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黃鶴樓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12課唐詩五首《黃鶴樓》湖北省 - 武漢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黃鶴樓》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能正確朗讀課文,讀悟結合,理解詩歌大意。
2. 能力目標:通過品讀重點詞句,學會分析詩歌意境,依托文本,培養思維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品味感受詩歌所體現的物是人非、歸思難禁的思想感情。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促進思維發展。 【重點和難點】
1.抓住重點字詞,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涵義與韻味。 2.學會分析詩歌中景物描寫與抒發情感的聯系。 3.從品析詩眼中促進語言思維能力的發展。 【學生情況分析】
作為初二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已經不再陌生,并且有了一定的領悟能力。本班學生語文基礎較好,在平時學習中,能夠根據閱讀的基本規律,了解文本在寫什么,要表達什么意思,有一定的運用形象思維對文本進行品讀的能力。
但是基于現階段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的要求,需要在閱讀教學中,特別是詩歌教學中強化學生鑒賞過程中的邏輯思維能力,即就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將“這一個”上升到“這一類”的認知層面。教師在此情況上,引導學生就詩歌《黃鶴樓》作為范例,進行言語思維的訓練,使其成為一個深刻、透徹的認知。 【教學方法】
課前自主預習、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法、品讀點評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初步感知
A.師提問:中國江南有三大名樓,分別是哪三座?你能找到與之對應的名篇及作者嗎? 【明確】
湖 北 黃鶴樓 崔 顥《黃鶴樓》
《黃鶴樓》教學設計
湖 南 岳陽樓 范仲淹《岳陽樓記》 江 西 滕王閣 王 勃《滕王閣序》
師:除了我們今天要學的《黃鶴樓》,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喊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成為讀書人心中的情結之地,王勃的在《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被奉為寫景佳句,廣為流傳。因為有了各種神話傳說,有了各位文人的詩詞歌賦,這三大名樓的魅力經風雨而不衰。
作為武漢人,我們從小耳熟能詳地從長輩那聽來了很多關于黃鶴樓的傳說,在微課里,我們已經對《黃鶴樓》的詩歌內容進行了學習。現在,老師想檢查一下微課后的作業,請四個同學來默寫《黃鶴樓》的部分詩句。
明確:律詩的四聯以及詩歌中“悠悠”“歷歷”“萋萋”“晴川”“煙波”“鄉關”的意思。
我們很幸運,生長在盛滿了濃濃的情結的黃鶴樓邊。古人的情懷,激發我們走近黃鶴樓的欲望,請大家來看一段關于黃鶴樓的視頻。
(播放“黃鶴樓”的視頻)
師:崔顥這首“千古絕唱”,情景交融,渾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不由得連連贊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覺得自己還是暫時止筆為好。
(二)反復誦讀,感知情感
【此環節目的是指導古詩的朗讀,教的不僅是技巧,而是一種古詩閱讀的方法。它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之美,引導學生通過語言的誦讀,把握詩歌情感基調和脈絡,讀出詩情。】
A.齊讀《黃鶴樓》(展示)
黃鶴樓
崔 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悠悠:飄蕩的樣子。 歷歷:清楚可數。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晴川:陽光照射下的晴明江面。 煙波:霧靄沉沉的江面。 鄉關:故鄉家園。
《黃鶴樓》教學設計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B.師提問:優秀的誦讀者不光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還要傳遞出一定的感情,有哪位同學再來試試?老師會評判你的朗讀很帶有情感,根據本詩的內容你主要是讀出了一種什么情感?(追問):可否用詩中的一個字來表述?
師引導: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鄉汴梁卻在茫茫崇山之后,絲毫不見影蹤,真是“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斷腸”啊!
