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開國大典》第二課時_四川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開國大典》第二課時_四川
六年級上冊第7課《開國大典》
【教材解析】
《開國大典》是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各個場面描寫突出了開國大典喜慶、莊嚴、隆重、熱烈的氛圍,揭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誕生無比激動、自豪的感情。本單元前兩課是《七律·長征》和《狼牙山五壯士》,都是革命題材的文章,其人文主題是“重溫革命歲月,把歷史的聲音留在心里”,語文要素為“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
從點面結合的語文要素看,《狼牙山五壯士》的課后提示是“課文第2自然段既關注了人物群體,也寫了每一位戰士,結合相關內容說說這樣寫的好處”,可見這一課主要學習的是點面結合的好處、作用;而《開國大典》的課后提示是“讀讀閱兵式的部分,說說課文是怎樣描寫這個場面的”。顯然,這一課的目標在上一課的基礎上有所提升,需要讓學生進一步關注點面結合的方式,即如何點面結合。
同樣是點面結合,細讀“閱兵儀式”這一場面,會發現與“典禮儀式”的描寫有較大的區別:典禮儀式的場面描寫用的是“點”與“面”交叉結合的方式,而閱兵場面用的是先串聯“點”然后再結合“面”的方式,這二者的不同是因為要表達的目的不同。典禮儀式的場面用交叉結合的方式可以表現“參與廣、氛圍濃、激動熱烈”的互動場面;而閱兵場面則表現了“兵種多,不間斷,氣勢磅礴”的震撼。以此為例,讓學生了解到根據自己的表達目的,靈活選擇點面結合的方式。
【教法學法解析】
1.自主與探究
老師為學生設計任務清單,提供閱讀支架。學生根據預習清單獨立自主學習,整體感知梳理文本,簡要交流,為深入學習做準備。而合作探究主要針對教學難點“點面結合的方式”進行研討。
2.語用與實踐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活動和語言的雙重實踐。
根據本課“點面結合”描寫場面的特點,用“鏡頭語言”(特寫鏡頭與全景鏡頭)來體會“點面結合”,把學生置身于“拍紀錄片”的活動任務中,是活動的實踐。用創作“解說詞”的方式來鏈接歷史背景,揭示開國大典的偉大歷史意義,訓練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這是語言的實踐。
【教學目標】
1.感受“點面結合”的不同方式,并認識到不同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
2.用創作“解說詞”的方式來鏈接歷史背景,理解開國大典的偉大歷史意義。
【課前準備】
“從《開國大典》里學習當導演”任務清單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自主閱讀,獨立完成任務清單
故事導入: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一位蘇聯紀錄電影攝影師被允許全程拍攝開國大典,遺憾的是開國大典結束后幾天,存放膠片的房間失火,珍貴的原始彩色影像資料幾乎被燒光了,后來不得不重拍紀錄片。今天,我們就試著用“拍紀錄片”的思維方式來學習《開國大典》這篇課文。首先,同學們自主閱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完成任務清單。
“從《開國大典》里學習當導演”任務清單
熟讀課文《開國大典》,結合課后第三題,邊讀邊批注。
(一)主題氛圍組

為本紀錄片選擇整體的氛圍基調,用2個關鍵詞表述。
(二)編導組
根據課文把整個活動分成四個篇章,并為每個篇章取個小標題。
(三)攝影組
把課文中的語言描述轉化成鏡頭,區分全景廣角鏡頭和近景特寫鏡頭。選定場面,從中列出哪些畫面是廣角鏡頭,哪些畫面是特寫鏡頭。(
梳理兩個場面即可,“閱兵場面”為必選+任選其他一個場面)。
群眾入場 典禮儀式 閱兵儀式 群眾游行
1、閱兵場面
2、自選
(四)解說組
尋找最合適的聲音來給畫面配音或解說。(
可以從自己看到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里找,也可以找自己身邊音色合適的人,或者把應該有的聲音特點或語氣語調備注到下面。)
(五)背景組
從
“背景關聯課文”(見“附錄”)里選擇一些場面或畫面來作為《開國大典》的補充背景(
可以用波浪線勾畫相關語句),以此向觀眾解釋開國大典為什么這么熱烈、莊嚴?人們為什么這么自豪、激動、興奮?
