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故都的秋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必修《故都的秋》河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必修《故都的秋》河南省優課
《故都的秋》導學案
預習案
一、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郁達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陽人,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1913 年留學日本,曾經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 1922 年回國從事文學創作活動。 1930 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日戰爭爆發后,他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 1945 年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在個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藝觀和審美追求上,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文學。” 第一部小說集《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美,自成一家。
2.寫作背景
從 1921 年到 1933 年4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 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 1933 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 1936 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代游記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34 年7月,郁達夫 “ 不遠千里 ” 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 “ 秋 ” 味,并寫下了優美的散文 —— 《故都的秋》。
二、基礎知識梳理 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混混沌沌 ( ) 一椽破屋( ) 潭柘寺( ) 落 蕊( )
著著單衣 ( ) 頹 廢 ( ) 廿四橋( ) 鱸 魚( )
三、課文解讀
1.本文題旨: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
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時,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時代性。社會風云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里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
2. 本文結構: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采用并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共有五種景況,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自然之秋,贊頌北國之秋。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中間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課堂案
一、整體感知課文
自由誦讀文章,思考以下問題:
-
作者描寫了故都的哪些秋景?
-
在作者心目中,故都的秋景有什么特點?
二、賞析課文
(一)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把“特別地”“來得”去掉可以嗎?
(二)賞析“秋院”一節。
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1.在這一段中,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體現在哪里呢?
2. 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
僻靜的郊野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
為什么郁達夫要選取“皇城人海”的環境?
3.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
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
這一句蘊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4. “租人家”“一椽”“破”體現了什么?
5.對比以下兩段話,說說在表達意味上有哪些不同?
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錢而種一院子花,……墻上的牽牛,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么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 ——老舍《想北平》
6. 兩位作家筆下相同的北平景物,為何會如此不同?
7. 王國維說過:“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為什么郁達夫的情感如此悲涼呢?
(三)鑒賞“秋蕊”
1. 早晨起來,看到滿地的落蕊。作者的心情會怎么樣?
2.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能不能改成“也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
3.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落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落寞之余作者又想到了什么?
(四)鑒賞 “秋蟬”“秋雨”“秋果”
選取你最喜歡的一幅圖,和同學交流探討,品味語言,體會景中情,寫出鑒賞短文。
參考答案:
這一段所寫的主要景物是“秋蟬的衰弱的殘聲”,秋天,蟬的生命漸近終點,那聲嘶力竭的“殘聲”表明它的生命已到盡頭。面對這種“生命悲劇”,像郁達夫這樣一個敏感憂郁的文人,怎會不聯想到自身的悲哀呢?在作者聽來這高一聲、低一聲的蟬聲,聲聲惹人愁思,聲聲令人斷腸。
這一段,寫景非常細膩,一句一景,寫出了北國清秋之雨忽來忽去的情景。“灰沉沉”的天,涼風, “息列索落”的雨,細膩描繪出秋日雨后的清寂、落寞。在這種氛圍中,出現了幾個“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這里,人的背景,人的穿著,人的問答、人的動作,人的神態,人的語調特別有味兒。
“秋果“一節,作者主要寫了棗樹。棗子的顏色是淡綠微黃,在“小而橢圓的細葉間”。色彩上是淡綠微黃,沒有紅蘋果、紅柿子那濃烈喜慶豐收的顏色,仍是扣住“清、靜、悲涼”來寫的。
(五)分析12自然段。
這一段的中心是什么?對表現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
(六)13段再一次提及南國之秋。這和前文哪一段呼應?在寫法上叫什么?
作者如何比較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
(七)最后一段從抒情方式上講叫什么?
