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蘭亭集序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8蘭亭集序-懷化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8蘭亭集序-懷化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梳理文中的重點文言字詞及特殊句式,曉暢文意。 2、引導學生理解,文中詩人“樂”“痛”“悲”的不同緣由 過程與方法:
1.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探討歸納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
2. 以讀悟文,以誦讀教學法為主并輔之以點撥、討論,引導學生在讀中品情悟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聯系所學,挖掘“樂極生悲”背后所隱藏的“憂患”意識
2、結合“樂極生悲”的抒情特點,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積極人生觀
教學重點:
1、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歸納作者在文本中“樂”“痛”“悲”的不同緣由。
2、讓學生從課文、導學案背景資料出發,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積極人生觀
教學難點:
1、聯系所學,挖掘“樂極生悲”背后所隱藏的“憂患”意識
2、從中國文人的“憂患”傳統出發,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積極人生觀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千年前,王羲之邀友人蘭亭雅集,留下千古名篇;千年后,我們相聚一堂,共賞名篇千古。這讓我不禁想起了王羲之在《蘭亭集序》的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是的,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古人早已相邀,我們又何不走近蘭亭,共“感”美文呢?
二、教學目標
1、疏理詞句,曉暢文意 2、以讀悟文,體悟情感 3、以情為導,探究人生
三、檢查預習
鏡像展示學生導學案的完成與修正情況,挑選典型錯題進行點撥。 典型錯題:
1、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定語后置句。(1)“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詞,例如“馬之千里者”;(2)“仰觀”的賓語是“宇宙”而不是“大”,“俯察”的賓語是“品類”而不是“盛”。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一”是數詞的意動用法,翻譯為“把死和生當做一樣的”,“齊”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翻譯為“把長壽與短命當做等同的”。所以整句的翻譯為“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看做一樣是虛妄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3、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2
“所以”翻譯為“„„的原因”,全句翻譯“他們抒發感慨的原因是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這里的“他們”都是指“前人”與“后人”
四、走進文本
1、世人都說《蘭亭集序》是因王羲之行云流水的字而出名,其實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在《蘭亭集序》這篇文章里還寄寓了作者不同一般的人生體悟。
現在請大家誦讀全文,感受王羲之在蘭亭集會時的心情變化?(請于原文中找到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并作出標記)
小結:王羲之的情感經歷了“樂——痛——悲”的變化過程。
五、合作探究
1、蘭亭集會本是一件極其風雅的事情,可為什么作者卻會產生“樂”“痛”“悲”這三味雜陳的復雜情感呢?請大家結合文本,集中討論,嘗試著來探究一下王羲之此時“樂”“痛”“悲”的不同緣由。(請于原文找到相關語句)(第一組“樂”,第二組“痛”,第三組“悲”)
(1)樂——有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美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賞心: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 樂事: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賢友: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小結:王實甫的《西廂記》里有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我們這里除了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外,還多了一樂“群賢畢至”。所以,此時的王羲之豈不樂哉?樂的是擁有。 可是,轉眼間,王羲之卻由樂轉痛,痛的又具體是些什么呢?
(2)痛——無
年老無覺: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情趣無定: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事物無常: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生死無避: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這一段,如果學生對于“痛”體悟不深,建議多讀兩遍) 小結:前一刻還擁有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下一刻就化為虛無,豈不痛哉?羲之之后的“悲”與這里的“痛”又有什么不同嗎?
(3)悲——同
哀嘆同惑: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生命同誤: 一死生,齊彭殤 命運同軌: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小結:無論是生死還是感受生死,作者發現前人與后人并無差別,同樣會有生死之悲,也同樣會為生死而悲。如果說王羲之之“痛”是痛個人之“無”,那么王羲之之“悲”就是在悲人類命運之同,是一種對人生的感慨。
無論是誰,都逃不過“生”“死”。那他本人究竟是重“生”還是重“死”呢?他說的“死生亦大矣”,“大”的究竟是“生”還是“死”呢?
學生回答(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聲音,盡量讓他們表述清楚即可,判斷留后)
點撥:如果文句沒有給大家太多的啟示,那我們不妨換一個思考角度,我們試著從情感抒發的特點來思考。
3
六、思維提升
1、探究“樂極生悲”寫作手法的現實意義
(1)王羲之在蘭亭集會時為什么會“樂極生悲”?
提問:請同學們想想,王羲之為什么會在蘭亭歡聚時出現這樣一種樂極生悲的變化呢? 提示:蘭亭集會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修禊事也) 明確:修禊是為了祛除災禍,祈求安樂。
提問:可是大家想想看,人們為什么會去祈福消災呢?這恰恰又說明了什么呢?
