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我的叔叔于勒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15課《我的叔叔于勒》湖南省 - 湘潭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品經典之豐韻,學敘述之精妙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從情節設置、人物塑造、視角選擇三個角度,通過多形式朗讀、品析關鍵詞句等方法,學習莫泊桑講故事的技巧。
2. 引導學生客觀認識社會,做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 【教學重難點】
從情節設置、人物塑造、視角選擇三個角度賞析,學習莫泊桑講故事的技巧。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喜歡聽故事嗎?那你有沒有繪聲繪色地給別人講過故事呢?會講故事已成為當今社會人才一種必備的素質。莫言在諾貝爾領獎臺上用“3個故事”征服了在場200多名中外聽眾;習近平主席的“故事外交”,讓世界聽見中國的聲音;而法國作家莫泊桑憑借359個精彩故事贏得了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美譽。那莫泊桑講故事到底有何絕妙之處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我的叔叔于勒》,向大師學習如何講故事。
二、賞故事情節設置之巧妙
1.這篇小說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我想請一個同學用簡要的語言來講講這個故事。
用一個“動詞+于勒”的形式概括。(師根據學生回答梳理概括,完成板書) 副板書:盼—趕—贊—遇—躲
引導:如果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應該先寫什么?再寫什么?那作者為什么要先寫“盼”呢?
(副板書:懸念)
引導:“盼”“遇”“躲”是當前發生的事情,而作者在敘述當前發生的事情時巧妙引入回憶——“趕于勒”和“贊于勒”,這在敘述順序上叫什么?插敘,插敘在這里有什么作用呢?
(副板書:插敘)
2.除了巧設懸念和插敘外,你們還能發現作者在情節安排上有哪些特別巧妙或者有意思的地方嗎?
預設:依據學生回答,引導并板書。
巧合:“船上偶遇于勒”這個精心而又意外的巧合掀起了故事的高潮,巧合讓故事如此扣人心弦。
鋪墊:船上偶遇的巧合是由哪個情節引發的呢?二姐的婚事,二姐的婚事又與什么緊密關聯呢?于勒的信。由此可見小說的情節環環相扣,層層鋪墊。
船長的話補全了于勒的人生軌跡,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小說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其實對情節的發展、主題的表現起到了烘托、鋪墊的作用)。
伏筆、照應:充滿矛盾的“福音書”下文遇見落魄的于勒埋下了伏筆。 對比:態度的對比,環境描寫的對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也形成了情節的波折。
……
3.小結:莫泊桑通過巧設懸念、運用插敘、巧合、埋伏筆等(板書“……”)將故事講得妙趣橫生。這也啟示我們,講好故事要注意:運用多種手法令情節一波三折。(板書:多重手法起波折) 三、品故事人物塑造之精妙
過渡:故事中不僅有曲折的情節,也有生動的人物。小說中著墨最多的便是菲利普夫婦,在“遇于勒”中,他們的性格鮮活展現。大家看——
1. 示例:(屏顯)
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瞪著眼看了看擠在賣牡蠣的身邊的女兒女婿,就趕緊向我們走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他低聲對我母親說:“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么這樣像于勒?”
請同學們關注一下加粗的字詞,這些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了菲利普先生怎樣的心理呢?父親為什么會如此緊張不安呢?
沒有親人相見的歡樂,只剩發財夢破碎的恐慌與悲涼,從中,我們看到了菲利普先生怎樣的特點?(愛財勝于親情)
讓我們化身為菲利普先生讀出他的驚恐不安。(生讀、師范讀) 2. 活動:
20~47 節中還有很多這樣精彩的描寫,選一處你特別有感觸的地方,揣摩人物心理,通過朗讀或表演展示出來。
根據學生回答,隨機引導提問,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性格。 預設: 第22節:
(1) 父親為什么堅持要請大家吃牡蠣,是無法抵擋牡蠣的美味嗎?
父親買的只是牡蠣嗎?買的也是什么?一種身份,一份虛榮。 (2)從中,我們看到了父親怎樣的性格特點?
關鍵詞:愛慕虛榮,向往上流社會 第23節:
(1) 母親為什么很不痛快?是真的關心孩子的教育,窮養男孩嗎? (2) 由此,我們看到了菲利普夫人怎樣的特點?關鍵詞:虛偽
(3) 朗讀指導:前一句語速稍快,語氣稍重,讀出很不痛快的感覺;后一句
語氣稍柔和,看似親切,重讀“用不著”。
注:如有學生提到體現了母親的節儉,順勢引導分析22節:母親很節儉,那為
什么父親卻要堅持買牡蠣? 第38節:
(1)你能用幾個四字短語形容一下“暴怒”這種生氣的程度嗎? (2)母親為什么如此怒不可遏?
