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蘭亭集序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蘭亭集序》第三課時福建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蘭亭集序》第三課時 -福建省 - 福州
《蘭亭集序》第三課時 福州八中
教學目標
理解王羲之在文中的對宇宙與人生認識和看法。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期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1、重點 :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難點: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教學方法】
問題探討、文本研習、因聲求韻
一、導入
今天來了很多老師聽課,又是下午,大家難免都有些緊張和疲憊,現在我們做一個簡單的熱身運動,先抬頭,再低頭,抬頭為仰,低頭為俯。
提問:在低頭抬頭之間,我們看到了什么?(天花板,地板)
點評:同學們很實在,在抬頭的時候,我們確實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們的王羲之先生在“抬頭低頭”之間看到了什么呢?
如果學生回答:天空和大地呢?
二、初讀感知。
請大家聽誦讀,劃出關于“俯仰”的句子。
明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三、情感探究
(一)1、我們來看看王羲之第一次俯仰之間看到了什么?樂在何處?
明確:良辰 暮春之初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美景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樂事 群賢 少長 流觴曲水 一觴一詠 賞心 暢敘幽情 游目騁懷 極試聽之娛 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在這里,四種美好的事物都具備了,難怪作者會如此開心。
2、分享作者快樂的心境——齊讀前兩段。 (二)第二次俯仰
1、 現在我們來看看王羲之第二次俯仰還是開心的嗎?不是,是什么感受?痛。 過渡一下:王羲之的情緒有何變化?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不能不以之興懷 豈不痛哉! 為什么痛?
俯仰自我,痛從心起。這里的痛包含三層意思。
一是由于個人內心變化.致使情隨事遷,物是人非。
二是樂景不常,盛事難再。“向之所欣”,轉眼之間灰飛煙滅,觸目傷懷。
三是對生命流逝、感到無奈和憂懼,“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心頭始終郁結著一股揮之不去的生命悲感。
2、生齊讀第三段。
(三)1、在下一段里,作者的情感有沒有發生變化呢?
明確:第三段中情感由“痛”轉化為“悲”。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將個人的痛苦轉化為歷史(千古)命題。
痛苦可能是一時的,它由具體的事件引發。而悲哀大多是長久的,它擱在心理反復追問,卻沒有答案。
2、當代學者郭沫若先生曾經認為:《蘭亭集序》“高高興興地在飲酒賦詩,悲得太沒有道理”,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比如現在我們全班同學一起去武夷山秋游,面對美景,大家會悲傷嗎? 明確:不會。
如果有學生回答會呢?林黛玉的意義不在于無來由哭哭啼啼的小性子的表象,而是生活對生命的成全與殘酷的敏感。
死生亦大亦。人為什么會死?為什么王羲之對這個問題這么執著? 知人論世自我
魏晉時期是政治上極端黑暗的時期。司馬氏集團隨意羅織罪名陷害知識分子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晉書·阮籍傳》)。
在這種背景和歷史條件下,在生命無法保障的情況下,所謂傳統、事物、功業、學問、信仰都是身外之物,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突顯出來了。
蔑視禮法、沖決綱常名教束縛、張揚個性,就成為魏晉名士的精神追求。他們寄情山水,談玄論道,恃才放狂,傲視古今,是時代的叛逆,具有極其鮮明的個性特征。
至少,本文中蘭亭集會上的人都有此舉動。如謝安曾長期隱居東山,不問世情。他們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虛無。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意志消沉,不求進取,認為人生無常,生死等同。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謂“一死生,齊彭殤”。
3、王羲之對生死的態度是怎樣的?
明確: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同學翻譯: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作的.
