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明朝的,對外關系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甘肅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2016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史實,理解鄭和下西
洋的意義與戚繼光抗倭的反侵略性質。
2. 過程與方法:通過《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教材和教師提供的圖片
以及《相關史實》等資料,了解鄭和下西洋何其激光抗倭的概況。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鄭和下西洋所體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和
克服困難的毅力與勇氣,學習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的愛國精神。
二. 教材分析:
明朝初期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國家,鄭和下西洋是在國家富強、科技發達的前提下進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標志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到了頂峰,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梁,同時為人類和諧相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而且和今天“一帶一路”的主題相吻合,意義深遠。明朝中后期國力衰微,倭寇猖獗,沖突與戰爭又為近代中國的民族危機作了鋪墊。而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歷史上,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的旗幟。
三、學情分析:
對于七年級學生要理解明朝的對外關系從主動的和平外交到被動的戰爭自衛還是有困難的,所以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要結合之前所學過的歷史知識,融會貫通。本課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針對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條件和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都學生的思考和教師引導。聯系實際,讓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和平友好、互惠互利”的和諧理念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提供了重要基礎。 四、重難點分析:
重點:鄭和下西洋影響至今,意義深遠,是一個重點。戚繼光抗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侵略的勝利,而他的優秀品質對端正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積極作用,故確定為另一個重點。
難點: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知識儲備不多的情況下,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重難點突破: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積極地創設歷史情境與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的方法,由淺入深掌握。 五、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借助數據、地圖、材料分析來掌握歷史知識,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2.引導學生善于從優秀人物身上吸取寶貴的精神財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
3.通過分析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條件,啟發學生分析問題要全面并
抓住決定性的因素。
六、教學類型及課時:新授課 1課時 七、教學方法:講授法 討論法 八、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 九、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一位歷史學家曾經說過:“中國文明曾今影響了全世界的進步和發展,中國歷史上曾有開放的時代,中國人敞開博大的胸懷,擁抱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明,洗禮了自己,包容了世界,豐富了人類文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歷史上我國是一個善于交往的國家。那么,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學過哪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實? 授課與活動 一、鄭和下西洋
1. PPT展示 和平之師 探險之路
和平之師探險之路
2. 播放鄭和下西洋視頻 教師在學生觀看完視頻后完成: 1. 西洋指的是今天的哪些地方? 2. 認識歷史人物鄭和, 3.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文萊1.鄭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西洋:指現在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海域及沿岸地區。
西洋
通過學生回答的方式完成。
通過視頻播放,讓學生更為直觀的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壯舉, 并引申出問題 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后,回答問題,教師加以綜述
通過數據直觀的感受鄭和下西洋的盛況。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
經過對已學知識的復習,更好的理解明朝初期,國力強盛,開展的和平外交。
與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相呼應,讓學生有直觀的理解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識圖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4.鄭和下西洋的盛況、歷史條件及歷史意義 學生閱讀教材后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的填寫,教師再將鄭和與哥倫布遠航進行對比。得出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人物鄭和下西洋比較結果
時間次數人數船數船只大小到達范圍設備
時間長
次數多
人數多規模大船只大范圍廣設備先進
3.鄭和下西洋的盛況
15 00人哥倫布到達美洲
17艘1492—1504(12年)4次長24.5米寬6米
美洲指南針
1405-1433(28年)
7次27000多人
最多時200多艘,最少60余艘寶船長44丈(151.2米)寬18丈(61.6米)