(3)文中哪些詞語特別能表現出菲利普夫人的怒火?找出來標上著重號。 第46節:
(1)母親是如何來評價“我”和于勒的?為何用“瘋”和“流氓”這樣如此反常的詞語來評價自己的兒子和弟弟呢?
(2)從中可見母親怎樣的特點?
關鍵詞:勢力、冷酷…… ……
3.小結:從這些描寫中,我們看到了菲利普夫婦的勢力冷酷,唯利是圖。文中有這些直接評價的字眼嗎?莫泊桑刻畫人物總是深入到人物的內心的,他不是貼標簽式的反復訴說,而是讓人物的言語動作自然地展現和表露,不動聲色卻震撼人心。
(板書:生動描寫顯個性)
4. 小說是通過塑造典型人物從而反映社會生活的,透過菲利普夫婦,作者揭露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副板書:金錢至上) 四、析故事敘述視角之高妙
過渡:在灰暗的現實中,幸好還有一抹亮色,這一抹亮色是誰呢?
1.“我”對于勒的態度和父母有什么不同呢?找出最能表現“我”對于勒態度的一處細節來談談。
(屏顯)心理描寫:
引導:這三句話意思是相同的,那為何要重復地說呢?“父親的弟弟”好像是對誰說的?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什么?
齊讀這句話,讀出既同情又困惑的復雜情感。(注意語速放慢,突出重音)。 2.既然如此同情于勒,為什么不向父母提出“接叔叔回家”呢?為什么是“默念”而不是“大聲說”呢?
(屏顯第1、2節)哪些詞語特別凸顯出家境的貧困? (引導學生關注細節,品析語言) 預設:
(1)副詞的使用(“并”“剛剛夠”“非常”等);
(2)第2節中分號的使用(分門別類,突出強調貧窮限制了一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愛情和婚姻,卻唯獨沒有限制他們的想象力,他們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要用叔叔的錢來置一所別墅); (3)動詞的精準:
“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可不可以改成“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答應的”呢?為什么?
若瑟夫對父母的艱難、家庭的貧困看在眼里,因為理解,所以沉默。這里也讓我們看到了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的辛酸。(板書: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3.如果此時若瑟夫不再沉默,而是大聲說出心里的想法,你覺得他最想對父母說些什么呢?請你寫一寫,用一兩句話來表達。
(屏顯:“我”想對父母說……)
根據學生回答引導點撥,此環節注重引導學生以若瑟夫的視角去體會對父母的情感態度,以此體會敘述視角的高妙選擇讓小說意蘊更加豐厚。
視角身份:兒子、侄子、兒童
“我”看父母:困惑、勸慰、同情、理解、建議、呼喚……
4.同學們說出了若瑟夫想說而沒有說出的話,而這些話實際上是誰借若瑟夫之口說的呢?——莫泊桑。
若瑟夫對金錢對成人社會中人與人情感關系的破壞有著更敏銳的洞察和感受,他同情于勒的悲劇命運,他并不認同父母的無情卻也同情父母的悲苦處境。這種客觀的呈現,真誠的表達,讓小說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將生活的本來面目剖開給人看,卻把評判權交給了讀者。沒有孰對孰錯的是非判斷,莫泊桑意在展現真實而豐富的生活,讓我們去感受、去思考,去理解,去體悟。小說真正的價值也正在于啟迪生活。正如左拉在莫泊桑墓前曾說:讀他的作品,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遠都是發人深思的。
5.小結:莫泊桑對敘述視角的選擇可謂高妙,他借若瑟夫之口,既表達了對像于勒一樣的貧苦的人的同情,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像菲利普夫婦一樣的小人物的辛酸,從而讓小說的意蘊更加豐厚。不只停留在對拜金人性的簡單批判上,而是更深層次地展現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以及對美好人性的呼喚。(板書:精妙視角豐意蘊) 五、總結
《我的叔叔于勒》作為世界短篇小說的經典之作,帶給我們的思考和收獲是豐富多彩的。希望今后同學們在閱讀小說時,不要僅滿足于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更要關注作者是如何來講的——關注敘述的藝術。(板書:敘述藝術鑄經典)
屏顯:講述故事的方式和被講述的故事同樣重要。
——托馬斯·福斯特 齊讀:(板書)向大師學習到的講故事的方法。 六、作業
(出示圖片)同學們看,這個故事其實就是一個“看”與“被看”的故事,這當中有“四層看”:菲利普夫婦看于勒,若瑟夫看于勒,若瑟夫看父母看于勒,還有作者莫泊桑看整個故事。其實,我們的課文只是小說節選,大家課后再去閱讀小說的完整版,看你會有怎樣的“看”。(作業完成后發至班級語文學習交流群)
板書: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多重手法起波折 生動描寫顯個性 精妙視角豐意蘊 敘述藝術鑄經典
讓小說教學綻放靈動之光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湘潭江聲實驗學校 劉文靜
