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分一分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分一分(一)陜西省 - 西安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分一分(一)陜西省 - 西安
一、設計思路,指導依據說明
1.《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本節課作為一節概念認知課比較容易顯得枯燥。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本節課由淺到深,按照“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這一認識規律,使學生感受分數產生的必要性。以學生為本,提倡課堂活動的開放性,整個教學都在故事情境和活動中進行,使學生學得愉快,同時注重指導學生個人、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實踐、在活動中通過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且在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中,手腦并用,發展學生“做數學”的能力。
2.新課程思想下的教學活動,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主體實踐的教育價值,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親身的活動和實踐,變被動消極地學為主動積極富于創新地學,在學習過程中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投入的情感和態度,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個性的張揚和創造性思維,并適時作出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習成為學生主體的積極自主活動,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內驅力。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為了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我用他們自己的疑惑來指導他們自己的學習,學生有困惑,才有學習的動力,也有學習的目標。并在課的最后將這種內驅力試圖無限延長化,在學生的心里種下一棵苗兒,使學生慢慢感受到學習的真正意義在于“讓自己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分一分(一)”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課,主要內容是能夠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以及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方法。 2.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整數、小數的知識,但是這節課對于學生們來說還是很抽象的,因為它不同于整數是直觀來表示量的,小數有圓角分作為載體來表示出不夠整數的部分,分數卻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他們很少在生活中遇到、用到分數,知識上是抽象的、難理解的。但是三年級孩子相對來說對知識本身的渴求度升高了,好奇心也很強,并且喜歡自己去發現、去創造。充
分考慮到這種種因素,在本節課中,我以分數在整個“數”的框架中來引出內容,進而引導學生表達出心中的“疑惑”,從而以大問題導課,學生帶著問題學習,目標明確。并在過程中結合折一折、涂一涂、說一說等活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層層遞進,突破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 分數的必要性;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讀、寫簡 單的分數。
2.過程與方法:在折一折、涂一涂、說一說等活動中,使學生觀察探究、 動手實踐、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認識分數、創造分數、理解分數等過程的體 驗,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中獲得 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知道分數各部分的 名稱,能正確讀、寫簡單的分數。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回顧舊知,建議知識連接。 1、師生問好 2、導課
師:(出示“樹”)相信大家已經發現了:屏幕上有一棵樹!這棵樹來自 于你們的腦海中,沒有發現吧?今天老師把它請出來了。這棵樹有個 特別的名字叫——智慧“數”,智慧樹上結著“數果”。目前只有兩 個果子,當我們認識了像1、2、3這樣一些整數后,樹上就長出了“整 數”果子,后來我們又學習了什么數? 生:小數
師:對,第二個“小數”果就是那個時候長出來的。今天,我們即將迎來一個新的果子——“分數”。
【設計意圖】:學生聽、看、想,感受“數”的“成長”,初步在學生心中根植“數”的種子,明白“分數”與“數”的關系,與“整數”、“小數”的簡單關系。
(二)引出大問題。
師:看來有人已經對“分數”有所耳聞了。不論你聽過還是沒有聽過,在 這節課上,你都想知道哪些關于“分數”的知識呢?或者說看到這棵 樹上的“分數”你的心種又什么疑惑嗎?都可以說出來。 (預設)
生1:分數是什么? 生2:為什么要學分數? 生3:分數怎么寫? 生4:分數是什么意思?
生5:分數和整數、小數有什么區別? „„
教師整理學生的發言,引出本節課的研究重點:①為什么要學分數? ②分數怎么讀、寫?③什么是分數?④學習分數有什么作用?(簡單板書)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分數”有一個初步的思考,知道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學習,不盲目、不盲從。
(三)探求新知,通過一半認識 21
。 活動一:分蘋果,引出“一半”。
師:四個蘋果分給兩個同學,應該怎么分?每人得到幾個? 生:每人2個。
師:兩個蘋果分給兩個同學,應該怎么分?每人得到幾個? 生:每人1個。
師:老師發現咱么辦同學辦事兒特別公平公正,大家給每個人分的蘋果 都“一樣多”,這種分法在咱們數學上就做什么? 生: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那現在只有一個蘋果,要平均分給兩個同學,每人得到這個蘋果的 多少?
生:每人得到蘋果的一半!
【設計意圖】:感受“平均分”的特點,引出“一半”,建立分數與生活 的聯系。
活動二:你會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半”嗎?
學生獨立完成,展示學生作品。
師:你是如何表示“一半”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預設)
生1:畫圖(把„„平均分成„„其中的„„就是„„)至少拿3個畫 圖作品。
生2:0.5(解釋清楚什么意思?)
生3:21
(解釋其意義)
師:這些方法都能表示蘋果的一半。這三幅不同的表示蘋果的“一半” 圖畫,有什么共同特點嗎?
