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大賽統編四(上)第25課《王戎不取道旁李》貴州貴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大賽統編四(上)第25課《王戎不取道旁李》貴州貴陽
四年級上冊第25課《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學內容簡析】:
本文是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以歷史傳說故事為主題,講述了一些很經典的歷史傳說故事。本單元的人文要素是了解歷史中的俊杰,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節,簡要復述課文”和“寫一件事,能寫出自己的感受。”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課文主要講述了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幼時即善于思考、冷靜推斷的故事。他通過仔細觀察和分析,推斷路邊李樹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道旁苦李”這個成語就出于此文。啟示我們也要像他一樣,細心觀察,勤于思考,根據有關現象進行推理判斷,避免不必要的錯誤。
【教學目標】:
1.認識“戎、諸”等4個生字,會寫“戎、嘗”等5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并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4.能解釋“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學重點、難點】:
1.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
2.背誦課文,理解“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作文紙。
【教學過程】:
板塊活動一:介紹出處,進入課題
1.師:話說,有這樣一本書,它是魏晉南北朝寫人小說的巔峰之作,書中刻畫的人物一共有一千五百多個,個個活靈活現,躍然紙上,而且啊它篇幅短小,最適合咱們小學生學習文言文了。這本書就是《世說新語》。
2.師:今天我們要學的故事就出自這本書,故事的主人公是誰?生回答:王戎。
3.講解“戎”字。戎是本課的生字,看圖猜一猜戎字和什么有關?戎字啊本義是兵器的總稱,由進攻的戈和防御的甲組成。師范寫:伸出小手和沈老師一起寫,戎字是半包圍結構,戈字部,注意了,橫撇要交叉,關鍵筆畫在斜勾,要寫得舒展有力。常常組詞為:投筆從戎,戎馬一生。
4.寫人離不開寫事,是什么事?揭示課題。
5.那誰來說說課題是什么意思?生回答:王戎不摘道旁的李子。
6.請生給大家讀讀課。
7.師:《王戎不取道旁李》、《王祥臥冰》、《荀巨伯救友》,你發現《世說新語》中這些故事的題目都有什么特點?
師總結:像這樣用主要人物加事件作為題目的故事還有許多,這樣的題目讓讀者一目了然,以后大家給習作取題目也可以學習這種方法。
8.齊讀課題
9.師:是呀,王戎為什么不摘道旁的李子呢?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兩千來年啊,能夠流傳千年,一定有它獨特的地方,我們可得去好好學學呀。
【環節設計意圖】:介紹出處,補充文學常識,揭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板塊活動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文言文的韻味
1.來,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請生讀課文,師聽音評價。多樣評價語:讀得有節奏會更好;讀得比較流暢,再講究一些古文的重音、停頓會更好;有韻律,有節奏,讀得不錯。
3.師:你們剛剛很厲害,有一個很難的讀音讀正確了,“多子折枝”的折是個多音字,PPT出示“折”在字典中的兩個意思。師:你們是怎么判斷它的讀音的?
請兩個學生回答,如果學生答不出,可以引導:看看文章的插圖,發現了什么?如果學生答對了,可以根據回答多樣評價:你聯系了生活實際;你借助了課文的插圖。
4.師總結:當我們不好判斷一個字的讀音的時候,可以借助字典,可以聯系上下文,也可以結合課文中的插圖,還可以聯系生活實際。
5.我們一起讀讀課文。
預設1:學生讀得不好。
師:文言文相隔我們千百年,在古代讀文章是很風雅的事,古人讀文章時很注意節奏和韻律。PPT出示劃好節奏的課文。讀之前呢,先選好方法,聽仔細,第一種:“王戎七歲。”(短促,斷句生硬),第二種:“王戎~~七歲~~”哪個更好?對,雖然有停頓,但要講究聲斷氣不斷,聲斷情不斷,趕緊練一練。
預設2:學生讀得好。
師:一看到文言文大家就能模仿個一二,看來古代文學已在你們心中扎根了,但是要讀好它可是有一些講究的。古人讀文章時很注意節奏和韻律。讀之前,先選好方法,聽仔細,第一種:“王戎七歲。”(短促,斷句生硬),第二種:“王戎~~七歲~~”哪個更好?對,雖然有停頓,但要講究聲斷氣不斷,聲斷情不斷,趕緊練一練。
6.請1生起來讀,師點評指導:把節奏讀的再明顯點,來,再試試。
7.對,就這樣讀,真好,假如和上一些音樂,這種感覺會更好。一起試試?
全班配樂齊讀,評價:古風古韻,回味悠長。
【環節設計意圖】:臺階一:讀準字音,落點:讀“順”;臺階二:讀好停頓,落點:讀“好”。學生接觸文言文不多,要能理解文中意,必先讀文之韻味。自讀、指導讀、跟讀,讓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聽音正韻。
板塊活動三:借助“起因、經過、結果”,粗知大意
1.師:那這篇古文到底講了什么故事呢?咱們剛剛學到第四單元神話單元讓我們學會了什么?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那文言文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還能找到嗎?挑戰一下?