摘要:目前,初中小說教學很大程度上仍遵循著“情節、人物、環境”的三要素解讀模式,套路式、陳舊化、淺表性的解讀直接導致了小說教學的低效。如何讓小說教學綻放靈動之光,如何開掘經典小說的典型價值,本文以《我的叔叔于勒》教學為例,從“依文體、基學情,精選教學內容”“變角度,深挖掘,豐富教學活動”等幾個方面探尋小說教學的新路徑。
關鍵詞:依文體、基學情、變角度,深挖掘、讀理論、豐內蘊
作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莫泊桑,其小說藝術手法可謂精深。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故事情節巧妙曲折,用洗練的筆墨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鮮活生動。發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體現他藝術風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其弟弟于勒態度的前后變化,清晰生動地勾勒了一幅19世紀后半葉法國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一、教什么?依文體、基學情,精選教學內容
語文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有時候,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誠如是,要想上好語文課,教法、學法固然重要,但能否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能否引領學生讀出感悟、情趣,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更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閱讀品位和教師的教學品
位。
《我的叔叔于勒》無論是寫作技巧還是內涵意蘊,都堪稱經典。如何開掘經典小說的豐厚意蘊,如何基于學情讓學生真正感受經典的魅力,如何實現以“經典”為媒介讓學生學會讀小說,甚至是創作小說,這是我在備課前重點思考的問題。
基于此,備課時,我首先關注的是小說這種文體本身的特點和這篇小說不同于其他小說的特點。正如王榮生教授在《小說教學教什么》一書中提出:“對小說本質的理解和對特征的把握是小說教學的一個基本前提。”他還指出,“小說的靈魂是敘述”,敘述的藝術是學生易忽略的恰恰又是小說中尤為重要的。
其次,《我的叔叔于勒》有兩個較為突出的文本特征:一是情節設置的巧妙,奇峰突起,構成了莫泊桑式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轉折;二是通過“我”(兒童視角)來講述故事所取得的敘述效果。
因此,設計時我將“從情節設置、人物塑造、視角選擇三個角度,通過多形式朗讀、品析關鍵詞句等方法,學習莫泊桑講故事的技巧”和“引導學生客觀認識社會,做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作為教學目標,從而讓學生樹立“讀小說不僅要關注故事,更要關注作者是如何講故事的”這一意識。
二、如何教?變角度,深挖掘,豐富教學活動
基于教材和學情設立的教學目標同樣需要借助富于藝術和智慧的教學活動而展開,而如何有效實現目標更應該緊扣學情和文本。
(一) 學生已懂的內容怎樣教——變換角度促提升
皮亞杰曾提出:“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略高于現有思維水平的教學,使學生通過同化和順應過程達到平衡,從而幫助學生發展已有的圖示,并建立新的圖示。”
就《我的叔叔于勒》而言,學生對于情節的把握是比較容易的,這是學生已有的圖示,因此可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預習自主完成,而對于作者是如何做到情節扣人心弦、一波三折,其在情節設置上有何巧妙之處這是學生未知的,也是需要通過教師引導從而有效學習的。
于是,我將“賞故事情節設置之巧妙”作為第一個教學板塊,在學生自主梳理情節的基礎上,我先引導學生發現小說敘事順序與事件發生順序的不同(提問:如果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應該先寫什么?再寫什么?那作者為什么要先寫“盼”呢?),以此引發學生思考,從而發現莫泊桑一開篇便設置一系列疑問(這一家人為什么如此盼望于勒,于勒是誰,他去了哪里?),從而有效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也為下文“遇于勒”做鋪墊,“盼”與“躲和厭”的強烈對比也有效凸顯了菲利普夫婦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的特點,從而理解了“巧設懸念”所帶來的藝術效果。繼而追問引導(“盼”“遇”“躲”是當前發生的事情,而作者在敘述當前發生的事情時巧妙引入回
憶“趕于勒”和“贊于勒”,這在敘述的順序上叫做什么?插敘,插敘在這里有什么作用?),從而發現插敘使得于勒的形象更豐富也讓情節有了波折。此時便放手讓學生探究發現,順勢提出“除了巧設懸念和插敘外,你們還發現作者在情節安排上有哪些特別巧妙的地方?”同學們有了示例加之七年級學習《驛路梨花》《最后一課》等也了解過有關情節設置的方法(如懸念、插敘、誤會、巧合、伏筆、鋪墊等),此時學過的知識便成為了解決當下的問題的鑰匙。這樣變換角度的問題設置,既是對已學知識的回顧和鞏固,更是引導學生遷移運用,內化知識和方法從而“幫助學生發展已有的圖示,并建立新的圖示”。
