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十月革命,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九年級《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廣東省 - 佛山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基于史料實證水平1.2的教學:社會主義的先行者 ——《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內容:本節課北師大2017年下冊第二單元動蕩與變革的時代的第一課,其教學內容主要有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斯大林模式。本課教學內容比較多,但其體現了主題動蕩與變革的時代,體現了第一單元一戰后世界格局發生的變化。
2.課標要求:通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勝利,理解列寧領導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的歷史意義。從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問題。 二、學情分析:
1. 能力水平:初三的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程,他們初步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史料分析、歷史理解能力,因此本課的設計關注教材的整合,重視情境的創設和學生的史料閱讀、分析問題的能力。
2. 知識水平:學生學習過俄國參加一戰的知識和俄國農奴制改革,對沙俄政府存在的矛盾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勝利,能說出列寧領導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的歷史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史料分析,了解并說出新經濟政策作用以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問題,并初步掌握史料實證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蘇聯的建設中吸取經驗與教訓,知道目前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性。 4.素養目標:
史料實證水平1:能夠從所獲得的材料中提取有關信息; 史料實證水平2:明了史料在歷史敘事中的基礎作用; 歷史解釋水平1:能夠對所學內容中的結論加以分析。
2
5.重點:十月革命的意義、新經濟政策影響、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及問題 難點:新經濟政策的影響
四、教學立意:
根據教學目標及歷史核心素養的要求,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立意(核心目標)是:體會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變革息息相關,了解蘇俄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先行者。在此核心目標下,本節課以俄國農民的視角、經歷體現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的變革,以小見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俄國社會的變革。本人把這節課整合成以下三個部分,分別是:第一章:沙俄的崩潰與革命(1917十月革命);第二章:蘇俄的動蕩與和平(1918-1921戰時共產主義與1921新經濟政策);第三章:蘇聯的探索與危機(1925社會主義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
伊萬.沙德林的悲苦(二月革命) 沙俄的崩潰與革命
伊萬.沙德林的失落(十月革命)
社會主義 伊萬.沙德林的渴望(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先行者 蘇俄的動蕩與和平
伊萬.沙德林的喜悅(新經濟政策)
蘇聯的探索與危機 伊萬.沙德林的喜悅
(社會主義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
五、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具體內容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導入
出示中國共產黨黨旗和蘇聯國旗,請同學們觀察圖片,找出共同點,并思考相同的圖片代表著什么?
思考回答,共同特點是都有鐮刀和斧子,代表農民和工人,代表工人階級。
通過熟悉的中國共產黨黨旗與蘇聯國旗的對比,直接引入主題“社會主義建設的先行者”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2.預習檢測
課前布置學生找出本節課學習的主干知識,并以時間軸的方式表達。課堂上即時進行課堂檢測。
學生在黑板上以時間軸形式展示歷
讓學生自己梳理主干知識的時間,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素養。
3
史事件。
3.第一章:沙俄的崩潰與革命(1917十月革命)
第一幕:伊萬.沙德林的悲苦 展示材料并提問:
伊萬.沙德林依靠貧瘠的土地而存活,在交贖金、土地稅等重壓下,他常常挨餓。自沙俄政府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很多青年勞動力被迫入伍,伊萬就是其中一個。看著身邊的戰友一個個犧牲,伊萬只想結束戰爭,回到自己的土地上。而他聽說,國內糧食短缺,許多農民都起來反抗沙俄政府了。
問題1:材料反映了沙俄政府面臨什么問題?
問題2:哪一歷史事件推翻了沙俄統治?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沙俄政府面臨的問題是戰爭問題、糧 食短缺、國內農民起義問題。二月革命推翻沙俄統治。
通過創設俄國農民伊萬的故事,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從具體的事例中感受國家的變革。問題一能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面臨的問題是土地問題、戰爭問題、糧食問題。通過自習也能得知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俄政權。
第二幕:伊萬.沙德林的失落 展示材料并提問:
伊萬本以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權,自己能離開戰場,回到農村耕作,擁有和平和面包。但臨時政府卻沒有退出一戰,身邊很多人都當了逃兵,自己陷入失落中。某天,戰場上的他聽說了列寧帶領人民在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建立了代表人民的蘇維埃政權。他又點燃了對生活的希望。 問題1:你能為伊萬說說城市里的彼得格勒起義嗎?
問題2:十月革命后,伊萬能擁有和平和面包嗎?
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說十月革命的故事。通過閱讀知道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并不穩定。
問題一通過學生講故事、看圖片等形式從細節上感受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艱難性,思考十月革命的影響。問題二引導學生思考是夠十月革命結束后俄國的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從而過渡到新生政權面臨的問題。
4.追問
引導學生了解十月革命具體情況后,請學生們小組合作,探究十月革命的意義。新生的政權是夠一帆風順呢?請同學們觀察下列漫畫(漫畫1),思考哪些因素威脅著新生的蘇俄政權?
蘇俄政府如何解決問題?
合作談論,思考分析。 房子代表蘇俄,內部裂痕是存在已久的糧食問題和和平問題,兩個錘子指的是國內叛軍白軍和國外反蘇勢力。用鏟子抵抗
通過漫畫,形成生動地展示蘇俄建立初面對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從而讓學生知道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的背景。
4
進攻指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組織軍隊反擊。
5.第二章:蘇俄的動蕩與和平(戰時共產主義1921新經濟政策)
第三幕:伊萬.沙德林的渴望 1.教師展示材料并提問:
1921年,國內戰爭快要結束了,但生活必需品極度缺乏。很多農民寧愿把下年的種子吃了都不愿上交,收獲的莊稼越來越少。蘇維埃的居民,身著綴滿補丁的衣服,以破損的器皿烹調,用開裂的杯子飲水。
伊萬渴望的和平終于有了,面包會有嗎?
