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詩經兩首,采薇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一語文人教版必修二第四課 《詩經兩首》之《采薇》江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一語文人教版必修二第四課 《詩經兩首》之《采薇》江西省 - 南昌
《采薇》教學設計
學 科 語文
教材名稱
高中語文必修2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 題
《<詩經>兩首》之《采薇》 年級 高一 學期
上期
學段 第1學段
教學
目標
1、認識戰爭的殘酷,給戍邊士兵帶來的痛苦,從而制止戰爭。
2、理解戍邊士兵的心情和痛苦,把握戍邊士兵的家園之思、歸家之哀,增強同情感。
3、為了突出主題,使用重章疊句延伸時間、強調的情感的強烈。 教學 重點 1、把握戍邊士兵的家園之思、歸家之哀。 2、體會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
教學
思路
多種形式的閱讀(運用齊讀、范讀、自由朗讀,感受情感)——談談讀出的情感(自由發言)——情感主題討論——課外延伸、主題拓展(比較鑒賞《詩經•秦風•無衣》主題
情感異同,補充背景,體會將士與君王對待戰爭的不同態度,豐富對戰爭對人性的認識,
升華戍邊戰士的思歸之情;引出重章疊唱的藝術手法)——學唱《采薇》——能力提升課外作業(將幾位學生的詩作下發,要求運用重章疊唱的藝術手法修改前三章) 教學
方法
主要運用合作探究法、誦讀法、講授法
教學
資源
《采薇》歌曲視頻、《采薇》朗讀音頻、 情景導入配樂《陽關三疊》、學生預習作業
教材
分析
《詩經•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詩經》兩篇其中一篇。孔子說《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經》是中國詩歌的源頭,能夠提升學生的
文學素養,培養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之情。《采薇》唱出了戍邊士兵的心聲,詩文中反復
吟詠的“采薇采薇”“曰歸曰歸”透露出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而思鄉的背后是個人無法對抗時代、命運、政治的悲涼和哀痛。 學情
分析
授課對象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古文的基礎,初中學過并要求背誦
《詩經》的《蒹葭》《關雎》兩篇,加之在必修一中學習了《沁園春》《雨巷》《再別
康橋》三首詩歌,初步具備了詩歌的鑒賞能力和欣賞水平。
授課教師:南昌市第十九中學 賴雅琴
教學過程預設
課時
環節
教學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圖片
(圖為:俄羅斯·列維坦《弗拉基米爾之路》)
請同學們欣賞圖片,根據老師的描述展開想象:遙想兩千多年前一個寒冷的冬天,大道上走來一對戍邊歸來的戰士,他們餐風露宿,滿臉滄桑與疲憊。 就在這片蒼茫陰沉的天空之下,荒涼的原野和墓碑,道旁遺棄的路標,在這樣一條泥濘的、遙遠得仿佛沒有盡頭的大道之上, 戍邊歸來的戰士艱難地行走著„„試想,他們此時的心情如何?
此時天空揚起了紛紛大雪,落在他們臉上、身上,他們無心拍去愈積愈厚的落雪,只是心急趕路。當看到路旁被積雪壓彎了腰光禿禿的柳樹,回想來時,眼前揮之不去的戍邊生活,百感交集,不禁邊走邊吟唱„„ 吟唱了什么內容?
他們吟唱的歌詞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詩經·采薇》(板書)。
觀看圖
片,
展開想象
圖片導入,創設情境
,激發學生想象和情感代入
第一課時
二、整體感知
1、齊讀全詩,讀準字音。 ·歲亦莫止 · mù ·靡室靡家 · mǐ
·玁狁之故 · xiǎn yǔn ·載饑載渴 · zài ·王事靡盬 · gǔ
·維常之華 · táng huā ·四牡骙骙 · kuí ·小人所腓 · féi
·象弭魚服 · mǐ ·雨雪霏霏 · yù 2、聽范讀,注意把握情感。
提問: 讀過、聽過之后,感受到哪些情感?
