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名著導讀,論語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名著導讀《論語》湖南省 - 永州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名著導讀《論語》湖南省 - 永州
名著導讀《論語》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治國、教育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2.聯系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論語》句子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3.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思考能力和欣賞水平。 (二)過程與方法
1、反復吟誦,感受《論語》句子豐富的內蘊。
2、以點帶面,通過典型句子了解孔子的思想。 3、聯系生活實際,明確孔子思想在當今社會的意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2)學習《論語》,增強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3)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樹立遠大的生活理想
教學重點
1、結合孔子的經歷,分析《論語》一書的主要思想內涵。
2、重點欣賞關于學習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盡可能背誦,明確孔子思想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教學難點
1. 深層理解《論語》內蘊;
2.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我國的文化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剛進高中,在初中學習了《論語》十則、《兩小兒辯日》等,對孔子和《論語》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畢竟還只是初始階段,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拓展閱讀,讓學生通過對《論語》句子的理解,聯系現實生活,明確孔子思想在當今社
會的現實意義。
【文本教材與信息技術整合點分析】
1、課前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與本課學習有關的資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利用錄音范讀感受《論語》句子的內涵。 【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分析】
1.誦讀法。本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去欣賞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而該經典主要是談其政治理念,教育思想和思想修養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營造背誦句子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會其內涵,力爭當堂熟讀成誦。
2.討論評點法。教讀本文采用評點式,就內容、寫法及現實意義評點。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探究、質疑,調動學習積極性。 【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準備】:
錄播室和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ppt展示對聯)
刪詩書,定禮樂,創儒學,傳經藝,師表萬世;
贊周禮,寫春秋,立杏壇,育才德,桃李三千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幅對聯寫的是什么人嗎? 二、孔子其人:
1. 師:那么你們對孔子有何了解呢?請同學們來談談。 2. 學生暢談
3. 教師總結: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一生中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周游列國,宣揚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張,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宣揚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張,但是,處于戰亂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所主張的仁政難以得到實施,政治抱負無法實現。
第二件是整理書籍,他晚年回到魯國,整理《詩》《書》《禮》《義》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第三件是興辦私學。他首開私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有力地沖擊世襲制度,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大家有看過周潤發演的電影《孔子》嗎?其中周迅演的君夫人曾對孔子說過這樣一句話: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有人說芙蓉姐姐瘦身的事很勵志,而我覺得孔子的事跡卻是最好的勵志典范,我們在逆境中,不要畏懼苦難,而是從中體悟更多,那樣我們的閱歷才識才能有所長進。 過渡句:
(師:孔子是一代宗師,他的儒學思想都集中在一部書里,這部書就是---- 生:《論語》
師:宋代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何有如此之神力,那么它又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它又包含哪些思想呢?我們現在來了解一下這部書)
三、作品導讀——《論語》 1. 《論語》的成書: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在這,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論語》雖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但這本書并不是孔子所著的,它的成書過程,在《漢書·藝文志》上有這么一段界定:“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也就是說,論語是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片片斷斷,留下來的課堂筆記,在他死后他的學生們把這些筆記給編篡起來,就成了論語。所以,《論語》的編撰不是出自一個人之手,而是集體的結晶。所以今天看到的論語,我們會覺得沒有什么太深的邏輯性,在論語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故事、一個嚴謹的闡述,論語都是很簡短很簡短的一些言辭。
2. 《論語》的呈現形式:(見書P84)
①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
②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③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如:《兩小兒辯日》,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3.《論語》其思想: 1)治國思想: 仁
“仁”:“克己復禮為仁”
“禮”:是制度規范,其背后隱含的精神是做事恰當,做事要符合禮儀,政治制度和道德規范。許多人以為,自己只要有良好的品質,就能夠被社會認同。其實不然。孔子說:“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意思是說,敬重而不符合禮是粗野;恭順而不符合禮是諂媚;奮勇而不符合禮是逆亂。諂媚會扼殺仁慈之德?傊“禮”就是恰當