請大家再讀“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課件出示,生讀)
C.師提問:詩人這憂愁又僅僅只是鄉愁嗎?微課任務中要大家去查閱崔顥的經歷,現在我們來看看戴佳旻、楊雨姍等小組用動畫方式制作的崔顥的資料(短片)。
D.師追問并小結:你覺得此刻的崔顥,他還有什么愁?(人生失意之愁。)長期的抑郁幽憤陡然涌上心頭,不免發出如此感慨。
E.再讀“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三)認真探究,品析詩眼
【此環節目的是引導學生還原詩人具象思維的過程與內容,在比較中直觀感受詩歌語言的凝練,培養學生具象思維能力,為下面的教學環節做鋪墊】
古代詩人創作詩歌,十分注意提煉詩眼。品析有凝聚全詩主旨,統領全篇的詩眼,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歌。
活動A. “愁”的緣起,想象詩人眼中景
師問1:請大家依據詩歌的內容,尋找作者三種不同視角 首聯、頷聯:登樓仰望 頸聯: 樓上遠眺 尾聯: 俯視江面
師問2:有的同學用畫筆勾勒了詩句所展示的意境,有的同學可以用文筆來描繪詩歌的意境,請大家結合詩句,想象作者從不同視角里看到的景象并分別展示。(五分鐘時間)
師問3:請大家歸納詩歌的語言和同學們描述的語言有什么不同?
【明確】詩歌語言工整,語言精練,只用幾十個字就描繪出十分豐富的內容,給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黃鶴樓》教學設計
活動B.“愁”的表達,體會詩人心中情
探究主問題:全詩是如何將抽象的“愁”表現出來的?
師問1:首聯和頷聯描寫怎樣的“空”?詩人會生發怎樣的感受? 師問2:頸聯“歷歷”“萋萋”描寫怎樣的景?詩人會生發怎樣的情?
師問3:詩人怎樣寫出看不見的“愁”?(【小組活動】線上線下共尋“愁” )
請從以下四個方面尋找答案:用典、句式、景物描寫及視角變化,小組成員分
成角色A、角色B、角色C、角色D各自完成任務。角色D運用平板電腦查閱資料并牢記查閱的路徑及歸納查閱資料的方法。
(讓一個小組來講臺展示,其他小組成員認真聽同角色成員的發言,若有不足
之處,進行補充。)
師補充說明:在中國古典詩歌你,登高望遠本來就有思鄉之意。詩人登高遠望,他鄉美景歷歷在目,自己家鄉卻遙不可及,就更加生發漂泊的傷感、人生的迷茫,就讓我們感受到這份沉重復雜的愁緒。
【明確】借助“詩眼”的啟示,想象詩人仰望、遠眺、俯視的漫長過程和生動情景,感受詩人的心路歷程,逐步體會到詩人深沉復雜的愁緒。
活動C.“愁”的共鳴,尋覓心靈知音
師小結:崔顥這首詩雖然只有五十六個字,卻將黃鶴樓的來歷、登臨黃鶴樓所見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緊緊地融合在一起,被稱為唐朝七言律詩的第一作品。在把握詩歌“詩眼”的基礎上,我們結合詩歌的意境,再一起將詩歌誦讀一遍。師生深情共誦遍,在誦讀聲中結束《黃鶴樓》的品析。
(四)拓展遷移,內化方法
【此環節目的引導學生把尋找詩眼、品析詩眼的知識運用到新的情景,促進遷移,內化思維方式和語用規律。】
任務一:在完成了對詩歌《黃鶴樓》的學習后,大家應該有一種尋找詩眼,品析詩眼的意識,請大家依據剛剛學到的方法,來分別完成這首課外詩歌的鑒賞任務。
●典故——典型的故事,是一個具體的,完整的故事。“用典”是一種修辭,它主要是用一個有代表性的詞就可以引出那個故事。
《黃鶴樓》教學設計
【參考答案】詩的感情基調是愁。《汴河曲》就汴水春色、堤柳飛花與隋宮的荒涼頹敗作對照映襯,于今昔盛衰中寓歷史感慨。
師總結全詩及學習詩歌的方法。 【作業布置】
1.請你根據詩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體會,寫成一段小文。 示例: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示例】:“黃鶴樓因仙人駕鶴而去”的美麗傳說馳名,在白云的襯托下,它顯得
雄偉壯麗、金碧輝煌而又帶有一絲神秘色彩。登上此樓,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徒留世事茫然、孤獨寂寥的傷感。
2.提交《黃鶴樓》配樂朗誦視頻。 3.完成本課內容的知識卡片。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