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0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江蘇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
《第10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過程,認識它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作用;學會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框架示意圖歸納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以知識結構圖的形式梳理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等史實,了解大會的主要內容和地位,認識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過程和作用;分析、綜合、概括、比較歷史問題,在此思維過程的基礎上形成歷史概念,進而認識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征和基本趨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杰出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貢獻,感悟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奮斗、追求強國富民的政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巨大,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鄧小平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
難點:中共十八大的重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歌曲《不忘初心》
師:剛才聽到的這首歌是《不忘初心》,里面有一句歌詞唱到:“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萬水千山,最美中國道路。”有沒有同學知道這條“最美中國道路”指的是哪一條道路? 生: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師:非常好。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接力探索中,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們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它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作用又是如何體現的呢?讓我們一同走進《第10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 回首來路——坎坷曲折
師: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只有回看走過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從1840年以來,為了民族的獨立與解放,我們的先輩經過
2
了哪些探索,讓我們一同來回顧近代化的探索。(展示四幅人像,依次打出事件) 生: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戊戌變法(具有思想啟蒙的作用)——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師:這些探索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得到啟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當時的中國行不通。直到一個政黨的出現,一個偉大人物的出現,請問是哪一個政黨,哪一位偉大人物? 生:中國共產黨、毛澤東。
師: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在毛澤東的帶領下,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實現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新中國建立后,領導了社會主義建設,1956年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后,中國共產黨在帶領全國人民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盡管出現了嚴重的失誤,但依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 探索新路——鞠躬盡瘁
師:(黑板上畫時間軸,標注5個時間,即1978、1982、1987、1992、1997)。
1、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正式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鄧小平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1978年“年度風云人物”,封面的標題是“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一生共8次登上了雜志封面,經歷了懷疑、認同、敬佩、期盼的20年,《時代》是美國影響最大的新聞類周刊,覆蓋面遍布全世界。) 2、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這段話中,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解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社會主義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開始于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補充三步走戰略)。還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一
3
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4、1992年,鄧小平已退休兩年,正享受難得的平靜生活。但1991年的東歐巨變、蘇聯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西方加緊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滲透,中國面臨挑戰。另一方面,國內形勢也令人憂慮: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制裁、封鎖和孤立政策,外貿出口下降,旅游業萎縮;“左”的思潮東山再起,甚至有人提出“資本主義正從南方一個城市向北方蔓延”的觀點。進行了13年改革開放的步子慢了下來,不少外商投資止步觀望,甚至抽掉資金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在這樣的形勢下,鄧小平在家人的陪同下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身份對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進行了視察。(播放南巡視頻) 接下來,請同學們看南方談話的要點: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南方談話的重要觀點有哪些呢?(學生回答)
師:正如負責陪同鄧小平的原廣東省委副秘書長陳開枝所講:“小平南巡就是一個已經退役的老船長,當看著船的方向有問題時,他又一次跳上船頭,把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擺正了。”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97年2月19日,正當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蒸蒸日上,香港即將回到祖國懷抱的時候,鄧小平同志卻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鄧小平這樣評價自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他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路人。他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遺產,是他創立的鄧小平理論。這一理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 5、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三、腳下之路——昂首闊步
師:1997年3月美國《時代周刊》最后一次以鄧小平作為封面,標題是《下一個中國:鄧的繼任者能否把中國變成一個為世界所接受或喜歡的超級力量》。1992年中共十四大,形成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
4
1、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提出了新目標(新目標教師補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準)和新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哪三個代表呢?
生:核心內容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師: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2、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3、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提出了新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新思想——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新領導——形成以習近平為核心的第五代領導集體;新布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老師帶學生解讀十八大報告關鍵詞。
中共十八大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
4、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開,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中共十九大會議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新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
師:解讀十九大報告關鍵詞。理論是行動的先導,科學理論指導實踐不斷發展,科學理論也要通過實踐進行檢驗。接下來,讓我們通過視頻共同來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播放視頻并帶學生總結發展過程)。
師小結: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鄧小平理論——開創之作(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承上啟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科學發展觀——繼續發展(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新成果(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5
四、展望前路——民族復興
師:2017年11月《時代》周刊封面第一次出現兩種語言,封面標題是“中國贏了”。在內文《中國經濟是如何贏得未來的》一文中,作者布雷默指出: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中最具實力的國家,而美國則落居第二。如今的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倡導低碳經濟,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在倡導科技創新的同時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補齊文化建設的短板。正朝著民族復興的方向邁進,我們充滿信心。 師總結:世界歷史發展告訴我們,人類文明進步歷程從來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類就是在同困難的斗爭中前進的。再大的困難,都不可能阻擋人類前行的步伐。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2卷
但只要我們有正確方向,我們總會到達。只要我們有掌舵人,我們就能團結一心。只要我們凝聚人民的力量,我們就能披荊斬棘。就如魯迅所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