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九章第二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_山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九章第二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_山西省優課
第二節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設計依據與構想】
新課程強調教學中應遵循“面向全體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學習并掌握一定的生命科學知識和技能,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關系,并且能將學到的知識充分地運用到生產和生活當中。倡導探究性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本節課的難度相對較大,因為這節課既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等方面的知識,又涉及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一節綜合課;既與我們人類自身的實際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又與全球的環境、資源密不可分。因此,本節課應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采用自讀,小組討論、圖例展示、分析計算、實例介紹等方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到生物學科知識,再運用生物學科知識去指導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辨證思維和發散思維。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使學生相互交流總結,取長補短,以獲取新的知識體系;突出體現新課標“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探究性學習”的理念。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分析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情況; 2.說出生態系統中碳循環。
3.通過分析總結,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的思維能力,從而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4.通過圖片等的觀察,培養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 5.通過生動有趣的例子激發學生討論、交流的欲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能力。
6.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正確認識我們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的作用,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和資源意識,使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和保護大自然。 教學重點: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及特點。 2.碳循環過程。 教學難點:
1.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分析。 2.生態系統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關系。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查找有關生態農業及溫室效應等相關資料。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師:請大家觀察圖片,說一說圖中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
一切生命活動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沒有能量的供給也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能量的流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就是能量流動,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伴隨著物質循環。那么,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是怎樣流動的?物質是怎樣循環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設計思想:從學生喜歡的圖片入手,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思考,再加上教師語言的小結,直接切入本課主題,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注意,將枯燥的問題形象化、生動化和趣味化。 二、新課教學
活動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生態系統能量的源頭是什么?怎樣流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樣流動的?
2.播放課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示意圖。 3.學生回答: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太陽能。
4.引導啟發:不是所有的太陽能都參與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只有被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才能流動。
5.師生談話: 生產者是如何固定太陽能的呢?是生產者(綠色植物)通過
3 / 4
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在有機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樣流動的呢?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流動的。我們把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個營養層次稱為營養級。那么能量是怎樣逐級流動的呢?第一級是綠色植物,第二級是以植物為食的動物,第三級是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以此類推。
6.分組討論:能量在流動過程中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你能發現什么規律么?
7.播放課件:生態系統能量流向示意圖。
(推薦一個同學歸納其中心內容,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8.師生交流: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綠色植物固定的太陽能有三個去處: 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動消耗了,即通過細胞呼吸釋放和生命活動利用了;儲存在體內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營養級;沒被利用的枯枝落葉和下一營養級攝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糞便中的這一部分被分解者釋放出來。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
設計思想:本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本部分的教學策略是先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然后播放教師自己制作的直觀性較強的“能量流動圖解”使學生對“能量流動”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通過學生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啟發相結合、師生談話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能量流動的過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體現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理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辨證思維和發散思維,對生態系統是中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理解更加深刻,讓學生感受到生物之間是緊密聯系的,有利于培養學生辯證的生物學觀點。
活動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1.教師語言導入:在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中還伴隨著物質循環,其中碳循環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質循環。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氣體是空氣中的主要氣體,也是碳參與物質循環的形式之一。下面我們就來討論,碳循環是怎樣進行的?
2.復習鞏固:寫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說明二氧化碳在此過程中的作用。
3.學生分組討論,并完成教材P109的填圖,結合書中的課文,練習描述碳循環。
4 / 4
4.師生共同小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生態系統中,主要依賴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變成有機物,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和其他生物體中,因此從碳循環可見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為有機物。另外,生物體內的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可將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氣中;還有一部分生物遺體沒有被分解者分解,轉變成為地下的石油和煤,暫時脫離循環,但一經開采燃燒,便可產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環。
5.教師引導探索:近年來,由于人類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燒化石燃料以及環境污染,因而使大氣中CO2的濃度明顯增加,導致溫室效應。那么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請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
6.小組討論并回答。
設計思想:本部分是本節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我采用的教學策略是:從回顧舊知入手,通過知識遷移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再通過分析、討論、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對“碳的循環”知識的理解;通過“課堂延伸”引導學生利用新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的理念,并展開科學、技術、社會的關系(STS)教育,并通過“溫室效應”問題的討論,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感悟】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導入部分比較新穎而且生動形象,能很快抓住學生思維,使抽象的內容富有生活化、趣味化,可直接切入主題;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與溝通,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能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化難為易;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使科學、技術、社會有效結合,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小組合作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感受到團結協作的力量。
生物學就是一種與大自然、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因此教學中應以更多的手段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特有的魅力所在,使學生更加喜歡這一學科。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