生:因為不論畫成什么樣子,都是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了兩份,給其中 的一份涂色,涂色部分就是蘋果的一半。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不同表達方式下的“同一性”:①平均分,② 兩份,③取其中的一份,給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打下基礎。
師:三種表達“一半”的方式,你覺得哪種最好?
(預設)
生1:分數比畫圖好,它更簡單,畫圖太麻煩。
生2:分數比小數好,他能看出來平均分成了幾份,一半是其中的一份 而小數看不出來。
生3:分數能看出一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而小數做不到。
師: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學分數的原因了,因為他既簡便而且能表達小 數所無法表達的意義。
【設計意圖】感受分數表達的必要性和優越性。
師:所以,蘋果的一半如果要選擇一個數來表示的話,誰最合適不過了?
生:2
1。
師:在這里,21
就表示:把這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叫
做這個蘋果(21
)。
師:21
怎么寫呢?我們一起來寫一寫,先寫一橫,你們猜這一橫表示什 么?
生:表示“平均分” 師:平均分成幾份? 生:兩份。
師:所以在橫線下面寫“2”, 師:他倆每人得到了其中的? 生:得到了其中的1份。
師:因此最后在橫線上寫“1”。
師:那么這個分數就寫作:2
1,讀做“二分之一”。 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使學生會讀寫分數,并了解分數各部分的意思。
活動三:涂出所給圖形的21
。
師:2
1非常調皮,你看它又躲起來了,你能找到下面這些圖形的2
1嗎? 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跟同桌說一說你是怎樣找到這些圖形的2
1的?
你們找的方法一樣嗎?(教師巡堂)
請學生上講臺介紹:你是如何找到圖形的2
1的?
生選擇其中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并說一說。(生生互評) 師:你們剛才交流的過程中,大家的涂法都完全相同嗎? 生:不是。
師在大屏幕上展示不同的涂法
師:為什么無論是同一種圖形不同的涂法,還是不同的圖形涂色部分都可 以用2
1來表示呢?
生:因為不管怎么涂,都是把整個圖形平均分成了兩份,涂色部分都是其 中的一份,所以都可以用2
1來表示。
涂色部分是整個圖形的2
1,那沒有涂色的空白部分呢?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2
1”的意義,并鋪墊學生對于“未涂色 部分”的關注,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活動四:創造屬于自己的分數。
師:是不是在分數的世界里,只有21一個分數呢? 生:不是。
師:請大家拿出準備好的圖形,拿出兩根水彩筆,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 通過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創造出一個屬于你自己的除了2
1
以外的新
“分數”,一根水彩筆將折痕描出來,另外一根用來涂出你想要的數。 完成以后將你的新分數介紹給你的好朋友,給他說一說你是如何創 造出這個新分數的。
展示學生的作品。并給大家說一說你是如何得到這個分數的? (注意對學生語言的引導)
師:圖中還藏著一些分數,您能找到嗎?(空白部分也可用分數來表示)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分數”的認識更深入,更全面,不僅僅局限于
“分數單位”,更深層次的認識它的意義。 師小結:像(板書學生介紹的新分數)這樣的數就叫做“分數”。 師:觀察這些分數,是又哪幾部分組成的?
生:3部分。橫線,橫線下面的數以及橫線上面的數。
師:觀察的得很仔細。分數的這三個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中間的橫線 叫做——分數線,你們感覺它在分數中表示什么? 生:表示平均分。
師:對,分數線就提醒你一定要平均分。分數線下面的數字叫做——分 母。分母表示什么? 生:表示一共平均分成的份數。
師:母子連心,分數線上面的數字就叫做——分子。分子表示什么意思 呢?
生:其中的一部分/其中的幾份。 師:這就是完整的分數。
活動五:寫一個新的分數,并畫圖表示。
師:交換作業紙,送給同桌一個“分數”,并畫圖說一說,你這個分數
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認識更多的分數。 【設計意圖】:進一步體會“分數”的意義,以及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更明確的體會分數能用來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四)感受分數的演變,體會知識從不完美到完美的不容易。 師:請大家默看,看完之后,把這個漫長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生:„„
師:光是一個分數的表示方法從不完美到完美就經歷了幾千年,這幾千年 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有很多個幾千年,那未來知識的發展要靠誰了 呀? 生:我們。
師:對,就像你們腦海中的這棵樹一樣,現在一共只有3個果子,以后還 會長出很多很多果子,那這些果子到底是什么?怎么讀?怎么寫?表 示什么?就要靠你們自己去發現、去探索了„„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知識生長的不容易,引導學生感覺到自己才是未來的主要創造力,要不斷學習,探索的腳步不能停,實現情感升華。 (五)小結課堂
本節課你們心中的疑惑(黑板上的大問題)多多少少都有了答案,關于分數的初步探索就暫時到這里,我們下節課再來認識更多有關分數的知識。 六、板書設計
認識分數
為什么學? 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叫做這個蘋果的2
1。 有什么作用? 讀作:二分之一 怎么讀寫?
