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故鄉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14課《故鄉》建設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14課《故鄉》建設兵團 - 第八師
《故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故鄉的“景”和故鄉的“人”(閏土)前后的“變”進行比較品讀,體味作者用“對比”手法突出眼前“人”、“景”的“悲”。
2、以閏土前后“變”的關鍵語句為突破,探索故鄉的“變”,結合時代背景,深究故鄉的“變”。
3結合文中作者的“吶喊”:“我希望……”“我想……”,來體味作者對故鄉的思考。
教學重點:
通過對故鄉的“景”和故鄉的“人”(閏土)前后的“變”進行比較品讀,體味作者用“對比”手法突出眼前“人”、“景”的“悲”。
教學難點:
結合文中作者的吶喊:“我希望……”“我想……”,來體味作者對故鄉的思考。
教學亮點:
1通過關注第三段中語氣詞“阿”二聲與四聲的比較朗讀,深化對故鄉的景、故鄉的人“變”的認識。
2通過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語言變化中“省略號”和“稱呼”的不同比較,體味中年閏土的“悲”。
3設計學生參與“加入吶喊”環節的小練筆設計,讓學生加深對“吶喊”的認識,對“變”的理解,從而對小說主題的理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課開始我們先來玩個小游戲:請根據老師給出的一組關鍵詞猜一個小說人物: 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手拿鋼叉、向猹刺去——(閏土)看來這個鮮活的人物已經深深地映在在你們的腦海里。少年閏土30年后會是什么樣子呢?讓我們走進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去一探究竟。(板書課題、作者)
過渡:我們在探究的過程中看能不能完成這樣兩個目標。
二、學習目標 【出示投影:】
學習目標:
1、 通過閏土三十年前后的“變化” ,體味“對比”這一寫法在塑造人物時的妙處。
2、抓住故鄉、閏土前后“變化”的關鍵語句,理解小說主題。
生:齊讀并明確。
三、整體感知
師:我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瀏覽全文,在整體感知后,試著補充老師給出
得空缺。
【出示投影:】
整體感知:
1 回故鄉:為了( ),“我”回到20年未見的故鄉,故鄉變得( ),心中不禁感到( )。
2 在故鄉:與母親談話,說起了( ),回憶起兒時與他的相識和他口中無窮的趣事,他簡直就像一位( ) 。一日午后,他來看我,竟叫“我”聲:( ),“我”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 )。聊天間了解他的景況:( , , , , , , )都苦的他像一個( )。
3 離故鄉:乘船而去,想起( )的故鄉,心里氣悶和悲哀。但心中仍懷( ),憧憬著( )的故鄉。
生:快速瀏覽,整體感知,補充完整。
過渡:在對文章整體感知的基礎上,伴隨著文中“我”的腳步,讓我們先來看
“故鄉的景”。(板書“景”)
四、故鄉的景 1眼前的
師:請大家在文中找到眼前“故鄉的景”,并說說給你的整體感覺是?(蕭索、
悲涼)請一位同學朗讀第2自然段,其他同學在聽讀過程中劃出讓你感到“悲涼”的詞語。
生:一男生朗讀,其他同學體會,邊聽邊劃。
師生交流,然后出示老師的發現(加紅)
【出示投影:】
眼前的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生:發現大家沒發現的,再交流(預設:嗚嗚、橫)
過渡:文章還有一處他記憶中故鄉的景,找找看,我們也找一位同學來讀讀。 2記憶中 【出示投影:】
記憶中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師:請大家再推薦一位女生為我們朗讀,其他同學看看能從她的朗讀中感受到
一個怎樣的故鄉。
生:一女生朗讀,其他同學體會。
預設:感受歡快。(深藍、金黃、碧綠——斑斕、生機) 師生一起小結:
兩者由……到……由……到……,兩者“對比”讓我們感受到了巨大的變化(板書“變”),從這“變”中我們,我們更加感受到了故鄉的景的“悲涼”
(板書“悲”)
師:難怪作者會發出這么一個聲音:請大家齊讀第3自然段。
【出示投影:】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注意:“阿”的聲調)
生:齊讀(生將“阿”讀成四聲)
師:老師也想來讀讀,你們來幫我聽聽好嗎? 師:朗讀
聽出差別了嗎?
生:(預設)老師讀的二聲,想讀出的是對于故鄉的景變化的驚訝! 過渡:景變了,那人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故鄉的人”。(板書“人”)
五、故鄉的人
師:這節課呢我們集中來看那個植根在你們腦海里的——閏土。你們平時在品
讀人物時,會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生:肖像、語言、動作……
師:我們就從肖像入手,找出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部分,邊讀邊劃。
要求: 1有哪些變化?
2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生:邊讀,邊劃,邊品。
A肖像
【出示投影:】
少年
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中年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小結:在前后的“變化”對比,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個瘦弱,病態,蒼老,
辛勞,窮苦……的中年閏土。如果你對朋友三十年后,以這樣的狀態出現在你的面前,你也會感到如何呢?(“悲哀”。)
過渡:肖像變了,語言呢?我節選了語言的一些部分,先來看看少年閏土。
B語言 1少年閏土
【出示投影:】
①“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②“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③“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④“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同桌合作:(一人讀,一人品)
生:任選一句,演繹少年閏土的語言,并試著從中讀出一個……的少年閏土。
交流展示(教師點撥)
過渡:在老師選取的語言中,有一個共同的標點?(省略號)
讓大家預習時摘抄了“省略號的用法”,看看在這它屬于哪一種?