二、合作交流,分享“當導演”的心得
小組內對任務清單進行初步交流,互通有無,形成簡單共識。
(一)氛圍:莊嚴、熱烈或莊嚴肅穆、熱烈喜慶。
(二)四個篇章:群眾入場、典禮儀式、閱兵儀式、群眾游行。
(三)特寫與全景鏡頭:主席發言(特寫)、群眾揮帽(全景)……
(四)解說語氣語調:渾厚、激動、莊重、低沉、激昂……
(五)背景場面:圓明園里的掠奪、婦女在租界被訓斥、狼牙山五壯士的吶喊……
[設計意圖]六年級的學生基本已經具備獨立閱讀與梳理文本的能力,在老師閱讀支架的幫助下,自主學習就不是空談,而是可以實實在在去完成的閱讀活動。“從《開國大典》學當導演”任務清單看似活動任務,實則是對文本的閱讀梳理:“氛圍”指向整體感知情感,“篇章”指向活動場面,“特寫與全景”指向點面結合,“解說詞”指向朗讀,“背景課文”指向開國大典的偉大歷史意義。
任務清單引導學生在活動實踐中進行語文實踐。
第二課時
一、尋找鏡頭,感受熱烈與莊嚴的氛圍
1.默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到能表達熱烈、莊嚴氛圍的“道具”或行為方式,勾畫或批注在相應的地方。
2.交流匯報。
3.出示相關語句,指導學生朗讀,讀出開國大典熱烈、莊嚴的氛圍。
[設計意圖]要想表達如此熱烈、莊嚴的氛圍,鏡頭就要去捕捉這樣的畫面和場景。看似在完成“導演”選道具素材的任務,實則是為了讓學生從課文中去體會莊嚴、熱烈的氛圍,而這種氛圍是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
這個板塊對應課后提示第三題。
二、切換鏡頭,了解如何點面結合
1.畫“鏡頭切換順序圖”
根據預習清單里區分出來的特寫和全景鏡頭,按照課文順序,用“◯”表示特寫,用“□”表示全景,照例畫出典禮場面和閱兵場面的結構示意圖。
2.對比觀察
(1)示意圖對比
(2)文本對比
對比發現:
典禮是“點”“面”交叉結合;
閱兵是一個“點”接著一個“點”排列,“面”在最后結合。
3.討論:
(1)質疑:
為何閱兵場面不像典禮場面那樣把“特寫(點)”和“全景(面)”穿插結合,而是把“特寫(點)”串聯在一起來組合?寫作時連接詞都是如此的重復單一?
(2)討論釋疑:
閱兵:把一個個的點(特寫)接連不斷地推出,連接在一起最后構成莊嚴、震撼的場面,凸顯我國人民解放軍兵種多、兵力強的特點。
典禮:特寫與全景交叉結合,主席與群眾的互動,體現了人民對國家領袖的熱愛,可以營造熱烈激動的氛圍。
小結:點面結合的描寫,結合方式不同帶給人的感受也不同。要根據不同的需求確定點與面的結合方式。
[設計意圖]用導演的思路來看,有的是特寫鏡頭,有的是全景鏡頭,這些鏡頭正好對應著“點面結合”的描寫方式,而上一課《狼牙山五壯士》中“點面結合”的好處作用已經初步學習過了,那么,這些鏡頭(即點與面)應該怎樣組合,才是這一課進階學習的任務目標。利用文本對比和示意圖對比搭建的“支架”,是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不同的結合方式所產生的不同效果的。
這個板塊對應課后提示第二題。
三、結合背景,體會情感與意義
為什么會有如此熱烈、莊嚴的場面?為什么會有如此自豪、激動的氛圍?
