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魚,魚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四節《魚 》(探究魚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湖北省 - 宜昌教學設計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四節《魚 》(探究魚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湖北省 - 宜昌教學設計(陳德萍)1
《第四節 魚》第二課時
《探究魚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教學設計
一、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四節《魚》。第四章主要按照從無脊椎到脊椎的順序介紹了動物的主要類群。前三節主要介紹了無脊椎動物。后四節按照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進化順序依次介紹了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魚是脊椎動物的起點,教材將它設為第四節,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可以更好引領學生走進脊椎動物,因此在教材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優點:首先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學,很多學生從小就生活在河邊,不僅經常釣魚,還經常以魚為食,魚和泥鰍對于他們來說并不陌生。所以對魚的特點的探究還是非常感興趣的,尤其是提供了鯽魚和泥鰍兩種實驗材料,更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其次,八年級的學生,通過一年的生物學習,學生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對比觀察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也具備了一些基本的生物學知識和生物學觀點,所以理解的時候應該不會太難。
缺點:雖然學生對魚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由于八年級實驗較少,可能在實驗的方法步驟方面可能存在著不足,所以教師要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引導他們學會觀察、探究、合作、歸納、概括,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鯽魚的外形特點,描述魚類適應水中生活外部形態特點。
2、觀察并認識魚鰭,觀察并描述魚的運動特點。
3、觀察魚鰓,了解魚鰓的結構特點;觀察墨水進出鰓的情況,理解魚在呼吸方面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4、通過比較鯽魚和泥鰍的差異,構建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動,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小組合作探究能力、動手動腦的實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樂于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探究魚類在外形特征、運動方式和呼吸方面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教學難點:觀察活動的組織開展,尤其是比較鯽魚和泥鰍的差異。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水槽1個、培養皿1個、新鮮的活鯽魚和泥鰍各一條、解剖盤、鑷子、滴瓶、滴管(或注射器)、紅糖水,PPT課件
五、教學過程
【活動一】視頻引入,做出假設
教師活動:
1、播放《美麗的海洋世界》視頻資源。
2、提出問題:魚兒為什么離不開水?引發學生猜想,引導學生做出大膽合理的猜測。
3、板書課題。
學生活動:
1、欣賞視頻內容。
2、對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進行猜想,做出假設。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展示魚的多樣性和美麗的身姿,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學生的猜想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活動二】合作探究,層層深入:小組探究鯽魚的外形、運動和呼吸;比較鯽魚和泥鰍的差異,構建生物體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師活動:
1、出示觀察提綱,引導學生分組觀察魚的外形特點,探究魚的運動方式和呼吸,比較鯽魚和泥鰍在外形、運動和呼吸方面的異同點。
2、指導學生按照提綱有序進行觀察,巡視各組的觀察情況,發現問題后及時進行指導。
3、組織學生展示觀察結果,對重難點和有疑問的問題進行精講,突破重難點。
4、播放視頻資源。
學生活動:
1、小組按照所選的觀察內容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將觀察結果進行整理,填寫學案。
2、各小組交流觀察結果,通過實物投影講解鯽魚的外形特征,演示鯽魚的運動方式和呼吸特點。
3、比較鯽魚和泥鰍在外形、運動和呼吸方面的異同點,構建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師生總結:魚在外形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體色背深腹淺,是一種保護色;體形流線型,適于在水中游泳;體表覆蓋鱗片,表面有黏液,可以減小水的阻力,有利于在水中游泳。魚的運動方式是游泳,主要是通過軀干部和尾部的擺動以及各種鰭的協調作用來完成的。魚的脊柱支撐著整個身體,兩側附有發達的肌肉,對運動起著重要的作用。魚用鰓呼吸,鰓由鰓絲構成,鰓絲又多又細,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增加了與水的接觸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學案導學,指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觀察,避免觀察的隨意性;通過展示觀察結果,明確魚在外部形態、運動方式和呼吸方面與水生生活相適應的特點;通過比較鯽魚和泥鰍的異同點,構建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活動三】知識運用,拓展思維
教師活動:
1、教師設疑:魚離開水后,很快就死亡了,這是為什么?在水中生活的其他動物都是用鰓呼吸的嗎?下列動物是魚嗎?你是如何判斷的?
2、引導學生思考。
3、出示毛筆在水中的現象,引導學生理解魚離開水后無法呼吸的原因。
學生活動:
1、思考并回答問題,做出自己的判斷。
2、觀察教師的演示實驗,弄清魚鰓的特點。
3、鞏固所學知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素質。
【活動四】盤點收獲,理清脈絡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梳理知識,形成連貫的知識脈絡。
2、德育滲透:對實驗用的小魚如何處理?
學生活動:
1、理清思路,梳理知識。
2、整理實驗裝置,形成愛護生命的情感。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知識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識脈絡,建構概念,通過對實驗材料的處理方式形成珍愛生命的情感。
【活動五】目標檢測,鞏固知識
教師活動:
1、出示隨堂練習。
2、錯題講解。
學生活動:答題。
設計意圖:用適當的練習及時鞏固,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教師也通過小組成員間評價的反饋,對教學進行查缺補漏。
六、教學反思
為轉變學生的學習習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給學生想象的空間,然后讓學生充分實驗,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如實物投影、微課制作,視頻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展示交流過程中,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基礎知識得到落實,實驗技能得意提高,民主氛圍得以形成,合作意識得到提高,學生思維得到展開,生物觀點得到強化。
附:板書設計
《探究魚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學案
班級: 姓名: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描述鯽魚的外形特點,理解魚類適應水生環境的形態特征;
2、 觀察并認識魚鰭,描述魚的運動特點;
3、 觀察魚鰓,了解魚鰓的結構特點,通過探究墨水進出鰓的情況,理解魚的呼吸情況。
探究一:魚的外部形態特點
【提示】小組按照觀察步驟有順序的進行觀察,并將觀察結果填寫在表格中。
1、看一看:鯽魚的身體分為幾個部分?
鯽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鯽魚體表有什么覆蓋物?這些特點對魚適應水生生活有什么好處?
2、摸一摸:用手摸一摸魚的體表,有什么感覺?這對魚的運動有什么好處?
3、填一填:將觀察結果填寫在表格中。
觀察內容 | 觀察結論 | 適應水中生活的好處 |
體形 | ||
體色 | ||
體表 | ||
其他發現或推測 | ||
觀察內容 | 觀察結論 | 適應水中生活的好處 |
鰓的形態 | ||
鰓的構成 | ||
鰓的顏色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