同樣,對于人物形象的賞析我也采用了變換角度的方式進行。學生初讀小說后很容易就把握了菲利普夫婦(唯利是圖,自私冷酷)、若瑟夫(善良純真)等人物的性格特點,但難以把握的是莫泊桑是如何刻畫出如此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的,他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絕妙之處何在。對于人物賞析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是代入式的感受而不是刻板的分析,而朗讀是感受人物性格最好的途經。如果學生能惟妙惟肖地讀出人物描寫,那一定是建立在深刻把握人物特點的基礎之上,這樣一來既有效避免了分析的刻板單調也巧妙地將問題活動化,更好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感受力,也讓課堂鮮活起來。基于此,我將“品故事人物塑造之精妙”這一板塊做了如下設計:
1.示例:(屏顯)
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瞪著眼看了看擠在賣牡蠣的身邊的女兒女婿,就趕緊向我們走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他低聲對我母親說:“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么這樣像于勒?”
請同學們關注一下紅字字體部分,這些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了菲利普先生怎樣的心理呢?父親為什么會如此緊張不安呢?
沒有親人相見的歡樂,只剩發財夢破碎的悲涼,從中,我們看到了父親怎樣的特點?(愛財勝于親情)
讓我們化身為父親讀出他的驚恐不安。(生讀、師范讀) 2.活動:
20~47 節中還有很多這樣精彩的描寫,選一處你特別有感觸的地方,揣摩人物心理,通過朗讀或表演展現出來。
根據學生回答,隨機引導提問,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性格。
看到課堂上同學們忘情投入地表演和朗讀,我知道他們收獲的不是冰冷的人物標簽而是鮮活的情感體驗,這種寶貴的情感體驗也幫助他們更好地走進了作品。在
此基礎上,我順勢追問“文中有沒有勢力冷酷、唯利是圖等對人物直接評價性的字眼呢?”進而讓學生感受到莫泊桑刻畫人物的絕妙在于深入人物內心,不是貼標簽式的反復訴說,而是讓人物的言語動作自然地展現和表露,不動聲色卻震撼人心(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性格)。
如此一來,看似同樣建立在情節和人物分析上的設計卻因為角度的巧妙變換而煥發出生機,出現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之境。
(二)學生未知的內容怎么教——深入淺出細研磨
美國著名學者托馬斯福斯特認為:對于小說家來說,最難的就是決定由誰來講故事。敘述者的選擇往往隱含著作者的情感傾向和意圖。
《我的叔叔于勒》是以孩子若瑟夫為視角展開敘述的。一方面,作為涉世未深的孩子,他有著與成人截然不同的評判人與事的標準,面對于勒他更多感受到的是天然的親情而非金錢、利益,這恰與父母的勢力形成了鮮明對比,從而深化了金錢對人性異化的主題;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的是,作為菲利普夫婦的兒子若瑟夫對一家人拮據的生活有著真實而深切的體會,文章開頭看似客觀的家境描述實則暗含著對家人艱辛生活的憐惜和悲憫。因此,若瑟夫雖并不認同父母的行為,但也絕沒有深惡痛絕的批判,更多的是困惑和無奈。
若瑟夫對金錢對成人社會中人與人情感關系的破壞有著更敏銳的洞察和感受。莫泊桑借助若瑟夫來客觀呈現,真誠表達,讓小說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將生活的本來面目剖開給人看,卻把評判權交給了讀者。沒有孰對孰錯的是非判斷,莫泊桑意在展現真實而豐富的生活,讓我們去感受、去思考,去理解,去體悟。正如左拉在莫泊桑墓前曾說:讀他的作品,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遠都是發人深思的。
莫泊桑對敘述視角的高妙選擇也讓小說的意蘊更加豐厚,不只停留在對拜金人性的簡單批判,而是更深層次地展現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對美好人性的呼喚。
如此一來,學生也會發現經典的魅力還在于呈現和啟迪生活。而這些恰是學生自讀無法感知和理解的,也就是學生的未知點。如何有效引導學生突破難點,真正深入讀懂作品,這是教師應著力帶領學生細細推敲研磨的。但復雜的敘述學知識對于九年級的學生太難了,過于理論化的講解也容易沖淡小說本身的趣味性,因此我們需要的是以生動有效的學習活動化難為易,深入淺出,讓學生了解到敘述視角對于主題意蘊的表達有著密不可分的作用即可。基于此,我設計了如下學習活動:
1.“我”對于勒的態度和父母有什么不同呢?找出最能表現“我”對于勒態度的一處細節來談談。
2.既然如此同情于勒,為什么不向父母提出“接叔叔回家”呢?為什么是“默
念”而不是“大聲說”呢?(屏顯第1,2節)哪些詞語特別凸顯出家境的貧困?
