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沁園春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一單元第一課沁園春-長沙-重慶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目標
1.復習詞的相關知識(通過導學案的方式)
2.學習意象、意境
3.從感性上對“煉字”有初步的了解
4.通過感受詩中傳達的偉人的非凡抱負與理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人生目標
2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對于詞的相關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還缺乏自主鑒賞詩詞所需要具備的的理論知識和能力,有待進一步學習。
3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找意象和煉字兩方面來把握意境
難點:煉字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練習】自主學習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請比較以上兩首詩歌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征?說說你的看法。
知識鏈接:
詞,是我國傳統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起源于隋唐之際,大盛于宋,隨著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曲調的歌詞,在發展的過程中漸與音樂分離,成為純粹的文學樣式。初起被稱為“曲子”、“曲子詞”,后來又被稱作“長短句”、“詩余”等等。
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調的名稱,叫詞牌,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詞的標題和詞牌有著嚴格的區別,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
詞的分類:按字數的多少來劃分,可分為、中調、長調三類,58字以內為小令;59至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按結構來分,有的分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第一段稱為“上闋/上片”,第二段稱為“下闋/下片”);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小測試:
1.請問詞興起于什么時候?
2.請在課文中標出詞的上闋和下闋。
活動2【導入】導入激趣
師:同學們,我們前面學習了戴望舒《雨巷》,去見證了一場發生在江南小巷的美麗邂逅;也學習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去見識了什么叫做溫柔地告別。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寫的一首風格迥然不同的詩歌,那么到底不同在哪里呢?首先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兩首小詩。提供毛澤東、徐志摩的詩歌。(PPT)
師:現在請大家猜一猜哪一首詩歌是徐志摩寫的?哪一首是毛主席寫的?——情感基調不同
毛詩:大氣磅礴、有偉人的氣勢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沁園春·長沙》也同樣是一首大氣磅礴的詩歌。
聽錄音朗讀,感受毛詩氣勢。
活動3【講授】細讀上闋
二、細讀上闋
讀上闋邊讀邊思考從詞的前三句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1.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師:從這首詞的前三句你們能得到什么信息?
時間:寒秋。寒字讓我們仿佛感受到了空氣中的涼意。
人物:獨立。(請學生表演毛澤東“獨立”的狀態:任他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
地點:橘子洲。讀注釋。
生:在一個寒冷的深秋,毛澤東獨自一人屹立在橘子洲頭,望著日夜奔騰不息的湘江向北流去。
2.師:那毛主席獨自一人站在湘江邊上,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邊讀邊思考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用四字詞語概括出來
預設:生機盎然、大氣磅礴
師:我們將這幅畫面與《天凈沙•秋思》中的畫面做一個比較,《天凈沙·秋思》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預設:凄涼悲傷、孤獨寂寞
師:那么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呢?
預設:意象
師:請找出兩首詩歌中的意象。
萬山 層林 江水 大船 鷹 魚(有活力的、有力度的、壯闊的)
和《天凈沙•秋思》中的意象(沒有生命力的、頹圮的)相對比。
師:所以通過不同的意象組合而成的畫面可以傳達給我們不一樣的感覺,我們把這個就叫做意境。
3.師:那么大家之所以覺得這首詩歌大氣磅礴僅僅是因為意象嗎?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將“枯”“老”“昏”去掉,甚至改為“青藤”、“大樹”、“大肥鴉”,、鴉仍然是藤、樹、鴉,傳達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不一樣。
師:那我們是改變了什么?
明確:形容詞。
師:那我們回到課文中來,為什么要用“萬”字,而不用一座山?——數詞,體現數量眾多。
活動4【活動】自主煉字
請學生分小組討論,找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字,說一說為什么。教師加以適當點撥和指正。
活動5【講授】上闋小結
讀詩歌上闋,感受湘江秋景的絢麗多姿。(齊)
4面對同樣的秋天,毛澤東看到的是紅遍的萬山、盡染的層林,而馬致遠看到的則是枯藤、老樹、昏鴉。王國維曾經說過:“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毛澤東眼中的秋天一掃千古悲秋之氣,這是為什么?
明確:展現了偉人不一樣的眼界和胸襟;革命形勢蓬勃發展。
所以你們看,作者緊接著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讓我們一起在下闋來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活動6【講授】分析形象
1911年,18歲的毛澤東來到長沙,開始了他在此地長達13年之久的求學和革命斗爭生活。在湖南讀書期間,他常和同學在橘子洲一帶游泳。1925年,毛澤東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期間,重游橘子洲,寫下了這首詞。故地重游,作者不禁回想起了一起度過崢嶸歲月的同學們,這是一群怎樣的青年?
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青春年少、才華橫溢、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無私無畏,敢于斗爭的形象躍然紙上
還記得嗎?我們曾經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頭組織了飛快行駛的船只。好一幅中流擊水圖!——刻畫這一群革命青年激流勇進,一往無前的豪邁氣概。
師:現在我們想一想,上闋的留下的問題,作者回答了嗎?
作者通過對往事的回憶表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壯志。形象含蓄地回答了上闋提出的問題,也就是主宰國家命運的應當是這些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敢于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活動7【作業】課后作業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1.請找出這首詩歌中的意象。
2.請談一談你覺得詩歌中哪個字用得特別好,為什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