欣賞王羲之書法,筆墨是一個人才情、氣質、性格的自然流露,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從“飄若浮云”中,我們也許可以讀到他的“消極其表”,從“矯若驚龍”中,我們也許可以讀到他的“執著其里”。
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沒有必然導致消極悲觀,反而激發起更強烈的創造沖動,以扎實的現實努力來抗拒人生的虛無。雖然王羲之慨嘆了人生的無常,但是他的這種慨嘆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種奮起和抗爭。 生齊讀第四段。
4、王羲之生死觀的積極意義在哪里? 積極意義:著書立說,精神傳承。
5、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詩中曾經寫道 “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建功立業,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請列舉出感慨時光短暫,抒發時不我待的詩文。
• 《古文觀止》: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慨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李白
•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
一個人只要認真思考過死亡,不管是否獲得使自己滿意的結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
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會形成一種豁達的胸懷,在沉浮人世的同時也能跳出來加以審視。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會把成功和失敗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難的相對性質,因而快樂時不會忘形,痛苦時也不致失態。
• ——周國平
這也印證了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目的: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將至”,想到人生短暫,“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旺盛的生命終要走向死亡.正因為生活美好,才引起詩人對生命的留戀.
四、練習 作為“后之覽者”,讀了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慨呢?每人寫一句話總結
自己的感悟,一起交流。示例:
因為短暫,人生中一切歡樂和美好的東西更顯得珍貴。
五、作業
請將你寫的一句話擴展為一篇以“與王羲之對話”為話題的隨筆。
六、小結
有人說,《蘭亭集序》40歲才能讀懂,我也不知道十七八歲的同學們你們能讀懂多少。老師希望:當我們再次仰望頭上的星空,俯瞰腳下的大地時,能于俯仰之間,思考生存的意義,做一棵“會思想的葦草”,活多久就要思想多久。
五、作業閱讀:周國平的《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寫一段你關于生命的思考。 附: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
一
死亡和太陽一樣不可直視。然而,即使掉頭不去看它,我們仍然知道它存在著,感覺到它正步步逼近,把它的可怕陰影投罩在我們每一寸美好的光陰上面。
很早的時候,當我突然明白自己終有一死時,死亡問題就困擾著我了。我怕想,又禁不住要想。周圍的人似乎并不掛慮,心安理得地生活著。性和死,世人最諱言的兩件事,成了我的青春期的痛苦的秘密。讀了一些書,我才發現,同樣的問題早已困擾過世世代代的賢哲了。"要是一個人學會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對象是什么,他總是在想著自己的死。"讀到托爾斯泰這句話,我慶幸覓得了一個知音。
死之迫人思考,因為它是一個最確鑿無疑的事實,同時又是一件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既然人人遲早要輪到登上這個千古長存的受難的高崗,從那里被投入萬劫不復的虛無之深淵,一個人怎么可能對之無動于衷呢?然而,自古以來思考過、抗議過、拒絕過死的人,最后都不得不死了,我們也終將追隨而去,想又有何用?世上別的苦難,我們可小心躲避,躲避不了,可咬牙忍受,忍受不了,還可以死解脫。惟獨死是既躲避不掉,又無解脫之路的,除了接受,別無選擇。也許,正是這種無奈,使得大多數人寧愿對死保持沉默。
金圣嘆對這種想及死的無奈心境作過生動的描述:"細思我今日之如是無奈,彼古之人獨不曾先我而如是無奈哉!我今日所坐之地,古之人其先坐之;我今日所立之地,古之人之立之者,不可以數計矣。夫古之人之坐于斯,立于斯,必猶如我之今日也。而今日已徒見有我,不見古人。彼古人之在時,豈不默然知之?然而又自知其無奈,故遂不復言之也。此真不得不致憾于天地也,何其甚不仁也!"
今日我讀到這些文字,金圣嘆作古已久。我為他當日的無奈嘆息,正如他為古人昔時的無奈嘆息;而毋須太久,又有誰將為我今日的無奈嘆息?無奈,只有無奈,真是夫復何言!