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航海圖、指南針
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PPT出示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圖,教師邊講邊標注,讓學生熟悉路線及范圍,最遠到達的地區。
途經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紅海沿岸
非洲東海岸
劉家
港
3.鄭和下西洋的盛況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人創造的海上奇跡。
PPT出示紀念鄭和下西洋的郵票,從郵票上的圖案,了解鄭和率船隊,所到之處都會訪問當地首領,并與當地居民進行貿易,返航時一些國家還派使者隨行。鄭和船隊是和平友好的使者。
鄭和的半身畫像。鄭和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身后是波濤洶涌的大海,海上有鄭和的寶船,反映了鄭和決心完成遠航使命的英雄氣概。
鄭和到達占城,占城國王騎象歡迎鄭和的情景。鄭和與國王同坐在大象身上,四周是載歌載舞歡迎鄭和到來的占城人民。鄭和的船隊到達阿拉伯,明朝的使者用絲綢、瓷器同當地人民交換產品。人們態度友好,氣氛和諧。
鄭和的船隊到達非洲,當地的國王穿著禮服歡迎鄭和。人們高興地手舞足蹈,鄭和抱拳向人們表示感謝。
鄭和船隊是和平友好的使者
教師出思考題:鄭和下西洋規模空前,是什么樣的條件成就了鄭和的7次遠航呢?又有怎樣的歷史意義呢? 通過閱讀教材,明確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材料拓展:播放視頻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之大,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用地圖讓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所到的地區。明白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人創造的海上奇跡。
學生明確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主動和平友好的外交。
學生分組討論,將所分析的結果進行展示, 各小組討論后列出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體會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學生觀看視頻了解“一帶一路”共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理念。
學生自學第二目內容,并通過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對此目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戚繼光抗倭能夠取得勝利
討論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拓展學生視野,緊密結合實際。
培養學生學會依據教材自主學習概括能力。通過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讓學生學會評價歷史人物,同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導入第二目:
明朝的對外關系,既有和平友好又有戰爭沖突。PPT展示愛國之情 抗倭之舉
愛國之情抗倭之舉
學生自學第二目內容,戚繼光抗倭。完成下列各題
能手搶答:
1.什么是倭寇?
2.明朝中期為什么會形成倭患?
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的海盜集團,到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走私貿易和搶劫,被稱為倭寇。
明朝中期,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加劇;明朝國立減弱,海防松懈。
3.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么嚴重的后果?
倭寇所到之處,殺居民,劫財貨,無惡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壞,時稱倭患。
倭寇圖卷
戚繼光抗倭
戚繼光抗倭的經過
戚繼光抗倭
戚繼光臨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擊退倭寇侵擾。1561年,戚繼光率領“戚家軍”英勇作戰,在臺州九戰九捷,殲滅侵犯浙江的倭寇1萬多人,平定了浙東倭患。之后又進入福建、廣東地區,與其他抗倭將領一起,帶領廣大軍民抗倭,使東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戚繼光
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對外來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1.戚繼光抗倭為什么能取得勝利?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 教師全課小結:
明朝前期,經濟繁榮,國力雄厚,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就是要展示國威,在主動發展與海外各國的友好關交往的同時發展海外貿易。
明朝中后期,國力減弱,遭受倭寇的侵擾,我國東南沿海遭受到重大破壞。為保衛國家,反抗外來侵略。明王朝派戚繼光南下抗倭,并取得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侵略戰爭的勝利。
被動戰爭自衛
反映了處于封建社會末期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小結
主動和平友好
隨堂測試:
的原因。:
學生將正確答案展示在黑板上。
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明朝對外關系的演變,反映了處于封建社會末期的中國,已經在世界范圍內落后了。 檢測鞏固知識點。 學生口述答案
對全課的重點知識點系統回顧 教師總結讓學生明確明朝對外關系的變化,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末期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通過前面總結性回顧和隨堂測試讓學生牢固掌握本課知識點
1.能夠實現鄭和七下西洋壯舉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交通發達B.前期國力強盛C.指南針的應用D.造船技術高超
B
2.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
(
)
A.印度洋沿岸和紅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東海岸C.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D.非洲西海岸和紅海沿岸
C
隨堂測試
3.明朝的抗倭名將是(
)
A.林則徐B.戚繼光C.岳飛
D.文天祥
4.戚家軍抗倭取得臺州九戰九捷是在今天()
A.山東B.浙江C.福建
D.廣東
B
B
隨堂測試
板書設計: 明朝的對外關系 目的
鄭和下西洋 條件 和平友好 意義 形成
戚繼光抗倭 經過 戰爭自衛 勝利的原因 副板書:漢朝:絲綢之路的開辟 唐朝:鑒真東渡、玄奘西游 宋朝:海外貿易 元朝:海上絲綢之路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