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第三屆全國統編部編版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三屆全國統編部編版小學語文優質課六年級下冊第15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第一課時_寧夏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屆全國統編部編版小學語文優質課六年級下冊第15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第一課時_寧夏
六年級下冊第15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教材分析】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葉永烈。這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用三個生動的事例論述了只有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問題,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這個觀點。課文觀點明確,思路清晰,結構嚴整,很適合小學生初步認識議論文這一文體的一般特點和價值。全文按照提出觀點——印證觀點——總結觀點的思路展開,寫法很有代表性。課文在事例的選取和怎樣用事例證明觀點方面都有一定特點。課文的語言表述既重視邏輯性、準確性和嚴密性,又能夠將概括抽象與生動具體相結合,一點兒也不因為是討論科學發現的文章而顯得晦澀、枯燥。
課文安排了“閱讀鏈接”《詹天佑》,介紹了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克服種種困難,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事跡,表現了詹天佑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和不斷研究探索的科學精神,與課文形成呼應,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精神的內涵之一,就是不怕困難,堅持探索。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旨在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論說類文章常見的表達方法,引導學生不僅要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要有理有據地論證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引導學生不僅要了解作者的觀點,還要懂得作者是怎么有序組織事例證明觀點的,課后“小練筆”引導學生從讀到寫,嘗試運用具體事例來說明一個觀點。
【學情分析】
在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只有一個地球》的學習中,學生學習了抓住文中的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并體會課文是怎樣一步一步得出最后的結論的。在該單元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的學習中,學生又進一步學習了如何抓住關鍵句把握一段話的主要觀點。在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人民服務》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初步了解了議論文的相關知識,如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等。因此,學生學習議論文是有一定基礎的。當然,由于學生接觸議論文比較少,在本課學習中仍然要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與指導作用。在教學中很有必要讓孩子們重溫論點、論據、結論等常識。尤其我們平時習作一直要求把事情的過程寫具體,可是在本篇議論文中,每個事例中的研究過程作者一筆帶過。這會是孩子們仿照課文寫法,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的練筆中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
【教學目標】
1.會寫“慣、搜”等12個字,會寫“真理、領域”等20個詞語。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并說出自己受到的啟發。
3.能概括文中列舉的三個事例,體會課文是怎樣用事例來說明觀點的。
4.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嘗試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
【教學重點】
體會事例與觀點間的印證關系。
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嘗試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
【教學難點】
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嘗試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希沃課件;學生查找與本課事例類似的科學家發現、發明的故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慣、搜”等12個字,會寫“真理、領域”等20個詞語。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3.能概括文中列舉的三個事例。
教學過程:
一、需求導入
1.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你特別希望家長、老師或同學能夠同意自己的觀點,可是卻苦于說服不了他們。怎么辦呢?今天我們今天來學習一種文章——議論文(板書:議論文),也叫說理文。齊讀課題第15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2.單元語文要素告訴我們,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用具體事例來說明觀點的”。
3.作者葉永烈要告訴讀者的觀點是什么?他又是如何有理有據地說服讀者的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一探究竟。
【設計意圖】需求導入以及回顧單元語文要素,都能使學生更清晰學習目標——“體會作者是怎樣用具體事例來說明觀點的”。
二、檢查預習
(一)檢查字詞預學情況
1.聽寫12個詞語。
①領域、花圃 鹽酸、飛濺 石蕊、魏國 搜集、蚯蚓 出版、階段
②司空見慣 見微知著
2.對照答案,同桌互批。
3.重點提示“慣”“搜”的筆順。
(二)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1.同桌互查讀課文的情況。
2.全班抽查讀課文情況,讀準注音字音,讀通句子,注意長句子的斷句。
【設計意圖】該環節既是為了檢測學生預學中“會寫慣、搜等12個字,會寫真理、領域等20個詞語”目標落實情況,又通過一次連續聽寫2個詞語以及聽意思寫成語的方式,訓練了學生的聽力。
三、明確觀點,梳理結構
(一)明確觀點
1.讀完課文,你知道作者的觀點是什么?(可追問:你從哪里找到的?)
2.一般來說,議論文中,作者往往會在第一自然段就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甚至好多議論文的題目就是觀點。
(二)梳理結構
1.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議論文的文體結構。誰還記得?
預設:議論文的寫作一般先提出觀點,接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最后得出結論總結觀點。(板書:提出觀點 證明觀點 總結觀點)
2.根據議論文提出觀點、證明觀點、總結觀點的結構,你能迅速將課文分為三個部分嗎?
(三)理解觀點
1.明確了作者的觀點,梳理了課文的脈絡,接下來解決課后第1題:默讀課文,想想“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的含義。
2.一百個指的不是具體的數目,而是虛指。結合這兩個自然段的學習,同學們對“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的含義有了初步理解。帶著你的理解,一起讀一讀這兩個自然段。
(四)概括事例
1.通過梳理文章的條理,我們發現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觀點之后,用了幾個具體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板書:舉例)默讀3-5自然段,思考: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列舉了哪幾個事例?
預設:事例1波義耳根據紫羅蘭遇酸會變紅的現象,發明了石蕊試紙;事例2魏格納根據地圖上大陸板塊吻合的現象,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事例3阿瑟林斯基根據兒子睡覺時眼珠轉動的現象,發現腦電波的變化與做夢有關。(板書:紫羅蘭遇酸會變紅 地圖上大陸能吻合 睡覺時眼珠會轉動)
2.這三個事例之間又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呢?
3.這樣承上啟下的過渡語句,使得這三個事例之間形成了一個整體,使表達更加緊扣觀點。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結構以及用具體事例證明觀點的方法,體會課文“提出觀點——證明觀點——總結觀點”的行文思路,為后面的深入探究做鋪墊。
四、拓展事例
本文列舉了三個事例來證明觀點,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你還能舉出幾個嗎?
預設:魯班手被草葉劃破,受到啟發,發明了鋸子;牛頓在樹下被蘋果砸了頭,后來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水開后壺蓋被頂得啪啪作響,后來發明了蒸汽機……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了解科學家們發現的真理都是從細微的、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中得來的,進而感受到“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同時為第二課時“選擇事例要緊扣觀點”做鋪墊。
五、課堂總結
開篇作者就提出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并解釋了觀點的含義。
接著列舉了3個事例來證明觀點,分別是波義耳根據紫羅蘭遇酸會變紅的現象,發明了石蕊試紙;魏格納根據地圖上大陸板塊吻合的現象,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阿瑟林斯基根據兒子睡覺時眼珠轉動的現象,發現腦電波的變化與做夢有關。
最后總結并重申觀點,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就有可能發現真理。
下節課我們將深入學習課文是如何用具體事例證明觀點的。
【設計意圖】從知識復現、語言表達的角度,引導學生對整節課的學習進行總結,強化學生的記憶,體現了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
六、作業布置
1.鞏固本課學習的生字、新詞。
2.閱讀鏈接《詹天佑》。
3.搜集“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的名人事例。
【設計意圖】作業布置突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并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好習慣,有利于對課文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七、板書
15.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觀點)
提出觀點 紫羅蘭遇酸會變紅
議論文 證明觀點(舉例) 地圖上陸地能吻合
總結觀點 睡覺時眼珠會轉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