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湖心亭看雪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12課《湖心亭看雪》云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美讀課文片段。
2.品詞析句,反復品味文中富有深意的句子。 3.感悟張岱超凡脫俗的高雅情趣。
教學重點:
品詞析句,反復品味文中富有深意的句子。
教學難點:
感悟張岱超凡脫俗的高雅情趣。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朝文人張岱的一篇小品文——《湖心亭看雪》。 (板書課題)
二、品詞析句
(一)體會“風光不凡”
1.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請同學們翻開課文,自由讀課本上的閱讀提示,動筆圈點勾畫,把自己認為重要的信息標注出來。
請學生分享自己劃得信息。
2.借由一個學生提到的提示中的第二句話“他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獨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風光不凡”,請同學們找找課文哪些地方體現“風光不凡”呢?(板書:風光不凡)
明確:學生找到體現不凡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改換形式:A、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B、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學生一二三組讀,四五六組品味,得出:“天與云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使四種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動了起來,有了一種動態的融合美,描繪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圖。若只說“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則顯得缺少生命的活氣與遠近高低的層次。天、云是上面的,山、水是下面的,“上下一白”渾茫難辨,足見其大;“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見其小。(板書:上下一白)
4.改換:A、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B、湖上影子,惟長堤、湖心亭,與余舟、舟中人而已。
學生四五六組讀,一二三組品味。并自由討論:“痕、點、芥、粒”等量詞。
明確:這幾個量詞也是極富形象性和層次感的:有遠近、有高低、有濃淡、有大小。隨著視線的移動,景物也漸漸變化,由大到小,由小到微
小。體悟天地之蒼茫遼闊和作者一人的如米粒般的渺小的對比手法。(板書:痕、點、芥、粒)
5.教師相機介紹白描手法,回顧《天凈沙·秋思》中的白描。 (二)體會矛盾之處
1.此句中“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與文中哪句有矛盾之處? ——獨往湖心亭看雪
追問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學生自由理解作者的“獨”:船上雖然有舟子,但他不理解作者,不是跟作者志同道合的人。此處看出作者內心的孤獨。
2.湖上真的只有他一個人嗎?
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并小組討論理解說這句話的感情:驚喜若狂。
讓學生帶著驚喜之情讀句子。
“見余,大喜”,那作者見他們喜不喜?并從文中找依據。
明確:“強飲三大白而別”,回顧“擁毳衣爐火”一句,裹著大衣拿著火爐,卻沒有酒傍身,可以看出作者不愛喝酒或者不會喝酒,但在金陵人的熱情下,“酒逢知己千杯少”,即使作者不善飲酒,但難抑心中偶遇知音的激動,也勉強喝了三大杯。
同時,教師相機補充學生理解:“爐正沸”“拉余同飲”等句,體悟出兩個金陵人的熱情,與周遭的寒冷環境形成鮮明對比。
(三)體會映襯之句
提問:“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與文中哪句相互映襯?
明確: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學生自由討論這兩句話的深層內涵和表達效果。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品析“喃喃”“癡”等字詞,引導學生讀這句話,從而把握其中舟子說這話的感情:舟子直人快語,整日操勞可能只是為了自己或一家人的柴米油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在已經下了三天大雪,可能在平時他已經在家圍爐取暖或抱被呼呼大睡,今日卻還要被雇傭來撐船,心里是不滿的,同時在他眼里,作者和金陵人是一群“癡人”,孤高自傲,但有高雅情趣,不與世俗同流。他們的行為是怪異的,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所以舟子這話并非有意說給張岱聽,而是自言自語,有感而發的。
再次與上文的“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相呼應。
小結:如此風光不凡之景,自然也吸引著一些像張岱和金陵人一樣癡迷雪景、孤高自傲但有高雅情趣的人前去欣賞,所以這些人,我們也可以認為他們是——不凡之人。(板書:人亦不凡)
三、結語
對于張岱而言,雪是其節,冰是其志,蒼茫天地是其歸宿,凌寒獨立是其人格,F在同學們,可能還不會有“深夜獨往湖心亭賞雪”沖動,但隨著閱歷的增長,再讀《湖心亭看雪》,可能更有滋味。最后讓我們再次背讀《湖心亭看雪》,體會張岱獨抱冰雪的情致。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