① 什么是“仁”? “克己復禮”為仁”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②怎樣達到“仁”的境界? “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你認為孔子的這些“仁”的思想在當今有何現實意義? 例1:“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孔子說:“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圍繞著它。”
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例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現實意義: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中共中央把“正衣冠”作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之一,意在強調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應加強自我約束、努力自我凈化、實現自我完善,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發揮模范帶頭作用[1] 。
杜絕形式主義反對鋪張浪費。本應自覺遵守,結果卻要國家來作出硬性規定,真的是讓人深思。回想以往許多官員會上喊的要精簡節約,散會就鋪張浪費,節約喊了很多年,結果一直不見成效的原因就是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教育思想:
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第十一》)
【句釋】: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九歲。
(2)聞斯行諸: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就當付諸實施嗎?斯,此,指合于義理的事。諸,“之乎”的合音。
(3)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弟子。 (4)退:畏縮不前。
(5)兼人:好勇過人。兼,倍也。
【譯文】:子路問道:“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還活著,怎么可以(不先請教他們)聽到了就去做呢?”冉有問道:“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應該立刻就去做。”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時,您回答‘還有父兄在,怎么可以聽到了立刻就去做?’冉有問‘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時,您回答‘聽到了應該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膽地請問這是什么緣故呢?”孔子說:“冉求畏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進;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提醒他退讓些。”
【思考】: ①這段文字體現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
②這種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教育有何意義?
③除了這些,你還知道孔子哪些教育思想的言論?試舉例分析。 ④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言論,你覺得那一句給你的啟發最大?
【解讀】:這一章,又一次看出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特點,即因材施教,對每一個學生在了解其不同的品質之后,給予不同的教育。 這是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同時,通過這一章孔子對學生有退有進的教育,大家應該對自己進行一番反思,如果屬于臨事退縮的,就要勇敢一點,做事不夠勤奮的就要勤奮一點;如果自己是過于果敢、輕率的就要退縮一點凡事三思而后行,如果自己是過于勤奮休息太少的就要注意休息好。
又如: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 【評析】
這里是孔子介紹了他在教育方面的體會,他并不覺得一個老師一言堂地給學生灌輸就能有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覺得關鍵在于怎樣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讓老師替學生去舉一反三、反復列舉,而是啟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堅持一個原則:不要輕易地把答案告訴學生,也不要過多地替學生思考,更不要給學生灌輸標準答案。我想這是值得我們今天的老師在教學中思考和借鑒的。
聰明的老師在向學生教授新課的時候,往往從提問或做游戲開始,那樣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學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如果只是單純地將現成的答案灌輸給學生,學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會缺乏靈活運用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這里的譯文和評論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試著從另外的角度來理解《論語》的原文。如果你善于開動腦筋勤思考,往往會有意外的發現和驚喜。 3)為人處世:
①【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ìng),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
人交友,同誠信(諒,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評析】
說明孔子的擇友標準是正直、寬容、見多識廣。要交好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做起事來事半功倍。
②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句釋】賢: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者,有賢德、有才華的人。齊:與......看齊。焉:于加之。內: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心里。 思:思考,心里想。見賢思齊焉: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和他看齊。
【譯文】孔子說:“看見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評析】
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后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見賢思齊”是說好的榜樣對自己的震撼,驅使自己努力趕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說壞的榜樣對自己的“教益”,要學會吸取教訓,不要跟別人墮落下去。孟子的母親因為怕孟子受到壞鄰居的影響,連搬了三次家;杜甫寫詩自我夸耀“李邕求識面,王翰愿為鄰”,都說明了這種“榜樣”的作用
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句釋】三:多次。。▁ǐng):檢查反省自己。謀:辦事。傳:老師傳授的知識。習:復習。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思考】曾子每天從哪三個方面反省自己?