3.如果此時若瑟夫不再沉默,而是大聲說出心里的想法,你覺得他最想對父母說些什么呢?請你寫一寫,用1,2句話來表達。
根據學生回答引導點撥,此環節注重引導學生以若瑟夫的視角去體會對父母的情感態度,以此體會敘述視角的高妙選擇讓小說意蘊更加豐厚。
4.同學們說出了若瑟夫想說而沒有說出的話,而這些話實際上是誰借若瑟夫之口說的呢?莫泊桑。
在“‘我’想對父母說……”這一環節中,同學們精彩迭出,他們用真誠而深刻的表達詮釋著對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我想這便是同學們與大師莫泊桑通過文本的一種的心靈交流與共鳴,他們讀懂了若瑟夫,也讀懂了莫泊桑。 (三)學生忽視的內容怎么教——一線串珠引共鳴
通過調查,我發現大多數同學在讀小說時往往只關注故事本身,而容易忽視作者是如何來講故事的。而美國學者托馬斯福斯特則反復強調:講述故事的方式和被講述的故事同樣重要。
曹文軒先生也曾說:“優秀的小說家,必須重視形式,處心積慮地在形式上顯示自己的智慧和對形式做出別出心裁的處理。”
正因如此,教授如此經典的小說,我想更應該以此讓學生掌握正確讀小說的方法,樹立其關注小說敘述藝術的意識。基于此,我將“向大師學習講述故事的技巧”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也是貫穿整個教學設計一條線索。
由導入中的“向大師學講故事”到三大板塊(賞故事情節設置之巧妙、品故事人物塑造之精妙、析故事敘述視角之高妙)的活動設計再到總結講故事的方法技巧(多重手法起波折、生動描寫顯個性、精妙視角豐意蘊、敘述藝術鑄經典),無不是將“講故事”進行到底。
于此同時,我巧妙利用板書,以短詩的形式幫助學生概括總結方法,讓其印象深刻,易于識記,更讓學生進一步關注到敘述藝術對于小說解讀的重要性。
板書: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多重手法起波折 生動描寫顯個性 精妙視角豐意蘊 敘述藝術鑄經典
三、教而思:讀理論,豐內蘊,鍛造扎實基本功
此次教學《我的叔叔于勒》,讓我對小說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首先,教學小說要關注小說本身的文體特征和每一篇小說本身的特質,也就是要挖掘這一篇小說最獨特和本質的特點,以此引導學生了解某一個或某一類作家的創作風格,學習閱讀小說的方法,進而深入研讀文本,讀懂作品,讀出自我,讀出對生活的體悟,這樣一來也有利于糾正小說閱讀中淺表化、碎片化、快餐化、套路化的閱讀傾向,從而引導其探尋文本深層內涵,找到破解小說的文本密碼。
其次,對于小說這類本身極具吸引力和魅力的文體,最好的教授方式是在充分尊重學生原始閱讀體驗基礎上進行的體驗式學習,教師要盡量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如情境朗讀、角色扮演、品析小論文、寫讀后感、續寫或改寫故事等)和平等真誠的師生交流來代替刻板乏味的知識講解,這樣才不至于喪失了小說本身的美。高深的知識唯有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才能真正走近學生。
此外,本次教學《我的叔叔于勒》讓我收獲的不僅是知識和經驗,更是思想的啟迪。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設計上做到了依文體、基學情、變角度,深挖掘,有效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但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如課堂語言還可更加凝練,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應給予更智慧的點撥,總結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們在面對教學困境和挑戰時,讀書是有效解決問題的途經,尤其是隨著教學經驗的增長,我們更需要讀豐富的理論書籍,以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才能讓教學真正走向高效,走向智慧。
參考文獻:
(1) 王榮生主編.小說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 【美】托馬斯 福斯特.如何閱讀一本小說【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