(八)總結
(九)作業:結合你對秋的感悟,運用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手法寫一段
情景交融的短文。
鏈接閱讀: 一幅壯麗而落寞的畫——《故都的秋》賞析
讀罷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種濃濃的秋意深深地吸引著我,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蟬,那里的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韻味,令人遐想無限。
“文章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選材上著實精巧,作者不寫鮮艷的香山紅葉,也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而是選擇淡藍的牽牛花、無聲的槐樹落蕊、衰弱的秋蟬的殘聲和悠長的秋雨,構成了一幅壯麗而落寞的風景畫。
說它“美麗”,是因為這篇散文用平實質樸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靜、幽遠,北平的秋有花、有樹、有秋雨、有秋蟬,還有秋天的果實。是那么的平常,又那么充滿生活氣息。
說它“落寞”,是因為文章給讀者看到的是冷清的秋色,聽到的是寂寞的秋聲。而這冷清的秋色和寂寞的秋聲則濃縮到“清”、“靜”、“悲涼”上。
“清”、“靜”、“悲涼”的落寞在槐花的落蕊中。像花又不像花的落蕊是北國之秋的“點綴”。早晨起來,腳踏上鋪得滿地的落蕊,聲音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而那曾經美麗的落蕊被掃街的掃后,空留下一條條讓人心寒的“絲紋”。
“清”、“靜”、“悲涼”的落寞在衰弱的秋蟬中。房前、屋后、草絲、樹上,“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是秋蟬,長一陣、短一陣,陣陣流響;高一聲、低一聲,聲聲惹愁。
“清”、“靜”、“悲涼”的落寞在秋果中。屋角、茅房邊上、灶房門口,一株株棗子樹,用小橢圓的細葉,捧著一顆顆孤獨的棗兒等著西北風吹紅。
“清”、“靜”、“悲涼”的落寞在凄涼的秋風秋雨中。“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來;一陣雨過,烏云卷走,太陽又露出了臉。雨后村頭樹底,都市閑人緩慢悠閑地話涼。
“清”、“靜”、“悲涼”的落寞在中外比較中。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讀本里又有歐陽子的“秋聲”與蘇學士的“赤壁”。“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這樣比較的結論是“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悠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只是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地深,尤其在北方,更能“感受得到底”。
“清”、“靜”、“悲涼”的落寞在南北比較中。南方要上郊外或山上才能見得到秋蟬,故都“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北方的秋雨下得比南方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南方的秋只有一點點的“清涼”,“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讓人“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而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南方的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若與北國的秋比起來,就正像“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顯然只有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總的來說,《故都的秋》通篇無一“愁”字,話到唇邊不言愁,但處處潛著“愁”的落寞。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個角度將北平的秋展現得似乎真實但又充滿夢幻色彩,似乎很近但又很遠。表達了作者對靜寂靜、清幽、悠閑淡然的生活的向往。從這篇文章,我們感受了真正的郁達夫,感受了真正的北國之秋。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分析本文是怎樣緊扣“清”“靜”“悲涼”來寫故都的秋的。
2. 了解本文“景”與“情”的關系,分析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特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師:西方美學家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研讀郁達夫《故都的秋》這篇美文,鑒賞這位孤獨、憂郁、善感的文人筆下的“故都”秋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 請看學習目標:(多媒體課件)
1. 分析本文是怎樣緊扣“清”“靜”“悲涼”來寫故都的秋的。
2. 了解本文“景”與“情”的關系,分析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特點。 整體感知
師:好茶需要細品,好文需要美讀。請自由誦讀文章,思考以下問題:
1. 作者描寫了故都的哪些秋景?
2. 在作者心目中,故都的秋景有什么特點? 好,現在放聲誦讀吧。
師:好,時間到。哪位同學來說說,作者描寫了故都的哪些秋景?
生:清晨庭院中所見景色,秋槐的落蕊,秋蟬的嘶叫,秋雨和閑人,秋天的棗樹。 師:概括的不錯。簡單來說,就是秋院、秋蕊、秋蟬、秋雨、秋果。(打出幻燈) 師:故都秋景有什么特點? 生:清、靜、悲涼
師:那一句話?一起讀出來。
生讀: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師:我們把“特別地”“來得”去掉可以嗎?