明確:人生無常,災禍難免。長保幸福快樂只是人們的一種理想追求。這恰恰就是王羲之由樂轉痛的原因所在。
(2)中國文人為什么在情感的處理上喜歡運用“樂極生悲”的方式呢?
修禊之樂,死生之痛,同致之悲,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集中表現了我們中國文人的一種特點——“樂極生悲”,大家從我們學過的課文中,還能找到這樣的例子嗎?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涉江采芙蓉》)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赤壁賦》) 提問:中國文人為什么鐘情于“樂極生悲”呢?
(播放視頻節選——臺灣智慧大學校長曾仕強教授“從《易經》來談‘樂極生悲’”) 提問:對于《易經》,我不甚了解,但是曾教授的一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卻讓我突然明白了“樂極生悲”對于古人的意義,那就是“居安思危”。要想獲得長久的安樂,就必須時常懷有“憂患”意識、“危機”意識。能“思危”者,才可“居安”。
那順著這個思路,我們來看,王羲之在這里的“樂極生悲”是想暗示我們什么呢?我們回到他的“死生亦大矣”的問題上來看看。
學生回答(提出重點:王羲之“痛”“悲”,其實都是對“生”的一種眷戀、不舍,他更看重的是“生”。)
小結: “樂極生悲”不是為了生活之痛而悲,恰恰相反,它是為了人生之樂而省。“樂極生悲”,既是古代文人自我警醒自我激勵的一種方式,也是他們諷諫統治者、規勸世人的一種手段。“悲”不是對死亡的妥協,更不是對生命的無奈與消極,而是一種浩蕩天地,我自開放的昂揚姿態。既然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死都是避無可避的,那我們何不選擇向死而生,燦爛而活?
讓我們帶著這些理解,再次齊讀全文,感受王羲之“樂極生悲”之后的“向死而生”。
2、 請大家結合導學案背景資料思考:王羲之是如何在他的時代做到“向死而生,燦爛而活”
的?
(提示:請于“羲之其人”中找到能反映他積極為人的語句,于“羲之其時”中找到能反映當時社會和文人特點的語句)
(1)他親理政務,勤求民穩。在會稽內史任上,他針對吏治腐敗與賦役黑暗,努力推行新政。在連年大旱、民生困頓之際,不等朝廷下令,他就果斷開倉賑災,救民于危難。
(2)雖有極高的天賦,但依然勤習苦練,“臨池學書,池水盡墨”,以“書圣”之美譽為中國書法藝術樹立了一座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峰。
(3)《古文觀止》中有著如此評論:"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此語評價允當,道出《蘭亭集序》之文。
4
(4)整個魏晉南北朝都是“四分五裂”。
(5)文人都崇尚清談,而清談的內容大多是一些玄之又玄、毫無實際的東西。
小結:我突然想起了上課前最開始的那個問題“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該感悟些什么呢?
雖然從文章表面來看,《蘭亭集序》里似乎充滿了對生命、對人世的無奈、悲痛;但當我們解讀文本、材料,知人論世時,卻會發現:王羲之是一個極其勤奮、努力的人,無論是在書法論學還是在為官從政,他都是執著于生命本身,展示著他燦爛而精彩的人生。他是用“樂極生悲”這種中國文人的傳統,抒寫了我們中華民族“向死而生,燦爛而活”的勇氣與智慧。
感悟: 消極其表 執著其里
樂極生悲 向死而生
七、結束
最后,請讓我用一幅對聯來結束今天的課。
PPT背景圖片:蘭亭雅集的圖片、當天上課現場照片
對聯展示:群賢畢至,一觴一詠成就蘭亭盛筵;少長咸集,幾興幾嘆參悟生死悲歡。 八、作業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想大家的感悟肯定不止于此。那么,請完成作業。 結合導學案背景資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題目是“羲之,我想對你說”。 板書:
修禊事也 樂 (有)
蘭亭集序 死生大矣 痛 (無) 樂極生悲 (向死而生) 王羲之 其致一也 悲 (同)
《蘭亭集序》導學案
1、 字音
癸丑 會稽 修禊 清流激湍 流觴曲水
形骸 嗟悼 彭殤 游目騁懷 趣舍萬殊
2、 詞類活用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流觴曲水
一觴一詠 游目騁懷
足以極視聽之娛 修短隨化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3、古今異義詞
古: 古: 古:
映帶左右 列坐其次 所以游目騁懷
今: 今: 今:
4、 文言特殊句式
引以為流觴曲水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信可樂也 死生亦大矣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5、 重點翻譯
(1)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2)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3)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4)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