為別人辦事 與朋友交往 溫習知識 曾子對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盡心力)信(誠實)習(溫習) 這句中所包含的成語: 三省吾身
思考:這幾句話孔子教給了我們什么做人的道理? 四.孔子的影響
1、對中國的影響
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并影響著全世界各地。
2.孔子思想的世界影響
日本當代學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來就受到孔子的巨大影響,獲益頗深„„近年來孔子思想對于日本的現代文化發生過很大作用的說法也頗為流行。記載孔子言論的《論語》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廣泛推崇。”
新加坡前總理、國際儒學聯合會名譽理事長李光耀:“從治理新加坡的經驗,特別是1959到1969那段艱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過儒家價值觀的熏陶,我們是無法克服那些困難和挫折的。”這些價值觀“為新加坡的繁榮進步做出了貢獻。”
【評價與反饋】:用提問法引導學生自主探討交流,了解句子內容,弄清它的現實意義。 此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在此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自主研討,配以讀與思,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并指導自己的言行。 四.用孔子和《論語》的影響總結
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并影響著全世界各地。 孔子屬于歷史也屬于現代,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日本當代學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來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響,獲益頗深„„近年來孔子思想對于日本的現代化發生過很大作用的說法也頗為流行。記載孔子言論的《論語》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廣泛推崇。” 新加坡前總理、國際儒學聯合會名譽理事長李光耀:“從治理新加坡的經驗,特別是1959到1969那段艱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過儒家價值觀的熏陶,我們是無法克服那些困難和挫折的。”這些價值觀“為新加坡的繁榮進步做出了貢獻。”
最后我想用三句話與同學們共勉:
讀圣賢書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
五、作業:
1. 孔子說他“十五志于學”,這與現在上高一的同學年齡大體相當,請結合你的學習興趣,談談將來的志向。
2. 我最想對孔子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3. 課外閱讀《論語》全書
【教學小結與反思】:
傳統文化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它大多是古文,因而學生閱讀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何通過科學 的教學設計,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是教師設計教學時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我認為,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從學生本身談起,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一次嘗試。經實踐教學效果相當不錯。
一、五個活動環節,注重了“問題”與“自主交流”的關系
新課程的一個最主要的思想就是要通過課堂教學改革變學生的被動式
學習為主動學習 ,而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不僅考慮“如何教”,更要關注學生的“主動學”。本課以名句和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幾個活動環節,把教師定位在“輔助”作用,注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前準備活動雖然安排在課外,但又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余的幾個活動都采用名句欣賞法和提問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通過鑒賞評價和聯系實際探究等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名著的積極性。
二、目標設計合理,使自主學習成為可能
三維目標是設計新課程課堂教學目標的總方針,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需講究一定的科學性,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設計了三維目標,而在課件中設立了課堂教學目標,并且采用課前預習,課堂探討,課后拓展的幾個活動,課堂探討又把重點放在學生自主探討活動上,讓學生形成自主欣賞學習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我采用提問法,讓學生沿著問題去探究,有目標,有方向,探究起來有成果。因此,我認為目標設計比較合理,比較符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實際。
三、自主欣賞設計到位,效果顯著
《論語》中的名句很多,老師在課堂上舉的例子只是九牛一毛,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欣賞,學生通過翻譯,解釋及聯系實際生活,明白了《論語》的現實意義,激發了學生讀《論語》的熱情。
當然本課教學還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主要表現在: 1、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拘束力不強。在有效課堂教學中很難做到100%的學生都積極自主學習,有極少部分學生就表現于形式上的學而效果較差。這也是自主學習中教師面臨的難題,而要改善這種情況,就需教師在教學細節上下功夫,尤其是問題的設計要能開啟學生討論交流的欲望,把課件做得更精美更具有吸引力。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討論還不夠熱烈,應該是課堂紀律拘束了個性的發揮,這也是一個普遍的難題。
2、教學內容比較多,時間比較倉促。本詞意蘊深厚,難于在45分鐘內分析透徹,為了在45分鐘內完成教學內容有些環節就有點淡漠了。
透過本課自主學習的模式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教師的“如何教”,更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在一節課的時間里教師究竟能幫助學生梳理多少自主學習的結果,這些結果能否讓學生達到課程學習的目標,教師在總體設計上就要定好位。這是我本節課的啟發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的一個努力方向。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