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湖心亭看雪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2課《湖心亭看雪》浙江省 - 麗水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古代寫景記游的散文。它是明末清初張岱的小品文,選自《陶庵夢憶》,寫于明朝滅亡后,作者把對故國往事的懷念寄托于山水之間。這篇小品文極其簡練,語言接近口語,淺顯易懂,明白曉暢,讀之清新喜人。敘事寫景多用白描手法,不夸飾,不鋪陳,點到為止。作者給我們營造了一個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表達了他超然脫俗的高雅情趣以及深沉的故國之思。
二、學情分析
《湖心亭看雪》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借助注釋和字典基本能掌握文中的重要詞句。在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游記學習的經驗基礎上,學生能關注到文中的景和情。學習難度不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會更強一些。但是本文的精髓——萬籟俱寂、天地蒼茫、天人合一的景物描寫和文中“癡”的進一步解讀,學生還是需要引導體會的。
所以本課的學習主要是學生自主學習、交流、探討,老師引導、點撥為主。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熟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積累重要字詞如“絕”“更定”“沆碭”“一”“芥”“而已”“焉得”“強”“癡”等。
(2)通過回顧學過的知識,了解文中寫景的白描手法。 (3)通過文中三個“與”和介詞的品析,賞析文中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
2.過程和方法
(1)自主學習法。課前獨立疏通文意,解決字詞翻譯問題。 (2)朗讀揣摩法。本文是一篇詞約而簡、意深而長,綿綿情思蘊藏在字里行間,可以當作散文詩來讀。特別要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雪景的文字體會那種天地蒼茫、物我合一的境界。
(3)賞析批注法。文章中寫景的文字字字珠璣,賞析角度多樣,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通過賞析批注,有利于學生打開自己的思維,給他們鍛煉文筆和展示賞析能力的機會,進一步理解文中寫景文字的妙處。
(4)合作探究法。在課堂上通過生生合作交流,師生合作交流,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解讀文本的能力。
3.情感與態度
(1)領悟作者張岱孤高自賞、超凡脫俗的冰雪人格。 (2)體會張岱流露出的舊游如夢的感傷和深沉的故國之思。
四、教學重點
1.文中寫景文字的賞析理解,主要是三“與”以及介詞異化所創造的那種獨特的境界理解。
2.抓住“癡”理解作者的冰雪人格和故國之思。
五、教學難點
1.文中介詞“痕”“點”“芥”“粒”的異化及天人合一的境界。 2.以“癡”為表征的冰雪人格和故國之思。
六、教學流程
(一)課堂導入——初識張岱其人
出示張岱《自為墓志銘》和《〈陶庵夢憶〉序》中的文字,學生自讀,并說說你從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張岱。
PPT呈現: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張岱《自為墓志銘》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駴駴(hài)為野人。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作自挽詩,每欲引決,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然瓶粟屢罄,不能舉火。
——《〈陶庵夢憶〉序》 師小結:是啊,張岱前半生歷經繁華,愛好廣泛,享盡榮華富貴;后半生則窮愁潦倒,入山著書,獨自咀嚼國破家亡的心酸。今天我們學習小品文《湖心亭看雪》,進一步了解張岱。
(二)賞析批注“賞奇景”
1.齊讀課文,要求讀準,讀通,讀順。讀完,找出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大家再次齊讀寫雪景的句子。
2.賞析批注“賞奇景” (1)PPT呈現:
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
“有一種畫卷,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2)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一個小話題來賞析批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這軸精品。
PPT:請選擇其中的一個小話題賞析景之“奇”。 色彩之奇 構圖之奇 三“與”之奇 量詞之奇 視角之奇 情懷之奇 ……
(3)學生完成賞析批注,并和同學分享交流自己的成果。 (4)班級交流賞析
主要突破的賞析角度有如下預設: A三“與”之奇
這個環節最主要的方法是比較讀,讀中體會那種天空、云層、山巒、湖水緊密聯系,渾然一體,天山共色的感覺。(可以引用舒婷“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句話,促進學生體會天、云、山、水那種相依卻又獨立,牽手前行的朋友境界。)去掉“與”后加頓號,這種形式使得天、云、山、水完全分離,不能感受到大雪三日后那種天地蒼茫、渾然一體的意境。“天云山水”這樣的節奏太拘謹,少了一份從容,這樣的節奏是不能與 “大雪三日”“上下一白”的天地相
融的。
B量詞之奇
這個環節可以用量詞還原替換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量詞異化的用法。
“痕”:“痕跡”,長堤就如水墨畫中云天之間淡淡的一抹痕跡,若隱若現,留給世人無盡的想象。“痕”不僅是量詞,而且還是形容詞,像一道痕,并且長堤本身就是“一道痕跡”。所以“痕”是量、形、物三者兼顧。
“點”不僅是量詞,且形亦如“點”,同時湖心亭遠看就是蒼茫大地中的一點,“點”也是量、形、物三兼。
“芥”字理解時補充出處,出示PPT:《莊子·逍遙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意思是指把一杯水傾倒在地上的小洼洼之中,那么一枚小草葉便可以做小舟了。所以“芥”本指小草,常用來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芥”既是量詞,也指小舟像小草葉,遠看小舟就是小草葉,也是量、形、物三者兼顧。
“粒”不僅是相當于“個”的量詞,而且“粒”形容小而圓的事物,也指舟中人形如“米粒”,遠看本就是“粒”,量、形、物三兼。
在學生分析理解了量詞后,教師進行小結。
師:在作者筆下,長長的堤岸如同蒼茫大地上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猶如萬頃碧波中的一個小白點,小舟猶如一枚小草葉,舟中人如同兩三粒米粒,這樣“一痕”“一點”“一芥”到“兩三粒”,景物越來越小,這樣的描寫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呢?你能從中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懷呢?
