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丘不與易也,論語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天下有道 丘不與易也《論語》內蒙古 - 烏海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天下有道 丘不與易也 教案
《論語》
一、學習目標:1、品味語言,了解孔子勇于擔當責任的精神。
2、探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討論: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三、學習方法:自主學習 指導歸納 分析研究
四、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五、課程設計:
導入:魯迅先生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春秋戰國時期,國室衰微,諸侯爭霸,民不聊生,當時的有識之士,都認為天下無道,但他們面對這殘酷的現實,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孔子選擇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禮樂治國的主張,而隱士選擇避開世俗,隱居山林。有著不同人生態度、不同人生選擇的人一旦相遇,就難免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這思想之火,光照千古、延續至今。今天就讓我們循著這思想的火光,領悟《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文字背后的智慧。(1分鐘)
標題是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是一種假設,意思是說如果天下有道,孔丘我也不會參與變革。現在天下有沒有道,無道……與易。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疏通了文意,現在讓我們再次朗讀課文,思考因何說天下無道。
問題一:朗讀課文,找出文中能表現孔子所處時代特點的句子,并用簡潔的語言分條概括。
明確:1、天下之無道也久矣。2天下滔滔者皆是也,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3、今之從政者殆而4、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面對天下無道、禮崩樂壞、動蕩不安、世風日下的現狀,孔子及其弟子在各國之間奔走,推行禮樂治國、大同社會的主張。請同學們思考:
問題二:孔子和弟子在周游列國途中遇到了哪些人?他們是什么身份?他們對孔子的態度、評價是怎么樣的呢?
孔子一心救世,他棲棲遑遑的馬車在縱橫交錯的小路上奔走揚塵,碰到的多是折斷寶劍為鋤籬,雄韜偉略耕田地的人。什么是“避世”,對天下心灰意冷、徹底絕望,歸隱到田園中去、歸隱到自己的內心中去,他們只救己不救世。隱士們說天下混亂無道所以避世歸隱,可正是天下混亂無道,民不聊生才更需要有識之士去承擔責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什么是“避人”,不妨說是擇人,良禽擇木而棲,他避開
儀封人
長沮 桀溺 接輿 丈人 晨門 知音、不解 尊重、敬佩
嘲諷 不屑 諷勸 奚落、避而不見 官員 隱士 隱士 狂人 隱者 平民
昏君,選擇明君,他躲避道不同者不相為謀者,尋找志同道合之人。孔子空有一腔救世熱忱,無人賞識,“十年磨一劍,霜刃未嘗試”。
道家無為而無求;儒家有為而無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芻狗可解釋為不當回事)
上如高標,民如野鹿(雖高但不尊崇、不尚賢、不用能人)。儒家則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問題三:討論
“知其不可而為之”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兩種精神你更傾向哪一種?
明確:是一種勇于擔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堅持捍衛真理的執著追求;也是一種對現實不滿的勇敢抗爭精神。
思考:此時、此地、此身,作為即將成為時代主力軍的你們你如何理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實意義?
明確:以天下為己任,勇于擔當,執著追求并執著而不輟。
結語:孔子所處時代是天下無道、禮崩樂壞、民不聊生,想要“興滅國、繼絕學、舉逸民”的孔子面對河水中斑駁的雙鬢,發出一聲:“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長嘆響徹古今。宋人曰:“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當天下無道,四面颶風,寒氣刺骨之時,執著
的孔子擔起社會的責任。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稱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他的堅定信念就是燃燒在希望之上的火焰,照亮中華大地千百年,我們要讓這精神之火延續下去,薪火相傳。讓它在我們每個有識之士的滾燙的胸膛里熊熊燃燒。
作業:學完這篇課文,你是否對儒家的“有為”和道家的“無為”有更深刻的認識呢?請以“知其不可而為之”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為論點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擬題目;自定立意,除詩歌外,文體不限,獨立完成。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