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故都的秋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高中語文必修四5.《故都的秋》內蒙古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一、 設計理念及思路:
高中語文教學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語文的核心素養包含四個方面:一是語言構建與運用,二是審美鑒賞與創造,三是思維發展與提升,四是文化傳承。因此本科的教學主要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的,在設置教學環節時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散文審美鑒賞能力,如品美文、賞秋景環節,從而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去認識作者,引導學生傳承與理解那個時代的獨特文化。 二、 教學內容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二語文教材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是散文欣賞單元,文章結構精巧而又疏密有致,作者用細膩的筆調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寧靜悠遠的山水畫,從秋的顏色、秋的觸感、秋的聲音、秋的姿態中表達了秋的喜愛和對故都的思念之情。 三、 學情分析:
我所執教班級是文科實驗班,孩子們的文學素養非常好,同時也注重練筆,因此語文課的教學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我需要讓學生從作家整體的創作風格角度學習課文,了解作者,并引導學生用練筆的方式寫出自己的感悟,我在教學中一直踐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手法。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誦讀和品讀中感受故都的畫面美,
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以及在文中流露出的那
種悲涼、傷感之情。
五、教法與學法:師生互動法、點撥法、閱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有其蓬勃,夏天有其妖嬈,冬天有其莊重,秋天卻有其獨有的深沉。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秋揮毫潑墨,為秋放縱筆端,醞釀吟秋之佳句,流淌誦秋之美文。 從“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凄苦悲憤到“卻道天涼好個秋”的無可奈何,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蕭瑟凄涼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絢麗斑斕,從“曉來誰染霜林醉”的哀怨纏綿到“萬類霜天競自由”的遼闊壯美,那么現代作家郁達夫筆下的秋天該是什么樣一種情調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郁達夫,走進他的《古都的秋》,去欣賞北國秋的姿態,去品味古都秋的秋味。 2.明確學習目標:
(1)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藝術手法。 (2)學會通過賞析景物特點理解作者情感的方法。 3.整體感知:
(1)從標題看,文章的落腳點是什么?“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為什么不稱“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確:文章的落腳點是秋,故都是指北平,作者不叫“北平的秋”而稱“故都的秋”是因為更有一種文化底蘊和歷史滄桑感,也包含有作者深切的眷戀之情。 (2)找出文章的文眼。
明確:可是啊,北國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3)課文3至11段,作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描繪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圖,
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并為這五幅秋景圖命名。
明確: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日勝果。 4.品味賞析:
你最喜歡哪副秋景圖?為什么? 學生回答:
①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不刺耳,是很樸實的聲音;秋蟬的叫聲是衰弱的,而且是殘聲,這種蟬鳴不是令人厭煩的聒噪之聲,這些聲音反而突出了秋的靜和悲涼的特點。
②息列索落的雨聲,雨聲不太密集,細小瑣碎,作者卻聽得真真切切,襯托出了環境的“靜”;“涼風”中的“息列索落”,滿含肅殺悲涼的氣息,表達出了作者心頭的“悲涼”。
③兩個都市閑人你一言我一語的談論秋雨秋涼,把故都的那種滄桑感流露出來,同時北京人那種獨特的生活情趣也躍然紙上。 5.合作探究:
都說文章是言由心生,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如此美麗的秋景,在這篇文章背后站著怎樣一位作者呢? 6.方法小結:
理解散文情感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點理解作者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
(2)結合時代和作者經歷————“故都的秋” 更是“郁達夫的秋” 7.拓展練筆:
請以《秋味》為題將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清、靜、悲涼” 的畫面用詩句表現出來。
8.課堂小結
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描繪了故都秋聲、秋色、秋味,處處流露出他對故都的眷戀之情,又有人說“言由心生”,在此文中作者那種沉寂、孤獨、悲涼、安靜的性格特點在一字一句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9.布置作業
以《紅城之春》為題,創作一個小片段,注意要做到“以情馭景、以景顯情”。七、教學反思:
1.通過閱讀,學生很容易理解作者的對故都秋的喜愛、眷戀之情,難點在于對作者在文字間流露出得那種悲涼之情的理解。因此,我從題目入手,帶領學生整體把握作者在此文中的感情傾向,在閱讀中明了文章的概況及秋的特點。教學設計的亮點在 “賞秋景、寫秋味”環節,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從秋色、秋聲、秋味的角度來欣賞秋景,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寫秋味”環節,注重引導學生對作者所在時代的文化的理解與傳承,落實了對學生由聽到說,由說到寫的核心素養培養,基本實現讓學生在熏陶和感染中享受語文課堂。
2.這個設計學生在內容的把握和情感的體驗方面都很容易完成,不足之處在于引導學生在美感的體驗上非常考究老師的教學功底,特別是作者在一字一句中流露的悲涼、落寞之感,為何這也是一種美的理解,學生很難有深切的理解和體會。
3.拓展練筆環節部分學生展示:
秋味 破屋濃茶落皇城,
馴鴿孤蟬伴鐘聲。 驟雨方歇嘆涼意, 國亂家衰盡傷情。
秋味 歸鄉萬里尋秋意, 孤雁南去知秋涼。 槐蕊飄落棗已黃, 雨后秋風使人傷。
秋味 秋色南北風景異, 皇城破屋茶意濃。 碧天花底秋草映, 槐落蟬鳴家國亡。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