思鄉、哀傷。 3、自由朗讀,提出閱讀要求,回答問題:從詩文中哪些詞句讀出守邊士兵的情
感?將關鍵詞板書在黑板。
學生可能回答:(1)悲哀:“我心傷
悲,莫知我哀”歸家途中的“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今昔
對比產生的黯然,擔心家長親人變故,
戰友的逝去;加之“行道遲遲,載渴載
饑”的悲苦處境,寫出了“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的擔憂、悲哀。
(2)思鄉: (原因)“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王事靡盬”。
(時間久)“作”“柔”“剛”。
如何表現戍邊時間長?用薇菜的生長過程引喻時間的流逝、戍邊時間漫長。這種手法叫做比興。詩文中還有一處比興:“彼爾維何?維常之華”,用棠棣花之盛引出車馬服飾之盛、聲勢之壯。
(生活條件)第二章第六章“載饑載渴”忍饑挨餓。
(音訊不通)“靡使歸聘”。
(連續征戰,疲勞不堪)“豈敢定居”不能安營扎寨;戰事頻繁“一月三捷”,“玁狁孔棘”。
哀傷:“憂心烈烈”“憂心孔疚”傷悲。
1、 齊讀、
聽范讀、
自由朗讀。 2、 談談個人閱讀
的體會。
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讀出自
己的感受。
第一課時
三、情感主題討論
總結同學的感受,提出問題,組織討論,引導學生走向主題探究。
1、有人認為情感的主旋律是思鄉思歸,有人認為是愛國主義禮贊,有人認為是歸途的哀思。
2、個別同學對第四章、第五章表現詩人的情感可能有爭議。引導學生討論,“豈敢定居?一月三捷”抒發的是自豪還是對戰事頻繁的厭倦? 學生可能回答:“一月三捷”重在“捷”勝利,戰爭勝利的喜悅,大國子民的自豪。加之對車馬之盛、服飾裝備精良,流露出衛國的豪邁之情。 也可能回答:“一月三捷”重點在“三”多次屢次的意思。一月多次戰爭,雖然勝利,但更多流露出對戰爭的厭倦。“豈敢定居”寫出了內心的無奈。至于描寫
裝備精良、車馬之盛是為了突出后文“豈
不日戒,玁狁孔棘”。正是因為玁狁頻繁犯境,才導致了戍邊,導致了久不能歸,自然流露出思鄉之情。
3、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思鄉? 戍邊辛苦,戰事辛苦,久不能歸。
所以全詩的落腳點在最后一章,當他踏上歸途時發出了“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慨嘆。
討論總結:不管認為詩歌情感的主旋律是哪一種,戍邊的危險、艱苦、辛勞,當他踏上歸途,無法預知家中親人的情況,不敢確定以后是否仍要出征。因為個人無法對抗命運、時代、政治,更加渴望和平的生活,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結合全詩,積極討論交流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思考能力,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主題,進而思考士兵戍邊歸來滿心傷悲原因所在。理解
士兵的歸家之思。
第一課時
四、拓展比較鑒賞
1、再讀全詩。
2、與《詩經·秦風·無衣》比較,情感上有何不同? 補充背景知識:《無衣》是秦哀公賦詩為士兵壯行,慷慨激昂鼓舞士兵為國作戰,“春秋無義戰”,戰士無權選擇出征與否,只能聽任肉食者的擺布,成為謀求政治的工具。古時候的戍邊生活條件艱苦,靠“采薇”為生,“載渴載饑”,處境艱難“玁狁孔棘”,“我戍未定”“不遑啟居”奔波勞累,時間漫長。但總需要有人去戍邊保家衛國,戰爭的慘烈“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回來之后未獲功名依然種田為生,依舊要服役。引導學生產生善待戍邊士兵的情感。
朗讀全詩。 比較鑒賞。
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聯想思
維。
五、把握手法
1、齊讀《無衣》,《采薇》前三章,聯系舊知,回顧運用重章疊唱的詩歌,了解藝術手法。
回顧《關雎》《蒹葭》。
2、提問:《采薇》前三章重章疊唱手法有何效果?
內容上:關鍵詞語的變化,表現了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抒發了主人公的焦慮,痛苦的心情隨著服役期限的無限延長越來越重,思鄉之情越來越濃。(加強了詩的感染力,突出了主題。) 形式上:反復詠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增強了詩的音樂美。)
3、播放《采薇》視頻。
教唱《采薇》第三章,引導學生唱前三章。
回憶,朗讀或背誦《關雎》、
《蒹葭》。
學唱《采
薇》。 學生修改譯詩。
聯系舊知,學唱《采薇》,
體會重章疊唱的表達效果;
感受詩歌的另一種美。
第一課時
六、課后作業
展示學生優秀的課前翻譯作業,要求學生課外小組協作運用重章疊唱的手法修改譯詩的前三章。 小組協作,修改譯作。
培養學生自豪感,展示學生
作品,培養學生寫詩的興趣,引導學生運用重章疊唱的手
法。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培養學生自主研讀探討,發掘文本的情感和內涵。通過課外詩文的比較鑒賞,進一步挖掘《采薇》的主題,引導學生關注、善待守邊士兵。通過吟唱,感受《詩經》重章疊唱的藝術手法。課后通過采用進一步用修改學生課前作業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重章疊唱手法的運用和理解。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形式導致對文本的研讀有些零碎,最后缺乏小結。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