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詩經,采薇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高中語文必修二1.《詩經》二首《采薇》廣東省 - 江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采薇》教學設計
吳麗娜
教學目標:1、吟詠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感及形象;
2、品味鑒賞,理解詩中的表現手法。
3、理解詩歌中因戰爭給戍邊士兵帶來的痛苦,明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1、疏通文本,理解詩意。 2、體會詩歌的情感與形象。
教學難點:理解戰爭對給士兵的痛苦,鑒賞士兵復雜的情緒。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學生活動任務發布:“一站到底”游戲:分8大組,每個小組有完成任務要求,每個任務1分,總分10分。每次老師發布任務,積極回答,回答正確的可以“坐下”,以減少分數代替,最終得分最多的小組“一站到底”,懲罰冠以為“站神”稱號。
二、分析詩歌
(一)初讀讀順:小組選派代表領讀,掃清字音疑難。(讀音有錯不能“坐下”) (二)二讀明情。自己小聲朗讀,思考:
1、詩歌用第幾人稱抒寫?詩中的“我”是什么人?你有什么憑據?請同學們在文中找詩句回答。(各小組討論后派出代表來回答,一站到底)
世界哲學經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將到哪里去? (1)老師設疑:“我”是一個農夫:A、采薇采薇,在地里采薇菜;一個士兵不會去挖野菜。B、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這是一個農夫觀察薇菜生長的過程,士兵是不會關注薇菜生長得怎么樣。C、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就是農夫看到了一個不知道漂亮的花,問了問別人。一個士兵也不會關注花開如何。
終上所述,“我”是一個農夫。 學生反駁:
憑據:A、采薇采薇,是士兵在惡劣的環境中挖野菜充饑。也是一個興的手法運用,表達我不得歸家的痛苦。(《氓》中也有兩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為什么要寫桑?女子在家的時候是做什么的?養蠶的,所以家里有桑樹,以所見之物、身邊之物來引起吟誦之物。)
B、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是指士兵在外行軍打仗,離家時間很長。反復出現,是一種重章疊句的手法運用,為了更好地表達思鄉之哀。
C、彼爾維何,維常之華,是興的手法運用,目的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在這段落意思是講軍隊的軍備非常精良,我軍的雄姿展現,表達出一種自豪感。
引導:采薇采薇這個場景,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桑之未落”這個是真是的還是想象的,有什么作用?
另外的證據: D、“曰歸曰歸,歲亦莫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反復訴說不得歸家。(士兵,講他干什么?歸家途中,所想所感。想什么?) E、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處,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因為外敵的原因,不得回家。
F、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以,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這兩段都是些戰爭的場面描寫,寫出戰備的精良。
同意大家的意見,那這首詩寫戍卒干什么?表達什么情感?為什么會又這些情感? 明確:前三節戍卒反復吟唱,行軍打仗之苦,思歸之哀。
2、齊讀四五節,教師設疑:除了思鄉的痛苦,還表達了戍卒怎樣的情感? 明確:對我軍威武的自豪、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不得歸家的無奈。 重點理解“豈”字。
3、齊讀第六節,教師設疑:為什么思鄉情切,卻“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A、寫出回途中的所見,所想,心生痛苦。 B、音訊不達的擔憂。
C、全詩最后一節卒章顯志,是詩歌情感的落腳點。情感的歸依是哀傷的,歸途中回想起戰爭的苦難生活,危險、艱苦、辛勞,且戰火不斷,不知何日能還鄉。即使是有精良的戰備,優秀的將士,英勇殺敵時也是被迫上前,心情無奈。
終于等到還鄉之時,飽受戰爭折磨后,踏上歸途,卻無法預知家人情況,更不敢確定以后是否還要出征,個人無法對抗命運、時代、政治的無奈與無力感占據心靈,于是發出“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感慨。
4、一句話概括這首詩的中心思想:
《采薇》反映了戍邊士兵思家與保家衛國的矛盾心理,體現了士兵為國舍家、舍生報國的高尚情操。
三、 再讀詩歌,感悟士兵的情感,讀出士卒的心情來。 四、 拓展延伸:
(2015課標卷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 岑參
聞說輪臺路, 連年見雪飛。 春風不曾到, 漢使亦應稀。 白草通疏勒, 青山過武威。 勤王①敢道遲, 私向夢中歸。 [注]①勤王:此處指盡力于王事。 詩的尾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采薇》教學設計
吳麗娜
教學目標:1、吟詠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感及形象;
2、品味鑒賞,理解詩中的表現手法。
3、理解詩歌中因戰爭給戍邊士兵帶來的痛苦,理解士兵復雜的情緒。
教學重點:1、疏通文本,理解詩意。 2、體會詩歌的情感與形象。
教學難點:理解戰爭對給士兵的痛苦,體悟士兵復雜的情緒。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學生活動任務發布:“一站到底”游戲:分8大組,每個小組有完成任務要求,每個任務1分,總分10分。每次老師發布任務,積極回答,回答正確的可以“坐下”,以減少分數代替,最終得分最多的小組“一站到底”,懲罰冠以為“站神”稱號。
二、分析詩歌
(一)初讀讀順:小組選派代表領讀,掃清字音疑難。(讀音有錯不能“坐下”) (二)二讀明情。自己小聲朗讀,思考:
1、詩歌用第幾人稱抒寫?詩中的“我”是什么人?你有什么憑據?請同學們在文中找詩句回答。(各小組討論后派出代表來回答,一站到底)
2、齊讀四五節,教師設疑:除了思鄉的痛苦,還表達了戍卒怎樣的情感?
