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今別離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今別離(其一)》貴州省 - 畢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今別離(其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自主學習本詩,并在《今別離(其一)》與《雨霖鈴》的對比探究中進一步把握《今別離(其一)》的意象與手法特點,讓學生感受新意象、新特點,體味詩人在表現離情別緒上的新意;
2.培養學生對比鑒賞詩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在吟詠品味、對比分析、小組討論、講練結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黃遵憲詩歌革新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體味變與不變的人生哲學。
教學重難點:詩人在抒發離情時的新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體味變與不變的人生哲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認為離別是什么?離別就是分別,是無法釋懷的牽掛,是天涯海角的思念。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從稚嫩走向成熟,人生似乎演繹著“離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有關離別的詩歌《今別離(其一)》。板書:課題、作者。
二、讀
1.自由讀。首先請同學們大聲、自由地朗讀本詩,注意老師標注出來的字音、字意。 2.齊讀。全班同學齊聲朗讀。(教師糾音)
3.個別讀。請一名女同學和一名男同學來吟詠本詩。(吟詠后適時點評)
4.明確題材。這首詩在題材上它屬于游子思婦詩(板書:游子思婦詩)。
三、探究
(一)活動一:初解淺識離人面(讓我們在初讀中把握《今別離(其一)》)本詩到底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寫?即內容、手法、效果。給大家3——5分鐘時間,各小組可以相互討論一下。)
1.寫了什么?
明確:(意象)離愁別緒。輪船的雙輪、山川、車舟(古)、車舟(今)、鐘(輪船出發)、柁(輪船后面的發動機)、打頭鳳、石尤(逆風)、煙波(煙霧籠罩的江
2
湖水面)、輕氣球
2.怎么寫的?(手法) 點撥:
比喻:“轉如輪”形象表現出離別的情思飛轉。
對比:“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車舟。……今日舟與車……。”寫出今時不同往日,古今有別。
情景交融:“煙波杳悠悠”讓人望遠興嘆,感受離情。 用典:“煙波杳悠悠”增添愁情,豐富詩歌內容。
3.為什么這樣寫?(效果) 點撥:更好地表現離愁別恨。
(二)活動二:對比深究別時情(在對比中感知《今別離(其一)》)
作者為什么選用了這樣的意象?用了這樣的手法?我們不妨在與學過的詞作對比中去尋找答案。我們學過一首詞——柳永的《雨霖鈴》,請各小組同學結合導學案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得出答案完成表格。 作品
意象(意象及特點)) 手法(手法及特點) 效果 今別離(其一)
意象:…… 特點:新穎、具有時代特點
手法:……
快(快速凝結,迅疾猛烈 )
雨霖鈴
……(古典詩詞中離別的典型意象) 特點:典型、陳舊
(細致)情景交融、白描、想象、虛實結合
慢(逐漸凝聚,漸發
濃烈)
1. 意象有何不同?(點撥:新舊迥然) (1)在詩詞回顧中感受典型意象。
古代詩人描寫離別情景常用典型意象,常表達留戀、安慰、囑咐、祝愿、傷感、惆悵、期待的情感。如:
柳: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采薇)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酒: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長亭: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菩薩蠻》) 春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 古道: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夕陽: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3
笛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等等
(2)《今別離(其一)》還用這些典型意象嗎?
點撥:否。輪船的雙輪、山川、車舟(古)、車舟(今)、鐘(輪船出發)、柁(輪船后面的發動機),有時代特點,是新的事物。古詩寫離別常用“斷腸”一語,但本詩卻這樣寫——“別腸轉如輪”,把傳統的意境與火車的車輪轉動加以聯系便頗新異。
2. 手法有何不同?(點撥:同中有異,意象與手法的不同帶來了表達效果的不同,古人寫離別更細致。)
分析:《雨》從環境的渲染到情態的描摹,到別后的設想,古人喜歡對離別的場面進行精雕細刻,對于那一短暫時刻的景、情充分地表現,更顯細致,而《今別離(其一)》中寫出的是一種匆匆的離別。
3.效果有何不同?(點撥:皆表離愁別緒,但快慢不同。) 問題分解(點撥):
(1)這兩首作品是否皆以時間為線索?
點撥:否。《雨》在別前、別中、別后里讓人細細品酌,情,逐漸凝聚,漸發濃烈,情感是漸入緩慢式的, 以交通工具作比,如馬車,如江南達達的馬蹄聲;《今別離(其一)》沒有明顯的前、中、后區分,但也有巧妙的時間詞,一刻,馳、須臾、頃刻、倏、速,是汽車式的,以一個快字把情感迅速凝結,來得迅疾,來得猛烈。
(2)兩首作品是否有類似的場景?有什么不同之處? 點撥:有。
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
人催促還有延遲的可能,機器鳴笛,卻無回旋的余地。《今別離(其一)》表現出離愁別緒的突發與濃烈。
設疑過渡:作者為何強調以“快”為特點的“今別離”?
四、作者簡介——黃遵憲其人 (注意紅色加粗字體)
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工詩,喜以新事物熔鑄入詩,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黃遵憲被公認為晚清“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論詩主張“我手寫吾口”,以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導“詩界革命”,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4
《今別離》這一組詩(共四首)以樂府雜曲歌辭舊題,分別歌詠輪船等新事物,巧妙將近代出現的新事物與傳統思婦游子題材融為一體。板書:舊瓶裝新酒。
(我們今天讀到了既陳舊又新鮮的《今別離》,作為中國初次接觸西方文明的讀書人,當他站在19世紀最后的太陽下,面對噴吐著白色煙霧的輪船這些龐然大物時,首先受到震撼的便是那不可思議的速度和巨力,他創新地將所見所感融入詩意中,成就了這組詩《今別離》。)板書:近代之別、古時之別。
五、拓展延伸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我們到底該不該求變?該不該創新?答案是肯定的。 活動三:創作新版《今別離》
如今飛機、高鐵成為時代的新元素,請同學以這些前人未有之物,尋求未辟之境,創作新版《今別離》,體裁不限(詩詞、散文不限)。(各小組開始創作,一會兒我們同樣以小組搶答形式完成,分享學生作品后板書:現今之別、三別。)
明確三別:古時之別、近代之別、現今之別
六、小結
1.同學們,從三別中不難看出,變是必然的,變的是時代,是方式,是需求,我們應有創新精神,那么,什么是不能變的呢?
點撥:當變者,為與時俱進之信念,不當變者,乃立身處世之初心。希望同學們能在這變與不變中尋得安定的自己,去守護最真的感情,最初的自己。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迎來別離,文理分科,高考離別,相信同學們都將在不斷發展的時代中守住自己最純粹的感情。讓我們在一首詩歌當中結束今天的學習。
2.配樂詩朗誦《離別的季節》。
溫庭筠說: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更漏子·玉爐香》)
愿同學們于時代洪流中勇于改變,勇于創新,尋未辟之境,在滾滾紅塵里品酌真情,守不變初心,體味變與不變的人生哲學。
七、課后作業
請同學們在吟詠本詩,熟讀后背誦。 板書:
今別離(其一) 古時之別 三
黃遵憲 近代之別 別
游子思婦詩 舊瓶裝新酒 現今之別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