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0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市延慶中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
本課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的內容。主要講述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完善。本課在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本課有助于學生理解鄧小平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作用。 (三)教材內容變化: 1.是部編版新增內容
2.內容由多個會議組成,理論性較強
學生情況:八年級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強,閱讀分析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但學生整體素質還是不高,尤其是史料閱讀分析,論從史出的能力還不夠,本節課涉及史料較多, 需要對學生進行閱讀史料的方法指導。另外初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不能長久,所以補充了《春天的故事》音頻,《改革開放四十年》視頻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教學方式: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展示交流、 教學手段:史料分析、知識點梳理展示、音視頻欣賞 技術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音視頻
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1. 了解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知道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在新時
代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起的作用。
2. 運用列大事年表、時間軸、思維導圖、表格等手段梳理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的形成過程,提高閱讀歸納能力。通過對鄧小平言論的分析理解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作用,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3. 認識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認識中國共產黨
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引領作用。
問題框架(可選項)
問題1.歸納梳理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
問題2. 閱讀分析鄧小平言論認識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作用?
問題3.歸納梳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充實和完善? 問題4.通過對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加強理解。 問題5.通過改革開放四十年視頻欣賞加強感官認識。
2019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3
教學流程示意(可選項)
教學過程(文字描述)
一、創設情境,問題呈現(1—3分鐘)
導入新課: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出示歌詞,提問歌曲中唱到的老人指的是誰?介紹鄧小平(1904年-1997年),四川廣安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人物,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提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兩次當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
過渡:那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
第10課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二、自主學習,合作討論(5分鐘)
課前已經布置了本課的學習任務,想必同學們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下面請同學們根據學案上的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在組內由組長長組織討論,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在組間交流。時間5分鐘,現在開始。
學生活動:對4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迅速交流學習成果,答案不完善的及時補充。 三、 展示交流,規范評價(20—25分鐘)
教師分配展講任務、組織展評。
學生展講:要求符合規范展示要求,注重禮儀,注重展示語言的幾個階段。根據需要教師給與規范指導。
任務一:閱讀教材46頁到48頁第二段,用你喜歡的方式(表格、時間軸、思維導圖)概括鄧小平理論形成的過程。并讓學生進行展示。
第一小組展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有用表格的、有用時間軸的、有用思維導圖的,在展示過程中本組其它成員先進行補充,然后第二小組繼續補充,最后是一個基本完整的梳理過程。然后其它小組展示其它的梳理知識點的形式。然后老師總結,再簡單串講。
形式列舉。說一說這幾種形式有哪些優點?時間軸時空觀念反映清晰。表格簡單明了。思維導圖邏輯關系清晰。
創設情境,問題呈現 自主學習,合作討論 展示交流,規范評價
視頻欣賞,感官理解
歸納概括,總結提升 問題訓練,鞏固基礎
2019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4
表格式
時間
會議
內容
1978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 提出改革開放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基本路線
1992年 南方談話 進一步解放思想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思想
思維導圖式
任務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
——鄧小平《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78年12月13日) (1)結合材料一回答,鄧小平提出的過去遺留的問題是什么?他提出應該怎么做? 材料二: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鄧小平理論 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基本路線 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思想 中共十四大—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 中共十五大—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思想
2019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5
—— 鄧小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1982年9月1日) (2)結合材料二列舉中國照搬別國經驗,模式失敗的例子。由此鄧小平提出了什么? 材料三:
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 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
——鄧小平《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1987年8月29日) (3)結合材料三回答鄧小平提出的中國的具體實際是什么? 材料四:
“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2月)
(4)結合材料四請你說一說鄧小平理論的核心是什么?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有什么作用?