生: 不行,“特別地”起強調作用,“來得”可以舒緩語氣。
師:只是“清、靜、悲涼”節奏感太強,顯示不出悲涼的味道。“來得”還能表現出“秋”是一個不斷浸染的過程。
在作者的心目中,故都的秋特別的清、特別的靜、特別的悲涼。那么在我們讀者眼中,他感受到的清、靜、悲涼在什么地方呢?讓我們來賞析“秋晨”一節。(出示課件)
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師:誰來讀一讀?
生讀
2
師:(點評)我們看,在作者筆下,繁華的大都市北平一下子縮到了一個小院子里,并且安靜下來了。那么,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體現在哪里呢?
生:體現在作者選取的景物里。郁達夫筆下的景物都是冷色調的: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藍色或白色者為佳。 生:郁達夫選取的都是一些破敗的景物:一椽破屋、破壁腰 師:說得真好。老師還有一個小疑問(出示課件):
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僻靜的郊野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
不是能更好地表現北國之秋的特點嗎?為什么郁達夫要選取“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呢? 生:在喧鬧的市區,鬧中取靜,更顯出作者的寂寞。
師:說得好。這樣或許清凈了一些,可是“欲將心事付瑤琴,弦斷無人聽”,在人潮涌動中,在繁華喧囂處,一個人的孤獨、寂寞,更顯得悲哀甚至悲涼!
再來看這一句。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請體會作者的情感。 生:百無聊賴。
師:很準確。這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寂寞、清閑、無聊。郁達夫對于語言的把握可謂精確傳神。
師:我們再來看這個句子,我們來共同賞析涂成紅色的字。(課件,分別將“租人家”“一椽”“破”涂紅)
生:房屋是“租”來的。作者居無定所,是作為一個流浪者的身份而來。 “一椽”“破”表明作者經濟拮據,貧窮。
師:說的不錯, 郁達夫浪跡故都,隱于鬧市,以簡陋的租屋為家,心境自然有些落寞,在他的眼中,連生機勃勃的牽牛花也染上了秋的色彩:(出示課件)
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師:我們看大概同一時期老舍的《想北平》,也寫到了牽牛花(出示課件)
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錢而種一院子花,„„墻上的牽牛,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么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
師:兩文都寫到了到牽牛花,但在表達意味上有哪些不同呢?
生:老舍筆下的牽牛花“足以招來蝴蝶”顯得富有生機,熱鬧。郁達夫筆下的牽牛花,讓人感覺有幾分凄涼。
師:你對文字有敏銳的感受。《故都的秋》中,牽牛花是藍色或白色,要尖細且長的秋草來陪襯的,《想北平》中的牽牛花,則是靠山竹與草茉莉陪襯,并且還能招來蝴蝶。兩位作家筆下相同的北平景物,為何會如此不同?
生:心情不同,景物各異。
師:說得好。王國維說過:“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說到這里,老師疑惑了,為什么郁達夫的情感如此悲涼呢? 生:回答不出
師: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知人論世。(打出:作者介紹。)
首先,從身世命運來看。“郁達夫三歲喪父,家道衰貧”,更有兩次喪子之痛.
