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孤獨之旅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16課《孤獨之旅》河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感知文意,理清故事情節,了解主人公成長的心路歷程。
2、體會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說精美傳神的語言。 3、感悟人物的成長歷程,豐富情感體驗,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觀看有關“孤獨”圖片,為學生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孤獨是什么?有人說孤獨是尖銳的針,刺痛脆弱的心靈;有人說孤獨是財富,是歷經磨礪后鑄就的堅強。可是,當孤獨成為漫長而艱辛的人生路途上無法回避的生命狀態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獨生活吧! (板書課題:孤獨之旅)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速讀全文,概括故事情節。
提示:以小說三要素“人物十環境十情節”的方式概括文章內容
概括故事: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輟學,跟隨父親背井離鄉遠到蘆蕩去放鴨,在孤獨中逐漸成長堅強的故事。
(二)這是一篇小說,故事情節是在孤獨的背景中展開的,人物語言并不多,請同學們在文中快速勾畫出杜小康的語言。 (學生跳讀課文,勾畫人物語言) (屏顯)
1、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2 段) 2、我要回家…… (31段) 3、還是分頭去找吧。 (41段) 4、蛋!爸!鴨蛋!鴨下蛋了! (51段)
師:老師想以這四句話為例,告訴同學們怎樣賞析人物的語言。 賞析人物語言要注意兩點:
1、聯系相關內容。如什么時候,什么地點,怎樣的狀況下說這些話的; 2、言為心聲。注意體會挖掘說話人的情感、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這句話,一定要關注說話的背景。
三、品讀課文,合作探究 (一)(屏顯)
人離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個廣大無邊的世界。二是出于無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總有一個前方在召喚著他。
——曹文軒 《前方》
師:杜小康就要離家了,請同學們關注課文第1段,看看他離家的原因是曹文軒講的哪一點?并說說你是從哪個詞讀出來的。
生:無奈。從“只好”讀出的。 (板書:無奈) 師:他為什么會感覺無奈呢? 生:因為他原本是油麻地里最厚實一戶人家的孩子,但是由于他的父親一夜之間生意衰落,他只好跟著父親去放鴨。
放鴨之前的杜小康可不簡單,小說中這樣寫到——(屏顯) (生讀)
1、油麻地的孩子,念書都念到六年級了,都還沒有一個有一條皮帶的。他們只能用一條線繩來作褲帶。
杜小康才讀一年級就有了一條皮帶。棕色的,油汪汪的樣子,很有韌性,抓住一頭,往空中一甩一收,就聽見叭的一聲脆響。
2、油麻地一般人家的小孩,一年四季,實際上只勉強有兩季的衣服:一套單衣,一套棉衣。中間沒有過渡的衣服,春天天氣已經非常暖和了,還只能將冬天的棉襖硬穿在身上。秋天,天氣已經很涼了,只好將單衣硬穿在身上,縮著身子去抵抗涼意。
杜小康卻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年四季,完全可以根據天氣的冷暖來增減衣服,來加以很好地調節。因此,一年四季的杜小康,身體都是很舒服的。
3、 大約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級時,他變得更加與眾不同了。因為,他有了一輛自行車。雖然這只不過是一輛舊自行車,但它畢竟是一輛自行車,并且是一輛很完整的自行車。當時的油麻地,幾乎沒有一輛自行車,即使油麻地小學的老師,也沒有一個有自行車的。
4、 杜小康的成績還特別好。因此,杜小康一直當班長。
