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登高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新課標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杜甫詩三首《登高》天津市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新課標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杜甫詩三首《登高》天津市優課
杜甫《登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二、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 2、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三、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 杜工部。生平詩歌創作研究資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 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他祖上還有西晉著名將領、鎮南大將軍杜預。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那肯定是不行的,我們來學習本首詩,首先要了解杜甫的為人,觀看大屏幕的杜甫的照片和草堂,及課本的畫像,談談你心目中杜甫的形象。(可列舉詩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二)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請同學朗讀詩歌,互相品評,抓住詩眼,明確作者寫作時的心境——感傷
2.指導朗讀:讀出凄涼的心境---宜慢,讀出抑揚頓挫之美---節奏感。
3.單獨朗讀詩歌 (配樂) (三)簡介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時詩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個年頭,已經是一位飽經滄桑的五十五歲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重重創傷,感受到了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獨和生活的艱辛,心中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慷慨激越、動人心弦的七言律詩。 (四)賞析全詩
1、宋代羅大經認為杜甫《登高》里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詩有八層意思,這八層意思分別是什么?
提示: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稱:此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 細解:一層:悲秋―季節的凄慘二層:家鄉悲秋不及萬里外悲秋三層:定居萬里他鄉者悲秋不及天涯游子悲秋四層:短期天涯游子者悲秋不及長期者悲秋五層:長期少年天涯游子悲秋不及老年垂暮天涯游子悲秋六層:老年垂暮但身體健康者悲秋不及身老多病終年漂泊悲秋七層:身老多病終年漂泊者平日悲秋不及登臺眺望滿木蕭然時悲秋八層:登臺眺望滿木蕭然時有親友在旁者不及孤獨一人獨自 補充:(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現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作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作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2)什么叫登臺呢?聯系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回答。
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
(3)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在什么年紀? 明確:“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
(4)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從哪聯的哪句詩知道的?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
(5)這是一種什么心情?憂愁還是憂憤? 、 明確: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
(6)“苦恨”和“新停”應怎樣理解?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國難當頭,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纏身,雖憂國憂民,卻無
能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極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 而“新停”又是“剛剛放下”。 “新”與“苦”都是副詞,兩相對應。這兩句,詞相應,句相同。“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分別是“非常痛恨兩鬢染霜”“剛剛放下濁酒杯”之意。
(7)杜甫為什么“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
多病,無能為力,他怎能不悲愁萬端?古人認為有酒方能澆愁,無奈多病不能喝酒,這種愁悶,這種傷憂,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只能郁結在詩中,郁結在心頭! 因此,我們讀這首詩,解這首詩,既要把握詩境對表現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發的內涵——詩人杜甫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剛烈情懷!
2、“文如其人,言為心聲”,請大家融入這種感受有感情地齊聲朗讀《登高》后兩聯。
3、詩歌中的悲是由什么引發的?
提示:登高所見的秋景。有風、天、猿、渚、沙、鳥、落木和長江。
我們把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它們的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4、這些各具特點的意象即詩人所見的秋景之悲是如何體現的? 提示:①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里。
②高天: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③哀猿: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④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⑤回鳥:詩人筆下的鳥是一只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⑥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著生命的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凄涼。 ⑦長江: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長江邊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到: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五)內容總結
整首詩以“悲”字為核心,是貫穿全詩的主線。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有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于“悲”,而壯闊之景起筆,悲壯之情落筆。
(六)板書設計: 羈旅漂泊
年老體衰
憂
國傷時
情 景 交 融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