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對外開放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9課《對外開放》湖北荊門外語學校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9課 對外開放 教學設計
一、本課知識綜述
改革開放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正式提出后,我國的對外開放在新中國成立30年后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飛躍。我國對外開放的成功實施與巨大成就,既是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創新,也是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繼承和發展。
對外開放從試點推進到全方位縱深發展經歷了三個過程:(一)特區先行嘗試、沿海重點推進的起步探索(1978—1991年);(二)縱深推進、全方位開放格局基本形成(1992—2000年);(三)加入WTO,進入對外開放歷史新階段(2001年至今)。其大體經歷了六個階段:第一階段,試辦經濟特區。第二階段,進一步開放沿海城市。第三階段,進一步擴大沿海開放區域。第四階段,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第五階段,沿邊、沿江及內陸省會城市的全面開放。第六階段: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進入全新階段。特別是加入WTO,使得中國對外開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進一步開放的大趨勢已經形成。
二、課標要求與教材解讀 (一)內容標準
內容要點:了解深圳特區的發展,認識鄧小平對改革開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道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了解我國對外開放領域逐步擴大的過程,認識對外開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積極意義。
2、利用歷史地圖對相關史事加以描述,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對外開放領域逐步擴大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地圖的能力,能夠認識事物發生的來龍去脈,理解空間因素對認識歷史的重要性。
3、通過文字材料、視頻資料,讓學生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理解中國為什么要對外開放,并認識對外開放的巨大作用等問題。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科素養。
4、認識對外開放的重要性,樹立學生開放的意識,培養學生與時俱進和面向世界的意識。認識到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
開放。
(三)教材解讀
本課共有三部分內容: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三部分內容呈遞進關系:時間關系上的遞進、開放領域的遞進、開放成效的遞進。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建立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步驟。經濟特區作為“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為我國的對外開放格局的最終形成發揮了重要的輻射作用。1982年12月,對外開放政策被正式寫入我國憲法。隨后,從1984年到1992年,我國陸續開放了更多的沿海城市、地區及內陸城市、邊境城市。我國逐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對外開放的格局。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我國進一步完善了對外開放政策,增強了國際合作和競爭能力。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多的系統學習,閱讀分析能力和對某些歷史問題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初步具備了用歷史的眼光來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改革開放的史實對學生來說相對久遠,他們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卻對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缺乏親身體驗。因此,在安排本課教學時,教師要盡提供適量資料,設置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淺出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學習。所帶班級學生的思維相對比較活躍、參與意識強烈,也為適度的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性。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重點:經濟特區的建立
(二)教學難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遇和挑戰 (三)教學環節與設計意圖: 1.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播放視頻《引領大國開放》導入新課。 師: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外開放
視頻導入可以快速
是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一百年動搖不得。“對外開放”就好比是一盤“百年棋局”,那么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和他的繼任者又是如何“高屋建瓴”地來下好這盤“百年棋局”的?下面我們來學習第9課《對外開放》,共同領略國家領導人“運籌帷幄”的風采。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后設置的問題能讓學生快速融入歷史情境,進入課堂。
講授新課 一、大膽嘗試——經濟特區的建立 探究問題一:中國為什么對外開放?
展示材料:“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后變得落伍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當然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搞建設,不靠自己是不行,主要靠自己,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外開放,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
教師講述:那么中國為什么要借助外國的力量來發展經濟呢?當然是因為中國的落后了。尤其是1978年10月鄧小平的一次訪日之旅,讓他深感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異竟然如此之大。那么鄧小平都看到了什么呢?他了解到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每個工人年產汽車數量是94輛,而同一時期中國最先進的長春一汽人均產量是多少呢?只有1輛。他還考察了日本君津鋼鐵廠,那天并
學生分析材料找出答案。
利用史料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
不是休息日,工廠卻沒有看到一個工人,他感到非常的疑惑。后來日方代表告訴他,我們已經全自動化了。我們來想象一下當時鄧小平的心情,他一定是既震驚又有一些慚愧。 鄧小平回國后感嘆到,“認識落后,才能去改變落后,學習先進,才有可能趕超先進。”這句話后來成為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宣言。
過渡:對外開放這盤“百年棋局”的第一步落在了哪里呢?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展示材料: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上,廣東省委主要負責人習仲勛等人提出要發揮廣東的優勢,在鄰近香港、澳門的深圳、珠海以及汕頭興辦出口加工區。鄧小平明確指出,還是叫特區好,陜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要殺出一條血路來。
師:不難發現,在對外開放中先行一步的是哪個。渴菑V東省。具體又是怎么做呢?他們要興辦出口加工區。而鄧小平則明確指出就叫 “特區”。
原來對外開放的第一步就是大膽地嘗試建立“經濟特區”。
師:1980年我國設立哪幾個經濟特區?分別位于哪個省?
