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科技文化成就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安徽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1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
一、課程標準
了解“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等,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以鄧稼先、袁隆平和屠呦呦為代表的杰出科學家為國爭光、為人類幸福安康做出的動人事跡,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
過程與方法:通過有效利用教材圖片和課外網絡等資源,分析新中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原因和幾位科學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科學技術的成就,學生明白我國有些科技領域已經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通過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為振興中華而刻苦鉆研、奮發圖強的先進事跡,增強學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
三、教材分析
本課是《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面對中國科技落后的艱難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十分重視科技工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特別是以鄧稼先、袁隆平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刻苦鉆研,奮發圖強,使祖國的科技事業獲得了迅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56年,毛澤東提出了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雙百”方針,“雙百方針”提出后,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越來越大。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兩彈一星”
難點:雜交水稻與青蒿素 五、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近兩年的歷史知識的系統學習,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對某些歷史理論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但是,大多數學生在現行教育體制特別是主科學業負擔的壓力之下,不太重視歷史學科的深入學習,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進一步引導和加強。另外,他們對“兩彈一星”、“神舟”系列飛船、秈型雜交水稻等尖端科學技術往往只有模糊而膚淺的認識,也對老一輩科學家默默無聞、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不夠理解。
六、教法學法:多媒體教學、講授法、談話法;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等 七、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出示新聞圖片和袁隆平照片:大家認識圖片中的老人嗎? 現年89歲高齡的袁隆平現在依然還在辛勤地工作著,他正在進行著“海水稻”的培育,預計這種水稻研制成功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口!他的精神真是可敬可嘆!
其實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還有許多像袁隆平這樣辛勤付出的人,也正是因為他們,新中國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和文化上的成就,這節課,我們一起共同學習他們的事跡和取得的成就。板書標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1.列舉并掌握“兩彈一星”及載人飛船的名稱及發射時間。 2.了解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學家的事跡。
2
3.知道“雙百”方針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概況。 (三)、講授新課
分組合作:請同學們分成四個小組,分別是:導彈組,飛天組,水稻組,呦呦組 各團隊派出代表,介紹本團隊的以下基本信息: 1、研究對象(內容)
2、團隊組成人員(代表人物) 3、取得成就(時間、成就)
仰望天空——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 小組代表發言“兩彈一星”事業的相關知識點 師:為何要研制“兩彈一星”?出示材料,歸納研制“兩彈一星”的背景:打破美國核威脅。 簡單介紹“兩彈一星”研制的進程,強調,“兩彈一星”現在是指核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出示材料,嘗試歸納“兩彈一星”工程的意義。
教師介紹“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兩位科學家:鄧稼先和錢學森。 出示材料,播放視頻,歸納兩人面對的問題:
國內:技術空白、條件簡陋、環境艱苦、缺乏資金; 國際:外部勢力的重重阻撓。
師:即使面臨著這些問題,但以鄧和錢為首的一批科學家們卻仍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我們把他們身上這種精神稱之為兩彈一星精神,即: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
小組代表發言載人航天工程事業的相關知識點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
1999年,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啟飛天之旅。
2003年,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8年神舟七號飛船載著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飛向太空。翟志剛邁出了中國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中國航天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就此誕生
教師對聯總結:十年磨劍,戈壁升起蘑菇云;千年翹首,飛天之旅夢成真。
過渡:仰望天空,天空讓人充滿無限遐想,放眼腳下,也有無限風光,下面就讓我們將目光從天空轉向林間田野,看看在那些地方我們又有著怎樣的成就! 腳踏實地——雜交水稻與青蒿素
表格歸納農業和醫藥行業的發展成果,學生展示。
教師對聯總結:風流隆平,喜看稻菽(shu)千重浪;鹿鳴呦呦,食野之蒿愈頑疾。 出示材料,體會袁隆平和屠呦呦在研究過程中面臨的艱辛。
正是因為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所以,他們捧回了一項項榮譽: 圖片出示兩人獲得的獎項,體會,付出就會有回報。
出示“水稻傳播圖”以及“瘧疾治愈率”折線圖,了解兩位科學家研究成果的意義。 體會:科技成果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科學技術可以推動人類的進步。 心懷信仰——文化事業的發展
過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可文化作為軟實力也不容小覷,我們國家在建國后不僅高度重視科技的發展,還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
閱讀課本,知道,什么是“雙百方針”,提出者,內容,以及雙百分針取得的成果。 文化大革命,文藝百花園一片凋零,令人慶幸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繼續堅持雙百方針的政策,在這個政策的指導下,我們捧回了第一座諾貝爾獎項——莫言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3
出示莫言的獲獎詞,知道莫言的成就來源于國家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政策。 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下,中國文化走出國門,影響力越來越大——出示“孔子學院”圖片。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里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讓學生體會身為中國人的驕傲。
教師對聯總結:憶往昔,雙百方針結碩果;看今朝,文化自信立強國。 小組談論,歸納:為什么建國以來科技文化能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
教師出示材料,幫助歸納:國家大力支持;人才智力保障;外部環境穩定;社會制度優越;百年強國之夢。 (四)、課堂小結
舊中國積貧積弱,新中國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 在廣大科學家藝術家的付出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仰望天空,我們充滿信心,腳踏實地,我們步履堅實,只要我們心懷信仰,始終擁有文化自信,我堅信我們的中國夢一定會實現,而且會早日實現!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也送給我自己共勉:此生有幸入華夏,奮發有為振中華。 八、布置作業
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許鹿希的《鄧稼先傳》 九、教學反思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