師:家境富裕時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秋天高遠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盤旋于鴿群之上的黑色的鷹,父親對他是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可是現如今他就要離開疼愛他的母親,離開熟悉的校園,到陌生的遙遠的蘆蕩去放鴨,他愿意去嗎? 生:(眾)不愿意。
他內心是痛苦,難舍,失落的,于是他對父親說了第一句話。這句話應該怎么讀? 誰愿意來試一試?(生讀,師范讀,生自由讀) 師:我們從這句話中看出一個怎樣的杜小康? 生1:一個不能體貼父親,只想著自己的杜小康。 生2:一個不懂事、任性、愛撒嬌的杜小康。
生3:一個過慣了富裕日子、不能吃苦的杜小康。 (板書:幼稚 軟弱)
師: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運拋出原來的生活軌道的時候,即使一萬個不愿意,最后,也只能是帶著對“明年春天”的等待,帶著對這個藍幽幽的大“鴨蛋”的期盼,無奈地“離家”去放鴨了。等待他的將會是什么呢?接下來,讓我們跟著
杜小康,一起踏上這趟“放鴨之旅”。
(二)(屏顯)
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路連接著家與前方。人們借著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 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曹文軒 《前方》
1、師:前方到底是家, 還是無邊的曠野呢?是曠野,是無邊無際的蘆葦蕩。請大家關注文本第2---19段,看看,在離家去蘆蕩的路上,杜小康有怎樣的心理感受?請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心理感受的詞語。 生:茫然,恐懼。 (板書:茫然) 師:杜小康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呢?你從哪些地方能直接或者間接感受到杜小康的這種心理
(1) 無家:“就什么都沒有了”(2 段)、 “熟悉的樹木……遙遠之物” (7 段) 、“陌生的天空……從未見過的面孔” (9 段) 、“它們才忽然覺得自己已成為了無家的漂游者” (15段)
(家里本來有母親、有朋友、有學校、有熟悉的環境,他離開了母親,離開了熟悉的壞境,失去了依靠,就會感到非常孤獨。此時已經背井離鄉,無家可歸)
(2) 無聲:“沒有其他聲音……使人感到振奮” (10 段)、 “杜小康想聽到聲音……不可能” (17段) (沿途一片安靜,寂寥無人)
(3) 無人:“四周只是草灘或凹地……” (12 段)、 “第一縷炊煙……惟一的炊煙” (13 段) ( 炊煙總是和人家聯系在一起的,沒有炊煙的地方就意味著沒有人家 )
(3) 無盡:“以后的幾天,都是這一天的重復” (19段) (枯燥乏味,單調的生活)
(4) 無知:“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 (11段)(前途未卜,一片茫然)
師:環境的孤獨寂寞讓杜小康感到了茫然,恐懼。 (板書:環境孤獨) “他盤腿坐在船頭上,望著一片茫茫的水”,“茫茫的水”其實是寫他對前途的一片迷茫。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一段中還有一個詞,表明這個時候他除了對前方充滿恐懼之外,其實還帶有一點點的幻想或者說希望? 生:“撩逗”。 師:“撩逗”,在字典中是挑逗,心存向往的意思。即使是在放鴨的過程中,他還對前方充滿了一種幻想,向往,他有一個“前方”,大家看前面第4、5、6段中反復提到“向前”、“前方”,這“前方”到底是哪里呢? 生:蘆葦蕩。
2、師:這是怎樣的蘆蕩呢?請同學們齊讀第21段。 (生讀)賞析 師:這是初到目的地,杜小康眼中的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此時他
的心情如何?
生:害怕、膽怯、恐慌。 (板書:恐慌) 師:課文中寫道:“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為什么是第一回真正害怕?難道先前的害怕都是假的嗎?
生: 周圍環境令他感到壓抑。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時,杜小康覺得自己變得非常渺小。
師: 廣袤的,幽深繁茂的環境帶給杜小康巨大的心理壓迫感,令人感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卑微。這個時候,杜小康害怕了,膽怯了。還有什么原因讓他真正害怕呢?再想想看,為什么是真正害怕?