預設:學生可能會答“天地很蒼茫闊大,人在這天地間顯得極為渺小”,教師點撥“在這里,人似乎和自然萬物成為了一個整體,人似乎成了景中的一部分,這種意境我們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學生會答“物我合一、天人合一”。
“孤寂高潔情懷”學生理解有點困難,聯系柳宗元的《江雪》幫助學生理解。
C冰雪之氣
師:是的,在張岱的詩文中,多賦予冰雪高潔的靈魂,他論詩亦
主張“冰雪之氣”,張岱寫冰雪世界的潔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潔自持的冰雪人格,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PPT呈現:
“世間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聲,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氣。” ——張岱《一卷冰雪文序》
D白描手法
這一段寫景筆調簡潔,沒有色彩繁雜的渲染,這種用簡單樸素線條勾勒出對象特點的寫法,叫白描。(因為以前已經學過白描手法,不在具體展開講解。)
齊背運用白描手法的經典小令《天凈沙·秋思》。 (三)交流合作“話癡人”
師:賞完了奇景,我們再來看看賞雪之人,文中哪一個詞最能突出其特點?“癡”是什么意思?生答:癡迷!他癡迷什么呢?
1. 癡迷山水
師:為什么說他癡迷山水呢?張岱是什么情況下去賞雪的?什么時間去的呢?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三日”說明雪下得時間久,雪下得大;“絕”描繪出大雪三日后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冰雪世界。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點以后,正是寒氣倍增之時;“擁毳衣爐火”以御寒之物反襯天氣寒冷。
(3)“獨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獨”字的理解。
明確:一是指張岱內心的孤寂,二是指張岱超凡脫俗的閑情雅致, 三是孤寂的情懷中蘊含著避世的幽憤(聯系注解1理解) 2. 癡迷故國
師:如何理解文中答非所問的“金陵人”和“崇禎五年十二月”這一紀年?(結合背景資料,學生交流探討)
PPT呈現背景資料: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發生于崇禎五年(1632),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順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順治元年(1644),張岱參加反清
復明失敗,入山著書,兩年后寫《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為國都。
材料三:明末宰相朱國楨,著有《明史》稿一部,清兵入關后,朱氏將書稿賣給莊氏,莊氏請人增補、潤色,并出版,書中提到明朝舊事時,仍用明朝習慣用語、明朝年號;對清室先世直呼其名,不加尊稱,后被以“詆毀清朝”的大罪入獄處死,牽連七千多人。
明確:明朝滅亡后仍不忘故國,不能融于新建的大清王朝的痛苦和孤獨,那種對故國的懷念和感傷之情自然而又含蓄地流露出來了。
3. 比較張岱和金陵人的“癡”
師:張岱的“癡迷”和金陵人的“癡迷”是否一樣呢?你從文中哪里看出來的?
明確:張岱不僅癡迷于山水的天人合一,還癡迷于那種高雅脫俗的冰雪人格,更癡迷于故國之思。從他“獨往”“擁”的細節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凄苦。注解里也提到“明亡后不仕”,以至于生活窮愁潦倒。而“金陵人”更多的是癡迷于“游山玩水的怡然自樂”,從“鋪氈對坐”“煮酒爐正沸”“大笑”等可以感受到他心情愉悅,毫無感傷之苦。
(四)配樂朗讀促理解
師:就是這樣一個張岱,在改朝換代、天崩地裂之際,隱姓埋名,遁跡深林,在貧困潦倒中固守一份對故國的“癡心”。五十多歲的張岱透過國破家亡回憶往事,他的內心是孤寂而又痛苦的。所以他的眼睛里不會有溫度,他的世界里沒有聲音,他的景物里沒有色彩,最終只剩下那寥寥幾筆勾畫出的蒼茫遼闊、萬籟俱寂的冰雪世界了。
最后,請同學們充滿深情地來讀文章,在讀中再次領略作者給我們描繪的那個冰雪世界,再次感受作者的那份深沉的故國之思。
在學生的配樂朗讀中結束課堂。
七、板書設計:
山水之景 天人合一
癡迷 冰雪人格 高雅脫俗
故國之思 懷念感傷
八、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注重“文”“言”并重,既要落實重要詞語的解釋,落實句子的翻譯,更要深入文本,理解作者寫景狀物的意圖,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深沉的情感。本設計注重通過學生的自讀和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寫景之妙,以及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情思。引用材料豐富,注重知人論世的理解文意方法的運用,也注重學生的閱讀感受,注重引導點撥。
但是本設計也存在一些缺憾。《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詩,在課堂上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朗讀指導不夠到位。老師的預設還是比較明顯,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還值得斟酌。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