展示地圖,了解4個經濟特區的位置,并讓學生根據地圖分析它們所外的方位。
探究問題二:國家為什么決定首先在廣東、福建兩省實行對外開放?
學生閱讀課本找出答案。
學生思考回答。
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
展示地圖和材料: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華僑多,資源比較豐富,具有加快經濟發展的許多有利條件。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于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
師:經濟特區“特殊”在哪?
展示材料:材料一 :國家大力支持特區建設。特區建設所需的資金由國家給予財政和信貸支持。……特區的對外貿易在國家統一政策指導下,自主經營,特區可接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委托,代理國家外貿主管部門不統一經營的出口業務,等等。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廣東、福建兩省和經濟特區工作會議紀要》
材料二:第十三條 特區企業進口生產所必需的機器設備……,免征進口稅…… 第十四條 特區企業所得稅稅率為百分之十五。對技術性較高、資金周轉期較長或……的企業,給予特別優惠待遇。
——《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
教師強調:也就是說經濟特區的特殊是表現在經濟上而不是政治上。它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實行不同于內地的經濟政策,仍然走社會主義道路。
師:中國建立的第一批經濟特區有4個,其中最早設立經濟特區的是深圳。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深圳的地理位置有何特別之處。
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得出結論。
教學中通過史料教學,培養
學生證據意識,從嚴治學的學習態度
請學生將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對照地圖向全班同學做簡單介紹。
師:深圳開放之前非常落后,只是一個小漁村,但是自1840年開放后是日新月異。 播放視頻《深圳特區的變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深圳的變遷。
教師講述:深圳特區自建立以來,生產總值急劇增長,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甚至內地的發展,所以深圳被評價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除了深圳之外,另外三個經濟特區也是“舊貌換新顏”,發展迅速。
探究問題五:經濟特區的成功,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了怎樣的作用?
展示材料:1984年,鄧小平視察了深圳、珠海、廈門特區后說:“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
教師總結: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過渡: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后,欣然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發展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經濟特區建設學生講述課前收集整理的材料。
學生分析材料得出結論。
培養學生收集整理
信息的能力。
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的巨大成功,使黨和政府堅定了對外開放的信心,并決定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以加快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步伐。對外開放的百年棋局第一步落子成功了,接下來的棋子又該落在何處呢?
展示材料:1984年,鄧小平在視察深圳、珠海、廈門經濟特區時指出:“我們建立經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一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不久他正式向中央提出:“除現在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如大連、青島。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
二、不斷深入——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 師: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國家要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那么1984年開放了多少個沿海港口城市呢?14個。
教師展示地圖讓學生找出這些城市與之前的4個經濟特區在地域上有何區別?
師:原來對外開放的百年棋局第二步落子在我國的沿海地區。這14個沿海開放城市使我國的對外開放由點到線,在沿海形成了從南到北的主干線。
師:在這之后,1985年,中央又決定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具體開放了哪幾個開放區呢?
展示地圖,了解沿海經濟開放區的位置。 教師講述:這幾個沿海經濟開放區使我國的對外開放由點到線已連成了片。我國沿
學生觀察地圖,思
考作答。
學生閱讀課本回答
培養學生識圖的能
力和空間觀念。
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空間概念。
海地區已基本上全面開放,就還剩下南邊沿海的哪個地方沒有開放呢?海南。
展示地圖了解海南的方位。并讓學生講述課前收集的海南的發展情況。
教師補充講述:1988年海南從廣東省劃出,獨立建省,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正式建立。他是5個經濟特區中面積最大、最晚開放的地區。海南自開放后發展迅速,“從一個較為封閉落后的邊陲島嶼,發展成為中國最開放、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打造出了一張張享譽世界的“海南名片”。
它建成了全球唯一的環島高鐵,中科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坐落在海南,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也坐落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永久舉辦地也位于海南。
特別是博鰲亞洲論壇,已成為海南不斷融入世界的重要平臺和提升國際知名度的重要名片。在今年4月13日,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主席還鄭重宣布,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這就是要把海南全域建設成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由貿易港。這表明了海南島的對外開放再次升級。
過渡:沿海已全面開放,但是沿海有一個城市在對外開放的一片繁榮中,地位卻猶顯尷尬。到底是哪個城市呢?
播放視頻《上海浦東開發區的建立》。 教師講述:浦東開發區成立了,它的成立使上海這艘曾經領航中國經濟的旗艦,再
聯系時事培養學生的國家主人翁意識 利用視頻資料過渡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浦東開發
次起錨遠航。那么浦東在開發之前是怎樣的呢?非常落后。
當時的浦東只是從外灘遙遙遠眺的一片農田菜地,上海人一般都不愿意到浦東工作和居住,還流行著“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幢房”的說法。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浦東的地理位置非常好。鄧小平就曾說過,“浦東面對的是太平洋,是歐美,是全世界。”從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浦東是位于黃浦江以東、長江口以西的一塊三角形地區,它是長江的“龍頭”。 1991年鄧小平視察上海時,說到:開發浦東,不只是關系上海發展的問題,還關系到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
師:浦東開發后,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請班上過去上海的學生跟全班同學分享他們和上海經歷。
過渡:此前因為國家政策的支持,沿海地帶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發展速度最快,最富裕的地區。但是一個國家實力的增強,需要各地區均衡發展,這樣的發展才具有可持續性。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的對外開放將要從沿海地區向哪里推進?內地。國家具是如何逐步開放內地的呢?