此外,郁達夫生活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先后目睹了晚清腐敗、軍閥割據的社會現實,親身經受了蔣
3
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懾
最后親歷抗日烽火,親眼目睹日軍對國家的侵凌。這樣的一生,是悲涼的。
身世的坎坷,時代的離亂,個人遭遇的不幸,都在郁達夫心中投下憂傷的印記。所以,在他的筆下,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破壁腰中牽牛花的藍朵,無一不帶著悲涼的印記,無一不帶有他濃厚的主觀情感色彩。
師:絢麗的牽牛花、草茉莉昭示著生命的蓬勃,欣賞者眾多;尖細的秋草、牽牛花的藍朵,引起人的悲涼之感,這也是一種生命的感受。在中國歷代文人的心目中,悲涼也是一種美。憂郁敏感的郁達夫所欣賞的,就不是長在樹上的生氣勃勃的花,而是凋謝了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打出:秋蕊) 師:那位同學來讀一讀? 生讀。
師:槐樹是北京的綠化樹,在北平是一種極普通極常見的樹。大街小巷,處處有槐樹。這無所不在的槐樹,一夜秋風吹過,淡黃色的、白色的花蕊鋪滿大地,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視覺沖擊啊!請看這一句: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 師:早晨起來,看到滿地的落蕊。作者的心情會怎么樣? 生:會有淡淡的憂傷。花兒昨日還在枝頭,今天卻已經隕落。
師:是啊,生命昨天還是鮮活的,今天卻已經逝去。秋天一天深似一天,世界慢慢地蕭索了。每一個多愁善感的心靈,見到這一景象,恐怕都會產生一絲悲涼吧。
不過郁達夫的心更加敏感。他不僅在視覺上感受這種秋味,還要用觸覺去感知。請大家看這一句: 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師:“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能不能改成“也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 學生:不能,句式調整后有一種強調作用。
師:槐蕊生命如此的細微柔弱,經不住秋風的肅殺,隕落的既無聲無息,又容不得人們長久的注視,只在地上給人留下一點點柔軟的記憶。當掃街的一陣掃后,它就消失的干干凈凈。只在灰土上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
師:大家看這一句(大屏幕):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落蕊既然已經消失,可地上偏偏又留下了這“掃帚的絲紋”,然善感的作者不禁觸景生情。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師:落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對生命逝去的感傷。
師:很準確。那一絲絲的紋路分明就是槐蕊生命悄然逝去的痕跡。落寞之余作者又想到了什么? 生: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 師:看注解是怎么解釋的? 生: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師:也是就一年的歲月即將落幕,大好的一年即將過去,同學們還小,感觸可能不深,作者呢?1934年作者多大了?38,人到中年卻依舊居無定所,在清閑、無所作為中消磨。作者從槐蕊中一葉知秋,不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暫,而坐看年華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閑,但正是這種清閑讓作者感到苦悶、落寞,所以深沉正在這些地方。這寥寥數筆細膩而傳神地表達出了故都的秋味。大家再把這一段文字讀一下,感悟一下其中的“清、靜、悲涼”。
4
生齊讀。
師:剛才,老師引導著大家分析鑒賞了“秋院”“秋蕊”,“秋蟬”“秋雨”“秋果”的鑒賞任務交給大家,選取你最喜歡的一幅秋景,和同學交流探討,品味語言,體會景中情,寫出鑒賞短文,時間是5分鐘。
學生交流討論,師巡回指導。
師:時間到,我們先來看“秋蟬”,哪位同學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成果?
生:這一段所寫的主要景物是“秋蟬的衰弱的殘聲”,秋天,蟬的生命漸近終點,那聲嘶力竭的“殘聲”表明它的生命已到盡頭。面對這種“生命悲劇”,像郁達夫這樣一個敏感憂郁的文人,怎會不聯想到自身的悲哀呢?在作者聽來,這高一聲、低一聲的蟬聲,聲聲惹人愁思,聲聲令人斷腸。
師:在我國古典作品中,“寒蟬”多是哀怨憂傷的象征。柳永《雨霖鈴》中就有“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之語。 “衰弱的殘聲”,讓蕭瑟的氣氛籠罩著故都,讓人頓生悲涼之感。文章所渲染的那種冷清、寂寞的氛圍也就不言而喻了。 師:“秋雨”呢?誰來鑒賞?