是什么? 像2
1
、41、43、31
、85這樣的數就叫做分數。
4
3
分子 分母
分數線
七、課后反思
《分一分》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這個概念。對孩子來說比較抽象,不像整數直觀好理解,整數是對量的一種刻畫,學生能夠直接通過數一數得到。而分數卻無法通過直接數得到,必須要借助一個“平均分”的活動,從而在過程或結果上呈現出的一種“關系”就是分數。這一課作為一節概念學習課程,相對來說較難理解,無論在讀寫方法、意義上、或者后面即將學習的分數計算上,分數和整數都有著巨大的不同,學生沒有一個合適的梯子,只能另辟蹊徑。
課標中明確提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在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為了讓學生的學習高效有意義,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課程的思考設計:
學生想知道什么?
人的特征就是對于自己好奇、想知道的事情往往報以極大的熱情,而對于別人硬塞給自己的任務往往是拒絕的。因此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通過“你都想知道關于分數的哪些知識?看到分數的出現你都有哪些疑惑?”激起學生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挖掘,激發學生去主動思考、大膽質疑。從而帶著問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明確,任務清晰,而不再是完全跟著老師盲目學習的提線木偶,是一個個鮮活有生機的獨立個體。教學目標也不再是老師的“秘密”,而成為大家共有的資源和信息。所以本節課我選擇大問題教學法進行整節課的建構。
學生想怎么知道?
很明顯,每個人都喜歡“自己的東西”,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在本節課上,我只是作為一個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五個活動,五個不同的體驗。活動一:分蘋果,引出“一半”,建立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與分數的聯系;
活動二:你會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半”嗎?體驗多樣化的表示方法,突
出分數表示的優勢,感受學習分數的必要性,認識21,會讀寫21;
活動三:涂出所給圖形的21,進一步理解21的意義,為認識“分數”的意義
打下堅實的鋪墊;
活動四:創造屬于自己的分數,使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全面化、完整化,并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活動五:寫一個新的分數,并畫圖表示。是上一個活動的補充與逆運用,是更進一步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鞏固知識點,拉近分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學生在活動中真正實現了“做中學”,使學生有了學習的主動性、自豪感、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我能做什么?
除了作為一個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覺得老師在一節課上還有一個重要角色就是課程的設計者,這個直接影響了一節課的走勢。在設計這節課上,我對教材有了一些自己的處理,在前面加了“智慧數”,想讓學生在聽、看、想中,感受“數”的“成長”,初步在學生心中根植“數”的種子,明白“分數”與“數”的關系,與“整數”、“小數”的簡單關系。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可是學生自己很難去建立,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與情景創設,可能一節課中并不能完全使每一個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體系式”學習意識,但是這顆“種子”很重要,說不好哪天就開始“萌芽”了呢?在揭示了主要的學習內容后,我又設計了“大問題”環節,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開始主動思考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得學習的學習更加主動化、自主化、積極化。在主要教學活動結束后,大致了解分數的“發展史”,引導學生體會知識并不是一下到位的,它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人的思考與實踐,是時間與智慧的雙重結晶,那么在未來,“他們自己”便是屬于智慧中的一個個“個體”,還有很多的知識等著他們去學習;還有很多未知的東西等著他們去探究、去發現;還有很多不完美等著他們去完善„„在感情上是一種升華,在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是一種小刺激,說不好就激發了一個偉大的數學家呢?一切皆有可能„„
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該時時刻刻要比學生站得高、看得遠,因為只有這樣在將來的某一天,你的學生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每一次的想法都是努力往最好得去設計,可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總有一些遺憾之處、不足之處,本節課上完,亦是如此。
1.我把“學習分數的必要性”看得很重,因為我覺得學生如果不知道為什么要學,那還談什么理解呢?因此在活動二中設計了用不同表示“一半”的方法來突出分數表達的優越性,從而讓學生自己在對比的過程中,體驗“學習分數的必要性”,同時建立起對分數的初步理解。但是因為把這個環節看得很重,在引導上,引導得有點太深,使學生體驗到“分數能夠體現部分與整體之間的一種關系”,這個感覺太早了,學生應該是在理解了分數的意義之后再去談這個,這里的設計感覺還是不合理。
2.因為一個不太合理的環節,影響了后面的節奏,在分數意義的理解上,雖然我時刻引導學生自己探究,自己表達,互相分享,但是給的時間不是很足,在集體分享環節,能夠叫到的人也比較少,這里感覺很是遺憾。
3.本節課讓學生相對而言說得多、寫得少,分數的讀寫,沒有讓學生實踐一下,肯定會有一些隱藏的問題。
每節課都有遺憾,一定要“自知”,在自己的每一節課中,盡量去注意到可能發生的問題,然后盡量避免,將遺憾值降到最低,享受這個打磨的過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磨練,也是對學生的一種責任。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