生:在路上他也害怕,但是對前方還抱有希望,抱有幻想,現在他的希望破滅了,絕望了。
師:的確,空曠陌生的環境、未卜迷茫的前途,讓這個十三四歲的孩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害怕。但是這個時候他說要回家了嗎? 生(眾):沒有。
師:他是在什么時候說的這句話? 生:到達蘆蕩一段時間后的一天夜里。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如果說之前困擾杜小康的主要是恐慌,害怕的話,那么后來,他的前方出現了更大的艱辛和危險,那是什么? 生:孤獨。 (板書: 孤獨 )
3、師:父親就在身邊,他為什么還會感到孤獨呢?為什么還如此想家呢?請同學們采用改換人稱方式,將文中的“杜小康”改為“我”,自由朗讀課文第28到31段,其他同學思考,你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了杜小康的孤獨?(生讀) 生:三處表現孤獨的地方:第一處,“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第二處,“他們能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第三處,“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
師:在原著中有父子倆的一段對話: “飽了嗎?”“飽了。”“你飽了嗎?”“我也飽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嗎?”“不困。”
這就是他們父子倆之間的干巴巴的對話,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會變得如此干巴巴?
生:因為他們整天從事放鴨的生活,生活非常單調,所以就有了這種干巴巴的對話。
師:是的,看似默契的對話背后反映出的是他們干巴巴的生活,這是無話可說的孤獨,是情感的孤獨,生活的孤獨。 (板書: 情感孤獨 生活孤獨 ) 師: 離鄉背井的孤獨、別離母親與伙伴的孤獨、空曠浩茫環境的孤獨、單調乏味生活的孤獨,對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產生巨大反差打擊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隨父親放鴨生活中還要承受這種種孤獨無異于雪上加霜。他終于在睡夢中忍不住哭喊道 : “我要回家 ······
我們比較一下意思差不多的第一句話和第二句話,在詞語上有什么不同? 生:沒說“我不去放鴨了”,也沒說“上岸”。他雖說想回家,但是不能說放棄自己的工作、責任。
生:他似乎不像第一次那樣任性了。 師:我們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在孤獨中備受煎熬的杜小康一直在
壓抑著情感,控制著自己,而在睡夢中終于爆發,這句話就是說一種情感的宣泄。此時的杜小康和說第一句話時的杜小康一樣嗎? 生:不一樣,是一個懂點事的杜小康。
生:是一個在逐漸控制自己情緒的杜小康。
生:一個不再由著性子,知道要面對困難的杜小康。
師:看來此時的杜小康雖然幼稚,但在逐漸成長。 (板書: 日漸長大) 師(小結):是啊,離家后,杜小康原有的生活內容和生活節奏被徹底改變了,尤其是漸行漸遠的家、空曠而陌生的環境和前途莫測的迷茫,這一切,使得年僅十三四歲的杜小康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慌。但放鴨的生活才剛剛開始呢,漫長的日子里,前方永遠只是無邊的曠野嗎?接下來,讓我們跟著杜小康,繼續向前方走去吧。
(三)(屏顯)
前方充滿艱辛,充滿危險,然而又能夠壯大和發展自己。
——曹文軒 《前方》
面對孤獨,杜小康希望能夠逃離。但是,逃離能解決問題嗎?不能,因此杜小康接受了孤獨,他慢慢地學著去適應“浮云、蘆蕩、炊煙”這些極具有孤獨感的景色了,這些在他的眼里變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因此,恐慌也少了。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場更大的磨難,那是什么?暴風雨來臨了。(生讀第36段)
這是一個怎樣惡劣的天氣呢? (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寫景如在眼前,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將暴風雨的狂暴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在這場暴風雨中,杜小康又有怎樣的表現呢?課文哪一段描繪了杜小康雨夜找鴨的情形? 生(眾):第38段。
師:每每讀到這一段,我腦海中就浮現出一幕幕的畫面。下面老師把這一段朗讀給大家聽,請你們閉上眼睛,看腦海中在回放怎樣的電影。 (師范讀) 師:這就是我們的杜小康,頭上是如萬輛戰車般滾動的雷聲,耳畔是呼呼的風聲,身上砸著歇斯底里般的雨點,臉上和腳上已傷痕累累,可他還要孤軍奮戰。 杜小康的第三句話中, 如果老師把“吧”去掉,將句尾的句號換成問號可以嗎?為什么?
