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第三屆全國統編部編版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三屆全國統編部編版小學語文優質課六年級上冊《文言文二則 伯牙鼓琴》安徽合肥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屆全國統編部編版小學語文優質課六年級上冊《文言文二則 伯牙鼓琴》安徽合肥
六年級上冊第22課《文言文二則·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一、文本教學解讀
統編版教材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以“藝術之美”為主題,編排了《文言文二則》《月光曲》《京劇趣談》3課共四篇課文,從不同方面展現了藝術的魅力。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 這一要素是在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結合本課的文體特點,教學既要關注語文要素,又要兼顧文言文的特征和課后習題進行綜合考慮。
《文言文二則•伯牙鼓琴》是第七單元“藝術之美”主題下的開篇之作。文言文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音韻優美和諧,83個字的古文展現了伯牙、子期心心相印、心志相投的高潔情懷和真摯情誼,形成了經久不衰的“知音”經典。
本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作為高段的文言文教學,教學中本可以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方法進行系統梳理和訓練,也可以在“知音文化”上廣征博引,升華情感。但教材是將其編排在“藝術之美”的主題下,編排意圖不言而喻——借助語言文字想象,體會藝術之美。所以,本節課旨在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研讀文本,想象故事中的畫面和琴聲,再嘗試通過自己的誦讀把想象到的畫面和琴聲傳遞出來,為體會藝術之美服務,并借助課后習題適度滲透“知音文化”,抓住重點,輕巧突破,體現對本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
二、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等來體味課文的內容與情感,并試著背誦課文。
2.通過借助課文注釋、插圖等方法,讀懂句意,理解課文內容。
3.理解課文重點句的含義,能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并結合課后資料袋內容,初步感受“知音”情誼。
教學準備:
學生:充分預習,讀熟課文。
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 讀題解題 初感藝術
【師板書課題:文言文二則 伯牙鼓琴】
1.齊讀課題。
2.回憶舊知。
(1)學習文言文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
(2)出示預習單
預設點撥:關注單元整體,知道單元語文要素。
3.借助文字想象,解題。
(1)再讀一讀課題,你能想到什么?
(2)初識古琴。
①伯牙鼓的是什么琴?
看……
②聽一段古琴。
聽……
說說你剛才聽到了怎樣的琴聲?
(設計意圖:從回顧文言文學習方法和借助預習單初步感知第七單元語文要素兩個方面回憶舊知,都是為本節課扎實落實語文要素做好學情了解和準備。快速梳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既是回顧復習,也是為接下來的讀對、讀懂文言文做好鋪墊。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聆聽古琴聲,則是為之后的創設情境埋下伏筆。)
板塊二 自主初讀,讀準文言
1. 自讀課文。
自己通讀兩遍,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檢查反饋。
同桌互讀一遍,討論、修正不準確的字音。
3.師生交流。
(1)指名讀文,評價;讀預習中認為難讀的句子;指名讀文
(師相機點撥指導)
預設長句: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2)反饋預習單生字——哉 巍
【師板書課題:哉 巍】
4.齊讀全文。
(1)齊讀課文
(2)出示“豎排,無句讀”的文言文,指名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的文言文學習經驗,嘗試通過自讀、互讀糾正錯誤的字音和停頓,再通過全班交流,讀好本課的重點句朗讀和難讀的句子,達到讀準文言的目標。)
板塊三 古文今讀,讀懂文言
預設過渡:
是啊,把文言文讀對了,讀準了,是不是就讀懂了呢?
1.再讀一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
2.交流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學生活動“用自己的話說故事”,輕巧突破“理解文言文”的教學目標,在“用自己的話說故事”中,通過學生評價和教師點撥糾正不準確的理解,根據學情強調個別字詞的理解。)
板塊四 想象情景,體會藝術
預設過渡:
同學們,剛才咱們初步感受這動人的故事。接下來,咱們繼續走進故事,嘗試著透過文字,穿越千年,去看一看伯牙彈琴,看一看鍾子期陶醉在琴聲之中。
1.再讀課文,你能從哪些文字中看到畫面,聽見琴聲?
2.師生交流
(1)伯牙彈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
指名說;指導朗讀;師小結。
(2)子期聽琴
“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指名說;指導朗讀;齊讀;師小結。
(3)想象畫面,配樂齊讀。
(設計意圖:借助“子期聽琴”和“伯牙鼓琴”的文字想象畫面和琴聲,既是為落實單元語文要素設計的教學活動,也為學生體會藝術之美搭建了支架:借助文字想象畫面、琴聲,再試著讀出自己想象到的畫面、琴聲,實際就是體會古琴曲之美的過程。)
板塊五 整體感知,感受知音
預設過渡:
一曲琴音成就一則傳奇故事,一份傳奇友誼。正是這樣的故事打動了每一個中國人。同學們,你覺得,在這篇文言文中哪句話最能打動你,為什么?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指名說。
2.想象畫面;指導朗讀;齊讀。
3.預設點撥:這是怎樣的友誼?
【預設板書:知音】
預設追問:什么叫“知音”?
4.出示資料袋。
讀一讀課后資料袋,關于知音,資料袋給我們提供了哪些內容?
預設小結:
因此,古人也將 “伯牙鼓琴”作為一個典故,用一種“用典”的方法創作詩句、文章,來表達“高山流水覓知音”,表達自己對知音的期待和向往。
【預設板書:高山流水 遇 覓】
5.預設小結:
一曲琴音成就一則傳奇故事,一份傳奇友誼,就讓我們暫且留在故事里,一起傾聽一段《高山流水》吧。
6. 琴曲欣賞。
指名說:現在,你又聽到了怎樣的琴聲?
(設計意圖:以“打動”作為切入口,繼續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想象畫面,讀出情感,為學生們搭建一個“感受知音”的平臺,并借助課后資料袋,幫助學生初步感受“知音”。對六年級學生來說,“知音”在字面含義上似懂非懂,在引申情景中看不見、摸不著,又無法聯系生活經驗感受,借助“最能打動你的那句話”想象畫面也是將“初步感受‘知音’”成為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的一種教學活動和達成要素的策略。)
板塊六 回顧全文,背誦積累
預設過渡:
其實,一代琴師賦予一曲古琴曲的內涵太豐富了,何止于高山流水?也可以是青山白云,還可以是晚風紅霞。讓咱們用自己的背誦將《伯牙鼓琴》這篇故事繼續流傳下去吧。
1.練習背誦。
2.配樂背誦。
(1)借助提示,指名背誦。
提示一:隨機出示詞串
提示二:課文插圖
(2)集體背誦。
3.作業設計
和家長一起聽《高山流水》
(設計意圖:將積累背誦作為鞏固“借助語言文字想象畫面,體會藝術之美”的教學活動。除了學生個體的練習背誦,“隨機出示詞串”
和“課文插圖”是對學生從文字到畫面和畫面到文字的雙向復現。配樂則是基于“體會藝術之美”的已有學習經驗下,為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提供一個既能浮現文字,又能浮現畫面的空間和抓手。
附板書設計:
22.伯牙鼓琴
遇
高山流水 知音
覓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