1.結合預習時了解的“背景關聯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根據老師提供的解說詞框架和范例,創作解說詞來表達自己對開國大典偉大意義的理解。
3.在《紅旗頌》的背景音樂中,結合“群眾入場、典禮、閱兵、群眾游行”等畫面圖片,朗讀“解說詞”。
4.齊讀課文片段,感受氛圍情感。
5.延伸
香港回歸,自信;北京奧運會,自豪;神舟飛船上天,自強。
[設計意圖]革命題材的單元和文章,離學生的當下生活有距離,學生理解開國大典的意義是有難度的,必須要結合新中國成立前的背景資料來理解。而這些歷史背景資料最好的來源就是小學階段學過的課文,如《圓明園的毀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狼牙山五壯士》《七律·長征》等,學生因為曾經學習過,對其理解會更深刻;同時,這也是對整個小學階段革命題材課文的一次整合。沒有比“用語文的資源來解決語文的問題”更好的方法途徑了。
用“解說詞”的方式把背景與正在學習的課文進行聯結,既揭示了開國大典的偉大歷史意義,又訓練了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
五、學習總結,在場面描寫中升華主題
導語:曾經的中國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和屈辱,我們為了新中國而浴血奮戰,做出了很大的犧牲,所以,在開國大典時,其場面才會如此莊嚴、熱烈。今天我們運用“特寫”“全景”鏡頭的思路學習了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這莊嚴、熱烈的場面再現了新中國歷史上最重要、最激動人心的一刻,讓我們重溫了革命歲月,把歷史的聲音留在了我們的心里。
【板書設計】
7 開國大典
點面結合 歷史的聲音
【附錄】
《開國大典》背景關聯課文節選
圓明園的毀滅
(統編版五年級上冊)
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里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銷毀罪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園內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云籠罩了整個北京城。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為一片灰燼。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統編版四年級上冊)
新學年開始了,修身課上,沈陽東關模范學校的魏校長向學生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你們為什么而讀書?”
……
有位同學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長注意到了,他打手勢讓大家安靜下來,點名讓那位同學回答。那位同學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這位同學是誰呢?他就是周恩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
周恩來出生于1898年。十二歲那年,他離開家鄉江蘇淮安,隨回家探親的伯父來到了東北沈陽。一到沈陽,伯父就告訴他,沈陽有些地方是外國人的租界,不要隨便去玩,有事就要繞著走,免得惹出麻煩沒有地方說理。
周恩來疑惑不解,問道:“那不是我們中國的地方嗎?為什么不能去呢?”
“中華不振哪!”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他們湊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女人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問才知道,這個女人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道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訓斥她。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這是在外國的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大家只能勸慰這個不幸的女人。
這時的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 “中華不振”這四個字的沉重分量。……
飛奪瀘定橋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
……
瀘定橋一共十三根鐵鏈,兩邊各有兩根稍高的鐵鏈,算是橋欄;底下并排九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上面搖搖晃晃,就像蕩秋千一樣。可是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紅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在幾十丈深的河谷里傾瀉下來,沖到巖石上,飛濺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聲震耳欲聾。橋的對岸就是靠山的瀘定橋,城的西門正堵住橋頭。守城的兩個團敵人,早已在城墻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們憑著天險,瘋狂地向紅軍喊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
……
突擊隊剛剛沖到對面,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就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革命事業,為了最后的勝利,沖呀!”英雄們聽到號召,更加奮不顧身,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里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斗。……
狼牙山五壯士
(統編版六年級上冊)
……
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了勝利的喜悅。班長馬寶玉激動地說:“同志們,我們的任務勝利完成了!”說罷,他把那支從敵人手里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后走到懸崖邊上,像每次發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狼牙山上響起了他們壯烈豪邁的口號聲: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
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開國大典》第二課時_四川”,所屬分類為“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開國大典》第二課時_四川”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