生:思考,交流。(表示“語意未盡”)
小結:從省略號中也能看出,少年閏土的見多識廣,善談,活潑……
2中年閏土
過渡:讓我們再來看看中年閏土,他的語言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又發現了那個
反復出現的?(生:省略號)這時的省略號和在少年時期意義相同嗎?請試讀感受。
【出示投影:】 ①“老爺!……”
②“水生,給老爺磕頭。這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 ③“我實在喜歡的不得了,知道老爺回來……”
④“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 ⑤“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爺……”
⑥“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注意省略號的差異)
生:自讀,比較,判斷。(屬于“說話斷斷續續”)
師: 請以最長的一句⑥為例,來讀讀看,讀出斷斷續續的感覺,從這些斷斷續續的
語言中,你又讀到了一個怎樣的中年閏土?
生: 朗讀,感受,交流。
師小結: 省略號這樣一個小小的標點,在不同的語境中,竟有這么豐富的情感,這
么深層的內涵,這么神奇的作用,這就是語文的魅力。
C稱呼
師:如果說中年閏土的肖像由活潑健康變為蒼老病態,言語由滔滔不絕到吞吞
吐吐,這更多是閏土自我的“悲哀”,接下來的“悲哀”屬于“我”和“他”兩個人。讓我們關注他語言中一個反復提到“稱呼”。
生:老爺(一共出現了四次)
【出示投影:】 ①“老爺!……”
②“水生,給老爺磕頭。這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 ③“我實在喜歡的不得了,知道老爺回來……”
④“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 ⑤“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爺……”
⑥“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師:文中以前的稱呼是什么? 生:迅哥兒
師:比較一下 “迅哥兒”和“老爺”之間的差別與變化。 生:自我品味,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明確:
1地位:由平等到高低差別;關系:有親密到隔膜(厚障壁)
2老爺:封建社會特有的產物,封建等級制度。閏土的思想已經被牢牢禁錮。(文章寫于1921年,辛亥革命后十年。封建統治已經被推翻10年了,封建等級制思想余毒還很深)
過渡:在強烈的變化對比中,景悲涼,人悲哀。又是什么造成了這么大的“變
化”呢?
六、故鄉的變
1變的探索
師:仍以閏土的“變化”為突破,閏土走后,我與母親的談話中有所透露,請大
家找找。
生:回答并朗讀。
【出示投影:】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注意:逗號的使用)
師:在平時的表達中詞與詞的停頓多為頓號,而在這卻用了逗號。 生:同桌合作(一人一頓,一人一逗)試做對比朗讀,共同感悟。
全班交流(明確:閏土身上多重的壓迫與苦難)
生:帶著理解再齊讀語句感受。
過渡:這些造成了閏土的悲哀,那么這些現狀又是什么造成的呢?讓當時的社
會發生了什么來看看文章正寫于1921年初,辛亥革命十年后,正值什么樣的社會背景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2變的深究:
【出示投影:】
辛亥革命不徹底,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雖被推翻,但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封建等級制)卻深深扎在人們心底。農民在各種勢力的爭斗更加悲哀,農村日益悲涼。
閏土——舊中國農民的縮影 故鄉——舊中國農村的縮影
小結:舊社會景的悲涼,舊社會人的悲哀。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理解再齊聲朗讀一次作者發出的那個聲音:
【出示投影:】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生:齊讀(“阿”二聲)
師:讀(“阿”四聲)第一次變化驚訝,第二次就該感嘆了。
過渡:作者想強烈的否定,眼前的一切卻真實的發生著。這聲音不斷傳來,撞擊心靈時,會讓心里發悶。“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選擇了爆發的另一個名字“吶喊”。 (板書“吶喊”)這“吶喊”中蘊含著他對“故鄉”的思考
七、故鄉的思
師:請同學們找找魯迅發出的吶喊; 生:“我希望……”“我想……”。
1感受“吶喊” 【出示投影:】
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 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師:為誰吶喊?水生和宏兒(下一代。)找找句式特點?(排比) 生:通過“加組朗讀”感受“吶喊”。 師:讓我們加入這吶喊。
2加入“吶喊” 【出示投影:】
根據對故鄉的“景”和故鄉的“人”變化的思考,試寫一句這樣的話語。
示例:
不愿意他們像中年閏土般蒼老,他們應該青春 不愿意他們像中年閏土般病態,他們應該? ……
不愿意他們像眼前故鄉般? ,他們的故鄉應該? ……
生:思考,仿寫,朗讀自己的“吶喊”,形成下一代的“吶喊”
過渡:有了對新生活的“吶喊”,還需要如何去做呢?作者在最后給了我們這樣
的啟示。讓我們齊讀回味。
3回味“吶喊” 【出示投影:】
我想: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 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生:齊讀感受
小結:路的有無取決于走,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做。這就是魯迅在那個時代發出的最美的吶喊。
板書設計:
故 鄉
魯迅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