3、齊讀第六節,教師設疑:為什么思鄉情切,卻“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4、一句話概括這首詩的中心思想:
《采薇》反映了戍邊士兵思家與保家衛國的矛盾心理,體現了士兵為國舍家、舍生報國的高尚情操。
三、 再讀詩歌,感悟士兵的情感,讀出士卒的心情來。
四、 拓展延伸:
(2015課標卷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 岑參
聞說輪臺路, 連年見雪飛。 春風不曾到, 漢使亦應稀。 白草通疏勒, 青山過武威。 勤王①敢道遲, 私向夢中歸。 [注]①勤王:此處指盡力于王事。 詩的尾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假定,“我”就是一個戍邊的將士,那他表達了什么情感?在詩中如何體現?請同學們寫出情感的關鍵詞。
思鄉、悲痛、哀怨、怨恨、愛國 (1) 為何思鄉? 環境惡劣
(行道遲遲,載饑載渴) 音訊隔斷,情思故里之苦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敵人侵擾,戰事不止之恨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戍邊時長,難以歸鄉之悲 (薇菜生長的過程,為什么要先寫薇菜再說我思鄉?比興的手法,詩中還有用到比興手法的地方嗎?)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襯托出軍隊裝備精良,為何寫戰備精良?) (展現必勝信心,愛國的情懷?)
(2)4、5節是不是表現作者愛國的壯志? 如何理解“豈敢定居,一月三捷”“豈不日戒,玁狁孔棘”?這兩句用怎么樣的情感來讀?鏗鏘有力?哀痛怨恨?
“一月三捷”的側重點放在“三”還是放在“捷”?
(3)詩歌是戍卒歸途所想,歸途的情感是怎么樣? (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
為什么一直想歸家,現在正在歸途了,還會傷悲呢? (載饑載渴、雨雪霏霏、物是人非)
三、探究主題:以上分析出來“我”的情感,那詩歌的主題是什么呢?有人認為,《采薇》中的情感主調是思鄉思歸,也有人說,是愛國主義的贊歌,更有人說是歸途哀歌。你是怎么看的呢?說說你的理由。
3、更進一步分析:但在這些證明中,能證明確實是一個將士在戍邊,離家很久,思鄉情切。能進一步證明,這是一個士兵還是將軍呢? 學生答案:(1)采薇采薇,不斷地采摘野菜,應該是用來充饑的。
(2)不可能是將軍,因為將軍騎著“四牡業業”“象弭魚服”的大馬,這些
采摘野菜充饑的事情不需要將軍做。
(3)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說到了士兵要在跟著戰車做掩護,非常危險。 將軍:(4)4、5段寫的戰爭的場景非常恢宏,而且說到“一月三捷”,對于
打勝仗很自豪。
探究:是不是對打勝仗非常自豪?如何理解“豈敢定居”,“豈不日戒”的豈? “一月三捷”側重點在“三”還是在“捷”? 如果側重點在“捷”,怎么理解“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句應該用什么語
氣讀?
(5)最后一段,“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如何是自豪,為什么盼望已久的歸
途還讓我如此痛苦?不可能是將軍。
到前線的有不同的身份的人。身在其中的將軍、士卒、戍卒、親人,也有旁觀者。不同的原因、不同的角色、不同心態,決定了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感。
2、對待戰爭,不同人有不同態度,大致可分為兩種:
主動前往:邊塞苦寒,兇險,卻是自我展現抱負,理想的地方 多雄渾壯闊,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的自信。少幽怨之詞
如:辛棄疾《破陣子》 :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被動前往:邊塞苦寒,刀光劍影,生命脆弱,被動出戰 多哀怨之詞,渴望和平,歸家思鄉之思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