第三小組學生展講,本組其它成員補充,第四小組成員繼續補充和評價。
任務三:閱讀教材,用你喜歡的方式(時間軸、表格、圖示、思維導圖)概括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過程。
第五小組展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有用表格的、有用時間軸的、有用思維導圖的,在展示過程中本組其它成員先進行補充,然后第六小組繼續補充,最后是一個基本完整的梳理過程。然后其它小組展示其它的梳理知識點的形式。然后老師總結,再簡單串講。 形式列舉。
思維導圖式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共十五大—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思想 中共十六大—“三個代表”
中共十七大—提出科學發展觀
中共十八大—科學發展觀成為指導思想
中共十九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019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6
表格式
時間
會議
內容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思想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提出奮斗目標、“三個代表”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提出“科學發展觀”
2012年 中共十八大 “科學發展觀”成為指導思想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任務四:概念辨析:說一說,這幾個概念有什么區別?(小組自由展示)
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市場調控(根據市場的需求調控價格)+資產階級政權, 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調控(國家指令性計劃)+無產階級政權。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加私有制+市場調節加計劃調節+全民政權。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理論。它是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的時期,提出無產階級用革命的方式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政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規律。
列寧主義: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同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他領導無產階級在城市取得了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毛澤東思想:是由毛澤東倡導并在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大范圍實踐的一種理論,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比較突出的內容"農村包圍城市"、"游擊戰"等。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原理和中國實踐、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他第一次回答了中國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情況下如何建設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
四、視頻欣賞,感官理解(5分鐘)
視頻欣賞《改革開放四十年》,感官理解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五、歸納概括,總結提升(5分鐘)
教師提問:我們黨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開會?(調整不合適的內容、與時俱進)會議的全稱是什么?中國共產黨多少大?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一個什么樣的執政黨?(為人民謀福利的政黨)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
“科學發展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019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7
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轉變(1978年至今)
1978年到2002年: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到市場經濟和法治框架內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國家建設; 2002年至今:“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為加強執政能力的主要內容。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讓我們共同祝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我們的人民幸福永遠!
六、學習檢測,鞏固基礎(2分鐘)
1.第一次系統的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會議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內容包括( )
①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 ②發展才是硬道理
③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 ④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2002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大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下列描述不屬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容是( )
A.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B.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代表全體公民的集體利益 D.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4.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的黨的重要理論是( ) A.鄧小平理論 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學發展觀 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 需要和 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A.美好生活 不充分不平衡 B.幸福生活 不平衡不充分 C.幸福生活 不充分不平衡 D.美好生活 不平衡不充分
2019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8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評價量規 項目
評價者
評價內容 分值 賦分 要求
預習
課代表
劃重點
4
4
勾劃重點、色彩明確、關鍵詞語鮮明突出
2 有勾劃,重點不突出
寫 問 題
8
8 把課本內容用思維導圖等方式進行整理,字跡清晰(可附紙) 6 有提問,有補充,字跡清晰,答案在書上畫出來即可。 4 有提問,字跡不夠清晰 ,答案在書上畫出來即可
學案
8
8
完成,且進行正確修改補充,字跡清晰 6 完成,且進行正確修改補充,字跡不清晰 4 沒有全部完成 展講
課代
表、組長
質疑
4
2
能提出有價值問題 1 能提出問題但沒有太大價值 補充
1 補充正確(每人次1分) 展講 6 6
脫稿展講,講述清晰,聲音洪亮 4 半脫稿展講,講述清晰,聲音洪亮
2
1,2號學生回答每人次2分,3,4號學生回答問題1分 討論 4 4 全組同學積極討論 團隊合作
2
2
小組內融洽,沒有違紀情況
學案整理
課代表 學案夾
4+2 4 每人次1分,完整,有順序(每周檢查)
注明: 1、時間、人物、地點、內容等用黃色熒光筆勾劃;
2、歷史意義或影響、評價等內容用紅色熒光筆勾劃;
3、預習時的提問或補充用黑色簽字筆(書中),寫到相應的勾畫重點旁邊;
4、工具單中問題默寫(黑筆),不會寫的再看書補充寫(藍筆)--(一律從最左邊開始寫,
以便于后面的補充答案有地兒寫)
5、預習時完成每課的課后活動; 6、課堂訂正、補充的正確答案用紅筆寫。
2019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9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
1.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老師逐漸退到幕后
本節課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學本課堂的模式。本節課是一節“問題解決——評價課”,課前學生已經利用老師提供的學案進行了預習,課堂上,通過五個環節的設置來實現教學目標。其中第三個環節“展示交流,規范評價”是本節課的主要部分,在此環節,小組在充分討論、準備之后上臺展講本組分配到的任務,展講完畢后,其他同學進行質疑和補充,如果學生補充不完整或質疑不到位,由老師進行講解或補充。與以往教學相比,學本課堂的優勢就在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與學本課堂的有機結合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基本都是由史料來支撐,尤其是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通過閱讀分析材料得出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閱讀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而且滲透了論從史出,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通過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概念的引入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能力。通過讓學生用時間軸、表格、思維導圖等形式歸納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召開這么多的會議和黨的全稱的講解,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3.課堂評價與整個學習過程的評價相結合,評價促進學習,評價具有可操作性。
在評價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效果時,不是單純看他們的課堂表現,而是綜合評價,一是評價他們的預習效果,根據評價標準對書中勾畫提問、學案完成情況進行打分;二是看他課后學案補充、完善情況。評價是采用多級評價法以此來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
4.本課理論性較強,學生理解起來困難一些,于是我補充了生動的音視頻,加強學生的感官認識。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視頻,由11分鐘精心剪輯到5分鐘左右,使學生深有觸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