生: 這一段,寫景非常細膩,一句一景,寫出了北國清秋之雨忽來忽去的情景。“灰沉沉”的天,涼風, “息列索落”的雨,細膩描繪出秋日雨后的清寂、落寞。在這種氛圍中,出現了幾個“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這里,人的背景,人的穿著,人的問答、人的動作,人的神態,人的語調特別有味兒。
(師:那你能給大家讀一讀嗎?把這種味道讀出來。
生讀。)
師:(秋雨圖總結)一層秋雨過后,兩個都市閑人從故都的秋景中走出來,眉目已被忽略,但卻穿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從他們那“咬著煙管”的舉止里,那“緩慢悠閑”的聲調中,我們不難品出一個“閑”字來,那是一份閑適,一份瀟灑。從彼此的嘆答中,我們感覺到他們已陶醉在彼此說話的腔調和韻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傷之中。辛棄疾有詞曰: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天氣轉涼了, 一年也就快走到盡頭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陰也就不多了。這尾音一拖,那種感嘆悲涼的味道就出來了。作者這里明話秋涼,其實是感嘆如今歷盡滄桑,飽嘗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作者正是用這樣的京腔京調,用這“落寞和感傷”的京味來烘托“清、靜、悲涼”的北國秋味。 師:誰來說說“秋果”?
生:在“秋果“一節,作者主要寫了棗樹。棗子的顏色是淡綠微黃,在“小而橢圓的細葉間”。色彩上是淡綠微黃,沒有紅蘋果、紅柿子那濃烈喜慶豐收的顏色,仍是扣住“清、靜、悲涼”來寫的。
師:(秋果圖總結)秋之傷有落蕊,秋之悅有淡綠微黃的果實。郁達夫即使寫秋的收獲,仍不忘悲涼的調子。
同學們鑒賞的很好,很到位。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品味,不難發現文字蘊藏的魅力。
師:(總結過渡)不能欣賞生命的凋零悲涼之美,恐怕也很難領悟生命的昂然蓬勃之美。一春一秋,一榮一枯,生命完成著它偉大的輪回與更替。秋,正是這樣一個撼人心靈的由榮而枯的季節。它的深沉與美也正在于此。
當在一幅幅清冷的畫面中流連之后,作者好像還嫌自己對秋的清冷、悲涼的獨特感受表達的還不夠,于是禁不住要跳出來,認真地和你理論理論。大家看12自然段,這一段的中心是什么?
生: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師:看來,能夠欣賞秋天的人,是有感覺、有情趣的人。秋天是很值得“深味”的,但最值得深味的,在作者看來,要算北國的秋天。接下來作者再一次提及南國之秋。這和前文哪一段呼應?
5
生:第一段
師:這在寫法上叫„„ 生:前后呼應。 師:南國的秋美不美? 生:美。
師:但這些景色在作者的眼中卻是„„ 生:色彩不濃,回味不永。 師:怎么不濃了?作者怎么說的?
生:“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 師: 四個比喻都從味上來說的,哪一個味更足? 生:北國之秋。
師: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相形見絀,這讓作者感到賞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濃,回味不永,從而進一步說明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的到底。
在仔細描摹了故都的秋景之后,在和南國之秋作對比之后,作者感覺還不能抒發他對北國之秋的無比熱愛。在最后一段,他索性直接說——好,我們來齊讀最后一段。
生: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師:從抒情方式上講,這叫„„ 生:直抒胸臆。
師:這一段,要讀得深婉多情,含著無限的眷戀。“這北國的秋天”,音節要適當延長,把感情蓄滿。“零頭”,是感情的尾音,該徐徐吐出,余音裊裊。
最后老師想借助郁達夫自己的話,來總結我們這一節課。多媒體展示:
要把情感深入到景物描繪中去,使讀者幾乎不能辨出這美麗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身體的一部分。
——郁達夫
秋院靜觀,秋蕊輕掃,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果微黃,郁達夫寫自然之景、抒內心之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麗落寞的秋景圖。(板書成一幅畫)我們閱讀這類文章的時候,要用心感悟,不但要心中有景,還要心中有情。入有我之境,繪有我之景。即:(多媒體展示)
以我“寫”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業:結合你對秋的感悟,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短文。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故都的秋”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高中語文必修《故都的秋》河南省優課”,所屬分類為“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高中語文必修《故都的秋》河南省優課”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