看來,人生如此短暫,如此有限,在這有限的生命里,絕不能虛無相對,碌碌無為,而要積極向上,用立言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悲嘆但并不悲觀,這就是王羲之的生命情懷,是強烈的生命意識覺醒,“悲”是對生命的深深眷顧,是從理性上對生死命題進行了哲學思辨,是在深思應該怎樣更好地生,即“向死而生”。 材料補充: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②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③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④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陶淵明)
⑤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王勃《滕王閣序》) 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于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赤壁賦》) 六、課堂小結
蘭亭盛宴,由樂轉痛,進而生悲,跌宕的情感中蘊含著對生死觀的探討、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在面對人生有限與自然永恒的矛盾時,王羲之告訴我們,正是因為人生短暫,時不我待,更應該珍惜當下,奮發有為。一次普通集會,王羲之生發出對人生、對生命的深層思考;一次靈魂堅守,王羲之探索出實現人生理想、人生價值的永恒方式。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