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今別離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今別離(其一)》新疆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今別離》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一、通過對意象與意境的解讀體會黃遵憲詩歌革新的精神。 二、學會抓關鍵詞,對比鑒賞詩歌。
三、運用“知人論世”方法體會詩人在表現離情別緒上的新意。(學習重點)
四、激發自我情感表達、書寫詩歌的熱情。 學習重點
以意象為突破點體會詩人在表現離情別緒上的新意。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比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課前結合導學案自主學習,課堂誦讀法、討論法、對比閱讀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巧導入
1. 由孟郊的《雜曲歌辭.車遙遙》導入 路喜到江盡,江上又通舟。 舟車兩無阻,何處不得游。 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 郎自別日言,無令生遠愁。 旅雁忽叫月,斷猿寒啼秋。 此夕夢君夢,君在百城樓。 寄淚無因波,寄恨無因辀。 愿為馭者手,與郎回馬頭。
這是一首離別的詩,離別、相思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傳統 題
材。翻開古人的書卷,有關離別、相思 的詩篇比比皆是… 2. 讀詩詞
古代著名的送別詩: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高適《別董大》;柳永《雨霖鈴》。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 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師生共同回答) 二、賞詩歌
1.出示學習目標:齊讀 2.初步感知
教師范讀,學生示范,自由誦讀。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容易誤讀的字音
一(yí)刻既萬周 鐘聲一(yì)及時 不許稍綢繆(chóu móu)
雖有萬鈞柁(duò) 望影倏(shū)不見 煙波杳(yǎo)悠悠 3.明基調
⑴尋找本詩情感關鍵詞,并找出相關詩句。
眼見雙輪馳,益增中心憂。今日舟與車,并力生離愁。 這是一首別離詩,抒發的是一種離情別緒。 4. 析意象
⑵找出本詩的新意象并簡單概況其特點。
明確: 今:雙輪(輪船)、車(火車)、輕氣球、鐘聲、萬鈞柁
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及時。
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巨力。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望影倏不見,煙波杳悠悠。——快速。 5. 辨異同
(3)面對如此快速的新式交通工具,是如何表現離別的愁情的?近代人的別離之情與以往又有什么不同?(結合詩句分析)(小組討論)
明確:主要是通過這些方面體現的:①今昔對比的手法:昔日是“一日一萬周”,現在是“一刻即萬周”。②通過轉、馳、動、速、快、頃刻,須臾等動詞、形容詞、副詞的渲染。 ③對新式交通工具的大幅贊賞。“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
明確:①離別場面的不同。傳統的車舟是“行止猶自由”,能給別離的人以纏綿的自由,浪漫而又凄美。浪漫的一葉輕舟與準點出發的輪船 相比,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有著相 當大的自由度:“車舟載離別,行止猶自 由”,如果我們的有情人還在凝咽,還需 要再一次執手相看,甚至改主意不走了,那也沒問 題,蘭舟都可以遷就。而如今只能是“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望影倏不見,煙波杳悠悠。”讓人望遠興嘆,這種離別匆匆、分離迅疾。②歸來快慢的不同。作者用“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所愿君歸時,快乘輕氣球。”說明如今聚合迅疾,這是新式交通工具讓人聊以安慰的一面,也使離別的情愁顯得不那么濃、悲。 6. 做總結
縱觀全詩,我們發現詩人巧妙地將近代出現的新事物,表現近代人在別離觀上的新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講,說他是中國詩的哥倫布也不為過。 三、析原因
結合導學案中《今別離》其二、其三、其四節選,和王闿運同題詩作,分析詩人為何能寫出如此多的新意象。 1. 知詩人(學生查閱資料介紹,教師補充)
黃遵憲,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清朝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梁啟超看來,要做新時代詩界的哥倫布殊非易事,他的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語句,而又須以古人之風格入之,然后成其為詩。”(《夏威夷游記》)
而近世以來,符合這些條件并“能熔鑄新理想以入舊風格者,當推黃公度”(《飲冰室詩話》)。另一位著名詩人陳三立也稱贊公度之詩:“以至思而抒通情,以新事而合舊格,質古淵茂,隱惻纏綿,蓋辟古人未曾有之境,為今人不可少之詩。”(黃遵憲《人境廬詩草》) 2.論世
詩歌背景 :處于詩歌新舊交替的時代,同時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時代,文化的沖突與兼容加速了詩歌元素的整合。 社會背景: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中西文明在沖突與融合間碰撞,時代的變遷導致詩歌的古典意向和現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為時代弄潮兒的詩人的新風新貌。 3. 拓知識
齊讀《今別離》其二、其三、其四節選,感受其中新意象的選用以及詩歌傳達的情感。
《今別離》其二
尋常并坐語,未遽悉心事。況經三四譯,豈能達人意! .......
如何君寄書,斷續不時至?每日百須臾,書到時有幾? 一息不相聞,使我容顏悴。安得如電光,一閃至君旁! 《今別離》其三
開函喜動色,分明是君容。自君鏡奩來,入妾懷袖中。 臨行剪中衣,是妾親手縫。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
對面不解語,若隔山萬重。自非夢來往,密意何由通! 《今別離》其四
昨夕入君室,舉手搴君帷。披帷不見人,想君就枕遲。 君魂倘尋我,會面亦難期。恐君魂來日,是妾不寐時。 .......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相去三萬里,晝夜相背馳。 眠起不同時,魂夢難相依。地長不能縮,翼短不能飛。 只有戀君心,海枯終不移。
明確:新意象有電報、照片、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的情景。通過查閱資料,以知人論世的方法,明白作者在那個時代以新事物熔鑄入詩,論詩主張“我手寫吾口”,以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這正是新意象產生的原因。 教師補充:黃遵憲的《今別離》,他筆下的有關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觀,基本上還停留于對異邦風物新知的自然寫真與客觀描述,還沒有深入社會、人生與自我的生存狀態的境界,來揭示人的現代意識與情懷。比較他同時代和現當代的詩歌意象,仍有很大距離。但是,黃遵憲“詩界革命”的精神仍
需要繼承。
最后,齊讀全文,再來感受一下,作者作為近代詩人,對別離觀的認識。 四、展作品
黃遵憲身處的清朝社會早已遠去,曾經鮮活于他筆下的近代文明新事物,早已成了“昨日黃花”,作為21世紀的今天,我們當用我們的方式書寫自己的心情,下面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詩作,教師鼓勵同學們大膽的創作。 師生詩作展,
五、結束語
社會在變,時代在變,詩歌也再變。對于傳統的題材傳統寫法在繼承的基礎上,要不斷創新,像黃遵憲一樣以“我手寫吾口”,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希望同學們好好學習,把中國的詩歌發揚光大。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