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故都的秋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必修《故都的秋》遼寧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必修《故都的秋》遼寧省優課
《故都的秋》教案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賞析語言,體會寫景散文的多種表現手。
2、感受作者對故都的秋濃濃的熱愛,通過對景物的欣賞理解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教學重點:
1、賞析語言,體會寫景散文的多種表現手法。
三、教學難點:
1、通過賞析景物,把握正側結合、動靜相襯、虛實結合以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四、教學方法:朗讀法、情境法、啟發式、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及環節: 【導入】
關于秋的詩句向來頗多,且有悲秋之說,大概因為秋天的景物總昭示著繁華將逝,秋天的氣候又暗示著寒冷將至,所以總有那么幾分無可奈何的凄涼之感。但也不盡然,李白就說:“誰覺秋興逸,我覺秋興悲”,劉禹錫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毛澤東更有豪言:“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但這些都并未將秋天的悲化為喜,不過是把悲涼化成了悲壯。那么,郁達夫筆下的秋又是怎樣一番景象?今天,我們共同研讀文本,去體會這種無意尋秋秋自現,有心藏情情難掩的景語和情語。
【明確目標】出示學習目標 【賞析景語】
1、接下來我們重點研讀第3-11自然段,請一位同學來朗讀,同時思考:這一部分寫了哪些秋景?分別用四字概括。
明確:秋晨庭院、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秋風、秋樹秋果 2、這些景物中作者著墨較多來描寫的是哪一個? 明確:秋晨庭院
接下來,我們就重點研讀第3自然段,秋晨庭院這一節。
5、學生朗讀,學生思考,這一段寫了哪些景物?如何來寫的?寫出了景物哪些特點? 明確:蘆花、柳影、蟲唱、夜月、鐘聲。
破屋、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絲絲日光、牽牛藍朵、細長秋草 手法及特點分析見板書
4、秋晨庭院的景無不體現了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那么其他景物又是如何體現這一特點的呢?
明確:秋槐落蕊:沒有聲音、沒有氣味、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清、靜
2
掃帚的絲紋--細膩、清閑、落寞--悲涼
秋蟬殘鳴:北國特產,秋天死去是其特點,處處能聽到,家家養著--悲涼 秋雨秋風:秋雨話涼--悲涼 都市閑人(普通人、平凡人)--清閑 聲調--緩慢悠閑--清閑、清靜、京味十足
秋樹秋果:棗樹隨處生長--秋色俯拾皆是 棗子顆兒--淡綠微黃--秋的全盛時期 --將要成熟--秋的黃金日子 【理解情語】
5、這些景物也都體現出了故都秋的總體特點,其實,這清、靜、悲涼不只是景物的特點,也是作者的心境特點。而悲涼則更是作者對秋獨特的情感體驗。
6、提到作者對秋的情感,文中第12段則對古今中外詩人們對秋的感受加以議論,結合12段和對之前景物的賞析,理解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悲秋的心境?為什么對故都的秋有著深沉的感情呢?
明確:知人論世,出示郁達夫生平及與北平的感情,出示《北平的四季》散文。 明確: ①季節特點: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今文人大都有著悲秋的情結,萬物凋敝,秋寒襲來,冷清蕭索自不必說,這是季節的特點。 ②時代環境:
社會的腐敗和時代的黑暗所造成的具體的痛苦和辛酸,自然給郁達夫幼小的心靈帶來了憂郁、苦悶的傷痕,培養了他內向憂郁的性格和同情弱者的傾向,建設了他的憂郁性的基礎。辛亥革命的失敗,給所有愛國知識分子增添了新的憂郁和苦悶。
郁達夫小說的感傷憂郁情緒,也是時代的產物。郁達夫曾說過:“悲懷感傷,決不是一個人的固有私情。”他進行小說創作的時候,“五四”已處于退潮時期,黑暗勢力卷土重來,新文化運動內部開始出現分裂,整個社會呈現嚴重的病變狀態,到處彌漫著窒息人的空氣。這是一個傷感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革命知識分子雖然不滿于現實的黑暗,但由于缺乏先進的世界觀的指導,看不到改變這種黑暗現狀的方法、力量和前途,都曾產生過彷徨和苦悶,連當時的文化革命主將魯迅,也從“吶喊”進入了彷徨期。郁達夫小說中所流露出的這種感傷憂郁情調,雖太顯消沉,但也深烙著時代的印記,反映了當時一定的社會現實。 ③人生經歷與憂郁氣質:
郁達夫作品的感傷憂郁色彩,與作者個人的獨特經歷和審美趣味有關。
7、所以,題為《故都的秋》,為何不能稱作《北平的秋》?為什么要寫北平的秋,不寫北方的其他城市?
明確:北平,雖是北方地標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國,又太寬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間。還是《故都的秋》好。“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園、故交、故鄉等,覺得親切,有
3
一種濃濃的眷戀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都”,有一種歷史滄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蘊。以《故都的秋》為題,將自然景物的描寫附著在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上,這種“奇妙的化學反應”,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出示補充材料。 【小結】
賞析了景語,感悟了情語,作為本單元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它很好地做到了以景顯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在寫景過程中運用的諸多表現手法也是我們在古詩文中常見的,希望大家學會遷移運用。 六、【結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說的是人的情感隨外物的變化而變化,正如春景使人暢懷,暮景使人傷感。郁達夫則將故都的秋色和內心悲涼深沉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不僅讓我們飽嘗了故都的秋味,而且讓我們看到了風雨飄搖之中一個傷感文人的內心世界,和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相信,學到這里大家也一定對秋有了更深的感悟,今天回去我們就將這些感悟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下節課交流,下課。
七、板書設計:如實錄
與郁達夫的憂郁世界對話
----試談《故都的秋》教學設計思路
李茜
郁達夫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作為人教版語文教材必修二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寫景抒情散文,無疑是引領學生學習和感悟寫景抒情文字的好范例。散文教學依然應遵循文體規律,教師要有自覺而充分的文體意識,并將其貫穿于教學設計的始終。散文的精髓在于“神”,而“形”則看起來“紛繁雜亂”,我們要做的是將“形”的特點找準,并理清“形”與“神”的隱晦關系,理解散文的形神兼備、形散神聚,最終完成對于散文主題思想和情感的探究。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