生:不可以,換后是疑問語氣了,表現不出杜小康的勇敢、堅決果斷、毫不猶豫。
師:那么為了突出堅決,我換成感嘆號,好不好?為什么? 師:想想用句號、感嘆號,句子的語氣有什么不同? 生:句號要比感嘆號語氣平緩、平靜一些。 師:“平靜”一次用得很準確。此時的杜小康飽嘗雨夜尋鴨的磨難,但是很平靜,很從容,沒有大喜大悲,從這一點上可以說:杜小康真的—— 成熟了,長大了。 (板書: 成熟 懂事 )
暴風雨為杜小康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機會和舞臺。暴風雨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壯大了,發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堅強,冷靜,有責任心,他面對孤獨已不再逃離,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來甚至似乎開始享受孤獨了。 (四)(屏顯)
師:跟著杜小康一起長大的還有什么呢?(生:鴨子。)是的,鴨們也長大了。 “于是,在“八月的一天早晨”,注意哦,不是等待中的“春天”,他發現鴨子下
蛋了,杜小康驚喜地跑過去撿起,然后朝窩棚大叫——來,讓我們一起大聲地滿懷驚喜地朗讀一下杜小康在文中的這句話。 生(齊):“蛋!爸!鴨蛋!鴨下蛋了!”
師:大家覺得這幾句話曹文軒寫得好不好呢?他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表達驚喜之情的?
生:這幾句話運用了四個短句,可看出杜小康的驚喜之感。 生:四個短句用了四個感嘆號,增強了語氣。 (比較四句話)
師:是的,鴨子下蛋了,他便可以去上學了。正是對“鴨子下蛋”的期待支撐著他面對孤獨。除此之外,鴨子下蛋了,也代表著他這段日子的付出有了回報了。當杜小康用雙手捧起那溫熱的鴨蛋的時候,他不再是杜小康了,更不再是杜放鴨或者杜孤獨了,他成了杜收獲了。而回望成長背后那串深深淺淺的腳印,杜小康最應該感謝的是什么? 生:孤獨。 師(小結):是的,孤獨啊,或者說是那個以孤獨為底色,由天空、蘆蕩、大水、狂風、暴雨、小船、鴨子、生病、寒冷、饑餓、憂傷、恐慌等所構成的荒無人煙的世界。
(五)(屏顯)
作家曹文軒曾這樣評價說——
有些孤獨,其實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無法回避的元素,我們要成長,就不能不與這些孤獨結伴而行。
——曹文軒 《感動》
孤獨對于杜小康而言,與其說是磨難,不如說是磨煉。正是這磨煉,成為了杜小康成長的催化劑。
短短的四句話就讓我們鮮明地感受到了一個小男孩的成長歷程。家道中落,年幼的杜小康飽嘗了物質生活的單調、精神生活的痛苦,可他最終用稚嫩的雙肩扛起了這一切,他變得長大了,堅強了。此時,再回首課文,我們可以說孤獨之旅其實就是一次…… (眾):成長之旅。
四、結束語
陪著杜小康走完這段孤獨之旅,我想我們每個同學心中一定品嘗到了一份孤獨的滋味,酸甜苦辣盡在其中。而我們的人生之路,同樣漫長而艱辛,走在成長道路上的你是否想過,如果有一天命運也把你拋出了原有的生活軌道,你做好了在絕境中重生的準備了嗎?這些思考留給大家,最后,借曹文軒的一句話,贈與同學們:(屏顯)
少年時就有一種對待痛苦的風度,長大時才有可能是一個強者。
——曹文軒 《青銅葵花》
板書設計
環境
孤獨 情感 成
生活
長
無奈------- 茫然------- 恐慌------ 孤獨------- 堅強 之 幼稚軟弱 日漸長大 成熟懂事
旅
旅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