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觀察小魚尾鰭,血液的流動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東莞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節血流的管道—血管-東莞市東華初級中學
1
2017年東莞市中學生物學精品教學案例
——教學設計
基本
信息 章節、課題名稱
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
分冊
(模
塊) 七年級下冊
授課時數
1
作者姓
名
李雪影
所屬學校 東華初級中學
教學內容分析
課程標準的描述
1、通過實驗,觀察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血管的血液流動情況。 2、說理解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概念。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章第二節《血流的管道——血管》中的《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實驗》,主要通過進行實驗操作,使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動脈、靜脈和動脈三種血管的血液流動情況,構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概念。本節既是上一節《流動的組織——血液》的自然延續,又是下一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的基礎,是學生認識循環系統的核心問題,體現了知識的內在邏輯。
教材通過實驗,觀察到血管內血液流動情況,直觀地解決三種血管內血液流動情況,化抽象為形象解決三種血管的關系。
在設計本節課時,我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開展智慧課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注重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學生在做中學,在樂中學,從而實現高效課堂。
核心概念圖
教學對象分析 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在上一節課學習了血液的組成成分,對血液有了初步的認識,在七年級上冊,學生學習了顯微鏡的操作,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對于本節內容,學生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但在整個認知過程中,由于血管中血液的流動情況這一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沒有一定的感性思維,難以理解動脈的概念。依據教學內容的需要,
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同時,采取新的教學模式——“智慧課堂”,開啟學生智慧,發展智慧。由于是進行實驗操作,因此選材非常重要,
一般的魚尾鰭色素多,不便于觀察,且不能看到跳動的心臟。通過查找資料,我決定選用紅肚玻璃魚進行實驗,紅肚玻璃魚具有全身透明的特點,且能看到跳動的心臟。采用新種魚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更直觀地幫助學生直理解知識,構建知識。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觀察血液在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 (2)理解動脈和靜脈的概念。 2.能力目標
(1)通過在顯微鏡下分辨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的能力;
教學對象分析 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在上一節課學習了血液的組成成分,對血液有了初步的認識,在七年級上冊,學生學習了顯微鏡的操作,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對于本節內容,學生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但在整個認知過程中,由于血管中血液的流動情況這一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沒有一定的感性思維,難以理解動脈的概念。依據教學內容的需要,
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同時,采取新的教學模式——“智慧課堂”,開啟學生智慧,發展智慧。由于是進行實驗操作,因此選材非常重要,
一般的魚尾鰭色素多,不便于觀察,且不能看到跳動的心臟。通過查找資料,我決定選用紅肚玻璃魚進行實驗,紅肚玻璃魚具有全身透明的特點,且能看到跳動的心臟。采用新種魚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更直觀地幫助學生直理解知識,構建知識。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觀察血液在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 (2)理解動脈和靜脈的概念。 2.能力目標
(1)通過在顯微鏡下分辨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的能力;
靜脈 從主干流向分支
連通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
動脈 從分支流向主干
毛細血管
3
(2)通過進行實驗操作,學會運用實驗現象化抽象為形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增強團隊意識; (2)在實驗中,激發學生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項 目
內 容 解 決 措 施
教學重點 分辨血管的種類及血液
在不同血管內的流動情
況;
實驗操作,視頻展示等方式將抽象的問題轉
變成學生易懂形象、直觀、感性的知識。
教學難點 1.在顯微鏡視野下分辨3
種血管的血流特點;
2.動脈和靜脈的概念。
1.小組展示實驗成果,在顯微鏡視野下分辨三種血管的血流特點。播放在顯微鏡視野下
三種血管的血液流動視頻,學生觀看視頻進行學習,并用表格對三種血管進行總結。 2.實驗材料選用紅肚玻璃魚,利用紅肚玻璃
魚全身透明的特點,可看到其跳動的心臟,從而幫助理解動脈和靜脈的概念;再用血液循環動畫演示,加深認識。 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的簡要闡述
1.根據課程目標,開展“智慧課堂”; 2.以人為本;
3.數字化資源(觀看 歸納 上升);
4.觀察事實,建構概念;
5.生態教育:和諧、合作、高效、共贏。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 復習顯微鏡的操作,預習實驗內容,彩筆、白紙。 教師準備
1.實驗材料。
2.錄制實驗步驟的微課。
3.拍攝在顯微鏡視野中三種血管的血液流動錄像。
4
4.制作課件,導學案。
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1課時
教學環節
教師的活動
學生的活動
設計意圖、依據
課
前 準 備
編寫學案;收集教學媒體資源;制作課件。 預習課本(P56—59),明確學習目標。帶彩色筆和白紙。 師生課前充分的準備活
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前提和保
障。
引 入 課 題
導入:
播放交通穿梭的視頻: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交通是其命脈。在我們的身體
內也有著一個繁忙的運輸系統,肩負著運輸血液的功
能,這個系統就是遍布全身的血管。血管大小不同,血
液情況不同。 提出問題:
1.血管可以分為哪些種類?
2.在顯微鏡視野下,怎樣區分三種血管?
3.三種血管中的血液流動有怎樣的特點?
認真看視頻,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帶著問題進行實驗的探究。
通過這樣短短幾分鐘的交流讓課堂很好地貼進了學生生活的實際,這樣很自然點撥出本節的主要話題,又激發了學生
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自 主
學 習 學法指導,明確學習目標和導學案的使用、
學生的分層目標、合作的具體要明確學習目標,閱讀課本P56——59,
根據導學案的知鼓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及激發發散思維。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