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科技文化成就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江蘇省 - 南京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
一、版本:教育部審定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二、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看視頻、閱讀教材,掌握“兩彈一星”及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就,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義。
2. 根據數字資料分析“秈型雜交水稻”和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掌的推廣價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資料的技能。
3.通過圖片、教材內容等,了解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狀況。
4. 通過閱讀教材、互聯網搜集和整理有關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的突出事跡,歸納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找出這些科學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養綜合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秈型雜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廣的意義。 教學難點: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思考一個問題:有何寓意? 2019-1949=?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在各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壯麗詩篇。今天我就帶著同學們一起參觀新中國壯麗70年科技文化成就展。
(二)新課講授
第一展廳 國防科技
同學們,談到科技成就,大家會聯想到信息化、數字化等等。而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想到的就是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等。因為當時只有極少數國家掌握這些世界頂尖技術。這就是兩彈一星。
1.請同學們打開課本90頁,閱讀教材,對照時間軸,找到相對應的科技成就。
2.觀看視頻《兩彈一星》,回答兩個問題:一是兩彈一星的成功有何歷史意義?二是哪些科學家對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給出兩則史料,激發學生思考:
材料1:中國要是沒有原子彈這個東西,人家就要欺負我們。誰說我們中國人搞不成導彈核武器,現在不是搞出來了嗎!——毛澤東
材料2: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鄧小平
3.小組合作:從鄧稼先、錢學森等科學家的身上,我們能學習到哪些精神?。 對于為“兩彈一星”的成功作出巨大貢獻的兩位科學家錢學森和鄧稼先,除讓學生閱讀“人物掃描”外,再補充部分史料,幫助學生思考:這些科學家身上有哪些優秀品質,進而概括出“兩彈一星精神”。
過渡:改革開放后,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高科技發展計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尤其是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的進程和巨大成就。
第二展廳 航天科技
1.列出神舟1-11號大事,重點關注神舟1號、5號、7號的里程碑事件。 提示: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實驗;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8年9月,翟志剛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2.觀看視頻《神舟7號專訪》,回答:你從視頻中,感悟到了航天人什么樣的可貴品質?(一絲不茍 分秒不差 勇敢奉獻)
過渡: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科技成就除了“兩彈一星”外,還有就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讓我們一起進入第三展廳 農業科技
第三展廳 農業科技
1.介紹袁隆平研究、培育雜交水稻的發展過程和取得的榮譽。
2.互動探究:袁隆平研制成功“秈型雜交水稻”的現實意義和世界意義? 過渡:如今90高齡的袁隆平院士正帶領一批年輕的科技工作者,繼續研究培育高產雜交水稻和海水稻,力圖為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與培養成功雜交水稻處于同一時間段,還有一位科學家的發現為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她就是屠呦呦。讓我們一起進入第四展廳 醫學科技
第四展廳 醫學科技
1.介紹20世紀70年代初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過程和成就。 2.教師提問: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有什么醫學價值? 出示屠呦呦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頒獎詞:
“青蒿素的發現為嚴重寄生蟲疾病的治療提供了革命性的新療法。……屠呦呦改變了寄生蟲疾病的治療方法。……對人類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不可估量的。”
提示: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
過渡:壯麗70年,我國取得的科技成就還有(出示兩張幻燈片):蛟龍載人潛水器、高鐵列車、月球探測器、神舟飛船與天宮對接、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C919打飛機、“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等。科技富國強軍,科技改變生活。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讓我們一起走進第五展廳:文化成就
第五展廳 文化成就
1.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94頁“文化事業的發展”的內容,回答:我國指導文藝工作的方針是什么?我國在文藝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1):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提示(2):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教師總結:“雙百”方針為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將來仍然是我國科學文化工作者應該遵循的方針原則。
2.圖片展示: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越來越大。 提示:外國人學習中國的書法、針灸、拔火罐,打太極拳,吃火鍋等;外國電影中的中國元素,如功夫熊貓等。
(三)課堂總結
新中國70年,是中國科技強國科技強軍的70年,是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極大增強的70年,是中國人民生活狀況根本改善的70年,是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的70年。
我們的祖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欣欣向榮、蒸蒸日上,我們的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意氣風發、自信豪邁。厲害了,我的國!中國成就,我為你驕傲!。
(四)板書設計
(五)練習反饋
1.1964年10月,某報紙上的頭條新聞題目是“看西北荒漠,萬里人罕見。蘑菇云突起,舉世皆驚”。這篇新聞報道的是我國( )
A.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B.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C.近程導彈飛行試驗成功 D.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成功 2.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成功發射是在( )
A.1964年 B.1970年 C.1999年 D.2000年 3.“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為實現“畢生的夢想,讓所有人遠離饑餓”而培育出“東方魔稻”,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家是( )
A.錢學森 B.屠呦呦 C.鄧稼先 D.袁隆平 4.下列關于“雙百”方針表述正確的是( ) A. 1954年提出來
B.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 C.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D.藝術問題上“百家爭鳴”,學術問題上“百花齊放”
5.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學技術成就取得的先后順序是( ) ①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②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無人飛船發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6.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建國后我國科技文化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提。 (2)黨和政府創新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視和正確決策,為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保證。
(3)廣大的科技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在科教文化事業中的開拓創新和無私奉獻。
四、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時應及時提出相關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本節課涉及的專業科技知識較多,有的科技知識比較抽象,需要老師相應的補充。但因課時有限不能拓展深化,只能局限于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來講解。如何使學生上一個臺階,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通過本課學習,著重培養學生關心國防、熱愛科技,從小立志報效祖國,渴望投身于國防和科技建設中去的優良品質。讓學生向老一代科學家學習,不為名、
不為利,赤膽忠心,報效祖國!利用學生對軍事武器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多說多探討。本節課也是一次重要的科普教育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