PPT出示任務要求:默讀課文,結合注釋,一邊理解,一邊勾畫出文章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一同學用文言匯報起因,PPT出示:“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
師:這句話在說什么啊?你來讀讀這句話。生讀,師:正是因為這次出游,才有了這個故事。
4.師:大家發現沒有,有一個字和我們今天的意思不一樣?生:“嘗”,課文中的“嘗”的意思是指?生:曾經,師:現在咱們說嘗的意思是?生:品嘗。
板書,嘗----曾經,古代的意思和現代的意思不一樣,我們稱之為:古今異義。板書:古今異義。大家一起讀讀這句話:“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
5.師:接著匯報你勾畫的經過。請1生匯報,PPT出示: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師:那故事的經過又是在講什么呢?請生回答。
6.師:看到壓彎枝頭的李子,文中是怎么形容伙伴和王戎的表現?(競走和不動)你再來讀讀這句話。
7.講解“競走”,“競走”是一種運動項目。這是今天的意思,而在古代指——請1生說:爭著跑過去,師:哪個字的意思是跑?請1生回答“走”,“走”也是一個古今異義字。板書:走--跑 。
師總結:文言文真有意思,今天我們知道了學習文言文還要注意古今異義。
板書:古今異義學文言。
8.諸小兒競走,王戎不動,王戎為什么不動?他可能在想什么?請生回答。所以他說:PPT: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指導讀好句子。
9.師:文中說只有王戎不動,可我認為,只有王戎動了,誰知道我為什么這么說?請生回答。是啊,他動了腦筋,進行了思考,所以他說:“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10.“唯”能不能去掉?為什么?請生回答。和我們之前學的《司馬光》中的哪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生:眾皆棄去.師:是啊,這是一種對比手法,字字珠璣,古文的文學造詣同樣高。板書:對比手法習文學。
11.師:故事的結果是什么?1同學用文言匯報結果。PPT出示:“取之,信然。”
12.師:有一個字,筆畫很少,意思卻千變萬化,哪個字?“之”字經常在文言文中出現,PPT出示:光持石擊甕破之。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常銜西山之木石。師:這是之前學的,而且意思總是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仔細讀文,認真分析得出。
PPT出示:學習任務3小組合作,找一找“之”文中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一樣嗎?
講解“之”。指名說三個“之”的意思。總結:在這篇文言文中“之”代表著人或物,是代詞,有實際的意義。
【環節設計意圖】:通過自學、借助注釋,師生共同理解等方法,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板塊活動四:加以想象,生動復述
1.師:四個字就結尾了,老師看到的可不僅僅是這四個字,我像王戎一樣動了腦,于是我通過這四個字看到的是卻是:師聲情并茂朗讀——PPT出示:其他小朋友伸出左手拉住枝條,右手去摘下最大的一個李子,迫不及待地放進嘴里,猛地一咬,酸得瞇緊了眼睛,連忙把李子吐出來,連聲說道:“酸、酸、酸死了,還是王戎說得對。”
2.覺得我說的怎么樣?請生評價
3.總結:當我們要把文言文的故事復述給別人聽的時候像這樣加上你的想象,故事聽起來就會有滋有味。在腦海里留下一幅幅畫面。不信你們看。PPT出示手繪《王戎不取道旁李》漫畫。
4.師:難度加大,PPT出示學習任務:小組合作,選擇起因、經過,結果中的一項,加上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
5.小組派代表上臺合作復述故事。評價:故事講的比較全面,還加了自己的一些聯想。
6.總結:大家看,它雖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也是一篇文章啊,我們平時學課文的方法都可以用上。板書:故事完整——知文章
7.帶著對文章的這份理解,我們再來一起讀讀這篇文章。
【環節設計意圖】:統編版教材從二年級就開始著手訓練學生復述的能力,在三、四、五、六年級都安排了跟復述相關的訓練單元,而且復述確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語文能力。練習講述故事是課后第二道題目,是本文教學的重點。這一環節的講故事,與理解課文內容時的講故事大意有所不同,不僅要求能將文言詞匯轉化為現代語言,還要能按照一定順序完整講述。教參中給出的教學建議是根據不同學情提出分層要求。第一個層級:對講述有困難的學生,重在練習用自己的語言把故事講述完整。第二個層級:可以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練習把故事講生動。我通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意思達成第一個層級,通過讓學生生動地復述故事,達成第二個層級。
板塊活動五:討論交流,感受人物形象
1.師:就這樣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在鄰里間傳開了,每當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會說:“孩子,你知道王戎為什么不取道旁李嗎?”生答:“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孩童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也會時常提起這個故事:“你知道王戎為什么不取道旁李嗎?”生答:“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年輕的書生在一起討論學問的時候也會提起這個只有7歲的孩子:“他是這樣得出結論的。”生答:“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2.師:此刻你覺得王戎怎么樣?聰慧,善于思考。
3.師:對他充滿的贊嘆受到他啟發的人還有很多很多,在唐代就有一位詩人說:“道旁苦李猶垂實,城外甘棠已布陰。”而到了宋代,大詞人蘇軾又這樣寫道:“君知先竭是甘井,我愿得全如苦李。”宋代還有一位詩人叫范成大,他又說:“味如道旁李,味苦不堪折。”再后來到了明代,他寫道:“吾輩幸味苦,得似道旁李。”你看王戎一個人的聰慧影響了多少人,以至今天就有了這樣一個成語:道邊苦李。
4.同學們,開始上課的時候沈老師說這是流傳千年的作品,那大家想一下,它為什么能流傳千年呢?大膽的說。請生回答。
5.PPT出示《司馬光》《守株待兔》《精衛填海》(配道理),是的同學們,古代的經典、古人的情懷,往往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閱讀,去領悟。因為它是獨屬于中國人的精神之源,是咱們中國人的文化。板書:精神之源——悟文化。
6.來,讓我們向經典致敬,向精神之源致敬,一起背一背,配樂梯度背誦。
【環節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重點語句,感悟人物聰慧的形象。回顧曾經學過的文言文,感悟文言文中蘊含的文化。
【板書設計】: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嘗 走 古今異義 學文言
唯 對比手法 習文學
想象 故事完整 知文章
聰慧 精神之源 悟文化
【板書設計意圖】: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板書圍繞故事發展進行,提取故事發展中的關鍵字詞,結合文言文的一體四面:文言、文學、文章、文化突出教學重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