想也罷,不想也罷,終歸是在劫難逃。既然如此,不去徒勞地想那不可改變的命運,豈非明智之舉? 二
在雪萊的一篇散文中,我們看到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在他女兒攙扶下走進古羅馬柯利修姆競技場的遺址。他們在一根倒臥的圓柱上坐定,老人聽女兒講述眼前的壯觀,而后懷著深情對女兒談到了愛、神秘和死亡。他聽見女兒為死亡啜泣,便語重心長地說:"沒有時間、空間、年齡、預見可以使我們免于一死。讓我們不去想死亡,或者只把它當作一件平凡的事來想吧。"
如果能夠不去想死亡,或者只把它當作人生司空見慣的許多平凡事中的一件來想,倒不失為一種準幸福境界。遺憾的是,愚者不費力氣就置身于其中的這個境界,智者(例如這位老盲人)卻須歷盡滄桑才能達到。一個人只要曾經因想到死亡感受過真正的絕望,他的靈魂深處從此便留下了幾乎不愈的創傷。
當然,許多時候,瑣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們的心思,使我們無限想及死亡。我們還可以用消遣和娛樂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事業和理想是我們的又一個救主,我們把它懸在前方,如同美麗的晚霞一樣遮蓋住我們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懸崖,于是放心向深淵走去。
可是,還是讓我們對自己誠實些吧。至少我承認,死亡的焦慮始終在我心中潛伏著,時常隱隱作痛,有時還會突然轉變為尖銳的疼痛。每一個人都必將迎來"沒有明天的一天",而且這一天隨時會到來,因為人在任何年齡都可能死。我不相信一個正常人會從來不想到自己的死,也不相信他想到時會不感到恐懼。把這恐懼埋在心底,他怎么能活得平靜快樂,一旦面臨死又如何能從容鎮定?不如正視它,有病就治,先不去想能否治好。
自柏拉圖以來,許多西哲都把死亡看作人生最重大的問題,而把想透死亡問題視為哲學最主要的使命。在他們看來,哲學就是通過思考死亡而為死預作準備的活動。一個人只要經常思考死亡,且不管他如何思考,經常思考本身就會產生一種效果,使他對死亡習以為常起來。中世紀修道士手戴刻有骷髏的指環,埃及人在宴會高潮時抬進一具解剖的尸體,蒙田在和女人做愛時仍默念著死的逼近,凡此種種,依蒙田自己的說法,都是為了:"讓我們不顧死亡的怪異面孔,常常和它親近、熟識,心目中有它比什么都多吧!"如此即使不能消除對死的恐懼,至少可以使我們習慣于自己必死這個事實,也就是消除對恐懼的恐懼。主動迎候死,再意外的死也不會感到意外了。 我們對于自己活著這件事實在太習慣了,而對于死卻感到非常陌生,--想想看,自出生后,我們一直活著,從未死過!可見從習慣于生到習慣于死,這個轉折并不輕松。不過,在從生到死的過程中,由于耳聞目染別人的死,由于自己所遭受的病老折磨,我們多少在漸漸習慣自己必死的前景。習慣意味著麻木,蕓蕓眾生正是靠習慣來忍受死亡的。如果哲學只是使我們習慣于死,未免多此一舉了。問題恰恰在于,我不愿意習慣。我們期待于哲學的不是習慣,而是智慧。也就是說,它不該靠嘮叨來解除我們對死的警惕,而應該說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來打消我們對死的恐懼。它的確說了理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理由能否令人信服。 三
死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沒有人能否認它的必然性。因此,哲學家們的努力便集中到一點,即是找出種種理由來勸說我們--當然也勸說他自己--接受它。
理由之一:我們死后不復存在,不能感覺到痛苦,所以死不可怕。這條理由是伊壁鳩魯首先明確提出來的。他說:"死與我們無關。因為當身體分解成其構成元素時,它就沒有感覺,而對其沒有感覺的東西與我們無關。""我們活著時,死尚未來臨;死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在。因而死與生者和死者都無關。"盧克萊修也附和說:"對于那不再存在的人,痛苦也全不存在。"
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條理由更缺乏說服力的了。死的可怕,恰恰在于死后的虛無,在于我們將不復存在。與這種永遠的寂滅相比,感覺到痛苦豈非一種幸福?這兩位古代唯物論者實在是太唯物了,他們對于自我寂滅的荒謬性顯然沒有絲毫概念,所以才會把我們無法接受死的根本原因當作勸說我們接受死的有力理由。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