問題: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蘇俄如何解決?
2.教師:引導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反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造成生活艱難,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繼續引導同學結合所學,實行新經濟政策改變現狀。
教師:繼續出示材料,對比分析新經濟政策的特點和影響。
學生:小組合作思考,展示思考結果。(允許自由貿易、恢復私人企業、有市場經濟等) 得出新經濟政策的特點是多種經濟方式并存。
通過農民的故事反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適應社會發展,以列表對比的方式更利于學生分析新經濟政策的特點。
第四幕:伊萬.沙德林的喜悅 教師展示材料與問題:
1922年,伊萬正在精力充沛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復自己的農具、房舍、各種設施,就算挨餓,也要保留來年春播的種子糧。市場上的商店又開始有產品供應了,物價隨之下降,城市又恢復了生機。
思考:新經濟政策有什么作用?
史料解讀,歸納其作用是促進經濟的恢復發展,鞏固了新生的政權。
通過生動例子感受新經濟政策的積極作用。
6.第三章:蘇聯的探索與危機(1925社會主義工業化與農業
教師展示材料:
1924年列寧去世了。從 1925年起,斯大林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目標后,伊萬感受到國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材料一:蘇聯的工業產量在世界工業總量中的比重由1929年的3.7%和1913年沙皇俄國的2.6%攀升到1937年的13.7%。如發電量,蘇聯就由世
學生:積極回答。(1937年蘇聯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蘇聯實行農業集體化運動,農業發展緩慢。)
通過史料實證,讓學
生閱讀材料、提取材料信息,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優勢與不足。
5
集體化)
界第十五位一躍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在機器制造業、拖拉機、卡車,還有其他生產行業方面,蘇聯的產量也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郝宇青:《政治動員議題的建構、實施及效果評析》 材料二:在農業方面,五年計劃要求土地集體化。很多農民,特別是富農反對集體農莊。有時候富農民會燒毀集體農莊的房屋,毒死耕牛,散布謠言嚇走其他農民。
蘇聯農場用多出50%的土地耕種,用多出10倍的人力勞動,但其產量卻只有美國農場產量的四分之三。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問題:結合材料,從工業和農業方面說說國家發生了什么變化? 教師:引導同學進行思考回答。 教師繼續引導:蘇聯工業成就突出,農業發展緩慢,這樣的模式是什么模式呢?(斯大林模式)
教師繼續追問:斯大林模式的特點?其積極和消極的作用?有何啟示? 7.總結
學生以時間軸建構知識體系。
以結構圖的形式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并引導學生把伊萬的一生與國家變革聯系一起,從而感受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變革息息相關。
8.家國情懷的浸潤
學生朗讀:蘇維埃政權像個孤獨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自出生起,他便背負著沉重的負擔。沒有同伴,還常常受到敵人的打擊。他喚醒了無數沉睡的無產階級,他在社會主義道路中披荊斬棘。不論成敗,他是當之無愧的社會主義先行者。
通過朗讀,感受俄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曲折探索,以及其開創性作用。 以集體朗讀的方式營造氛圍,讓學生體會俄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曲折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9.結束語
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在不斷探索中前行,為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沒有一種制度
學生學習歷史與現實結合,理解當今
與導入中國共產黨黨旗相呼應。引導學生通過蘇聯的社會主義
6
是完美的,也不能照搬被人的制度和文化,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路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們國家也不斷探索,現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改革開放的征程中砥礪前行。
我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
建設一課的成就與問題,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明白尋找適合自己國家發展的路才是最重要的,堅定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訓練鞏固
展示選擇題,學生當堂完成,反饋。如:1.霍布斯鮑姆在《極端的年代》中認為:“如果說法國大革命追尋的理想,傳之后世的生命比布爾什維克為長;1917年革命事件產生的實際后果,卻比1789年更為深遠。”“1917年革命事件”產生的重大影響是( )
A.使蘇聯躋身于工業化的國家行列 B.使蘇俄退出協約國宣告一戰結束 C.使俄國走上實現現代化獨特道路 D.結束封建統治傳播民主共和思想
學生做練習題,做完后相互討論,點評。 及時訓練鞏固,反饋
課外延伸
布置作業,課后網絡學習微課《1921年新經濟政策》,突破重難點
學生網絡學
習微課
新經濟政策的意義和影響是教學的重難點,通過微課的形式進一步突破重難點。
六、教學反思:
1.從教學結構看:以農民的視覺看俄國社會的變革,為學生創設了情境,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課堂以創設情境、史料解讀、漫畫解讀等方式展開教學,最后引導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明白尋找適合自己國家發展的路才是最重要的,堅定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整節課教學比較流暢,時間安排較為合理,初步達到了教學目標。
2.從核心素養看:以史料解讀為主要方法,讓學生從解讀史料的過程中自己認識歷史,理解歷史,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和歷史解釋素養。并且重視學科與信息技術的融合,通過課后的微課學習鞏固,進一步突破難點,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學習的資源。
3.從教學實施效果看不足:本節課史料教學比較多,可以修改一部分的史料用圖片、漫畫地形式展現。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