教師展示地圖了解沿邊沿江城市和內地省會城市的開放。并補充說明,到了1993年,全國對外開放的城市已遍布所有省區,真正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國逐漸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
學生暢所欲言。
學生閱讀課本回答
學生閱讀課本回答 的背景,讓學生理好地融入歷史情境中。 營造寬松
的學生氛圍,讓全班學生感受上海浦東的繁榮
探究問題四: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
師:怎么理解“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呢?
教師講述:全方位:不論對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實行開放政策。
多層次: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多種形式,從東到西、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從沿海到內地逐步推進地開放。
這里展示地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對外開放的逐步推進。
寬領域:不僅在經濟領域對外開放,也在科學、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領域對外開放。
師:我國的對外開放格局在上個世紀90年代已基本形成,那么在那時我國對外開放已起到了怎樣的積極作用呢?
探究問題五:我國對外開放的作用?
展示材料: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經濟平均年增長率7.7%,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長3%左右的速度,縮小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我國對外貿易遍及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
教師總結:對外開放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學生仔細觀察地圖
學生根據材料來回答。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
念。
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過渡:很顯然對外開放對中國十分有利。但是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光有“請進來”是不夠的,中國還要 “走出去”融入世界。
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實施‘走出去’戰略是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大舉措”。那么中國“走出去”融入世界的,最重要的舉措是什么呢?那就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三、大步前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師:中國是什么時候加入世貿的?2001年。
教師講述:世界貿易組織是世界性的經濟合作組織,它的成立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所謂經濟全球化就是說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密切,成為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中國加入WTO,是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舉措,也標志著我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新階段,從此對外開放的百年棋局從國內開始轉戰世界。
師:而中國的入世路也很是艱難曲折,從1986年到2001年,歷時15年。加入WTO,從根本上說,就是中國要與世界經濟接軌,就是要徹底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從中獲益。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那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哪些機遇與挑戰呢?
探究問題六:中國加入WTO的機遇與挑戰?
展示材料:如果我們只是一般性地參加世界經濟,那不遵守世界規則也可以,就像擔著菜籃賣菜的那種小販,盡管市場就在那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找觀點,得出結論。
里,你也可以不進入市場,可以不遵守工商部門的規則,看到工商管理干部來了就趕快跑。但如果要進入世界經濟的主流,想把生意做大,你就要進入市場;要成為市場中有頭有臉的人物,就得在市場里建一個鋪面,就得遵守市場的規則,甚至還得與工商部門建立好的關系。而且這個時候你不按照規則辦事也不行,跑也跑不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龍永圖妙喻世界游戲規則》,《泉州晚報海外版》2001年11月22日
師:從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加入世貿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 。
那么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具體的好處呢? 播放視頻:2015年央視新聞《數字盤點中國入世15年的紅利》
教師總結后提問:中國加入WTO還面臨哪些挑戰?
展示漫畫,讓學生自己概括信息。
教師對照材料講述: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進一步增大,還會對我國的弱勢產業帶來嚴峻的挑戰,收入差距會進一步擴大,失業問題會嚴重。
雖然有著這樣一些不利的影響,但總體而言,加入世貿仍然是利大于弊的。
思維延伸:近些年來在對外開放方面我國還有哪些新舉措?
教師簡要介紹“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又一重要舉措。
學生觀看視頻獲知信息,得出結論。
學生思考
學生聯系時事回答
利用生動
的視頻和具體的數據,讓學
生切實感受到入世
帶來的種
種好處。
聯系時事有助于學
生關心國家大事,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課堂小結
今年是2018年,到今年為止我國改革開放的征程已經走了40年。40年來,中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中國從經濟特區的建立到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從“引進來”到“走出去”,不僅促進了中國自身的發展,也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所以“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2.板書設計
3.教學監測
1、我國設立經濟特區的“特殊”主要表現在哪一方面( ) A.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 B.國家主權地位 C.特殊的 法律地位 D.特殊的外交政策
2、改革開放后,逐漸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這個格局表述正確的是( )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 B.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C.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D.經濟三角洲—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3、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的重要標志是( ) A.海南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B.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C.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內地各省會城市的開放
4、實行對外開放的最終目的是( )
A.引進外國資金 B.引進外國技術 C.學習外國管理經驗 D.發展民族經濟
五、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教程》〔M〕.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年版 4.鄒東海.《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5. 常健.《中國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C〕.《第六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2008年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