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湖北省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李清照詞二首》劉礪萍-2016年湖北省高中語文優質課賽課(附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李清照詞二首》華師一附中劉礪萍-2016年湖北省高中語文優質課賽課(附課件和教學設計)
高二年級
“秋”上心頭——《李清照詞兩首》教學設計
華中師大一附中 劉礪萍
古代詩歌意蘊豐厚,以特有的形式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提高學生對中國古代詩歌的鑒賞能力,近而引導學生發掘“文化的根”,這在教學實踐中非常重要。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不僅需要學生過語言文字關、方法技巧關,尤其要過文化情趣的體驗關。“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就沒有詩。”當下,對古典詩歌熱衷于浮夸的教學形式而不立足于文本本身,熱衷于歸納應試技巧而不立足體驗鑒賞過程,甚至于肆意惡搞篡改古詩詞的現象其實都是對文化的漠視。
高中語文課程立足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面對這樣的現實,我選定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的篇目《李清照詞兩首》,以一首詞“為主”解讀,另一首做比較分析,通過比較閱讀,從誦讀直至拓展,完成獨特的審美體驗,對其審美價值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選點說明】
1、基于教材開發使用的需要
把握單元教學的全局,對教材的深度挖掘能充分發揮課文的課程功能。
《李清照詞兩首》是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苦難時代的見證。教學中立足于李清照詞的意象特點,在比較閱讀當中更深刻地分析作品的語言、形象,鑒賞表達技巧,深度理解思想內容,獲得超出文本本身的審美體驗。
2、基于學生實踐發展水平的需要
把內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對的兩篇作品放在一起,對其有關的內容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既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又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維,使認識更充分、深刻。
在學習中進行比較實踐,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助于鑒賞技能的提高和掌握,有助于對作品內涵的清晰表達,有助于思維品質的提高,有助于問題意識的開發。通過比較,尋找相似點、共通性;通過比較,體會差異性、多樣化。
3、基于高考題型對鑒賞能力考查的需要
古代詩歌比較鑒賞考查涵蓋面相當廣泛。以最近三年的高考試題為例,2016年高考全國卷3中的古詩鑒賞題中兩個小題,均是從比較閱讀著眼考慮。再比如2015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全國卷1,將岑參《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比,簡要分析“本詩描寫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2014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全國卷2則是以唐代韋莊的《含山店夢覺作》與宋代郭震詩《宿漁家》兩首比較,分析“兩首詩都寫到的‘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不難發現,人有異而情相通,法多樣而理有常。通過教學有效組織文本,進行比較鑒賞,對學生無疑是有深遠影響的。“比較的目的不再是針對一或兩件作品的整體感知,而是通過已知去認識未知”。
【策略說明】
以《醉》詞“為主”解讀,《聲》詞做比較分析。把握意象,感受形象,品味語言,形成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
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朗書聲中,感受作品的情境。加強誦讀,抓住“語言”這個根本,在語文課上有濃濃的“語文味”。
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依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詩歌中去,從而把握詩人的自我形象。將詩歌的意象和詩人的形象等零散的印象進行組合,構造出生動完整的圖景和畫面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人創造的意境,從而達到與作者共鳴的境界。
調動經驗積累,相機進行揣摩、品讀、感悟。緣景明情,對作品中的詞句反復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領悟作者的感情。
通過詩歌所反映的內容去比較,從而關聯起詩人命運以及背后所隱藏的盛衰。它是根植于對作品、作家及背后民族命運最真切的關照與同情,這是對生命、人生最真誠的感悟。
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發展他們的探究能力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
【過程設想】
“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實施過程中,我通過以下五步,由淺入深地推進教學:
誦讀,語文課堂必須要有朗朗讀書聲。
再現,古典詩詞中的“景”是什么,有何特點,不能只停留在景物形態等外部特征上,要依據其自然屬性展開聯想,要揭示出包含的思想感情。李清照兩首詞句句寫愁,其詩眼一目了然。抓住詩詞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實原詞的基礎上描繪,力求準確優美地再現詩詞中的圖景畫面。再造意境,這是初步調動個人認知感悟的過程,是聯想和想象的過程。
分析,沒有對詩歌語言的分析鑒賞談意境是流于表面的,但是如果把意象摘章逐句、分析無限放大也會讓學生望而卻步。抓關鍵字詞,煉字析句,考慮該字在詩詞結構的作用,列舉全詞圍繞該字寫了哪些內容,結合詩句進行梳理。對意象的分析,不能剝離語言、技巧而獨立存在,更不能脫離詩歌思想內容、觀點態度而獨立存在。正是這樣,體現這一課的容量與厚重。讓學生在細細品味中通過參與評點從而體會到古典詩詞特有的韻味,這是文化熏陶的過程,不是孤零零的意象和干巴巴的技巧,是參與了審美創造的體驗。
比較,讓清楚的更清楚,讓明晰的更明晰。學生發現《聲》詞中那些常見的意象,發現文字背后的情味,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比較鑒賞凸顯情感。以“菊花”這一意象為例,《聲》詞中“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以點帶面。“愁”之態、“愁”之味自然多了許多。
拓展,從兩首詞中愁情愁味的不同去深切關注人的命運,這位女詞人獨有的人格追求和文化氣質顯得尤為珍貴。每個人自己心中或多或少的“愁”情會連同古典詩詞中的情感發生碰撞,從而形成深切的同情與深刻的反思。
這樣,我整個課堂立求在比較閱讀的教學實踐中發揮詩歌課文的課程功能,不斷提高學習詩歌的能力水平,力求鑒賞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始終貫穿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而深刻的審美趣味。
【個人簡介】
劉礪萍,高中語文教師。自1999年起在華師一附中任教至今,主張關注學生的生命體驗,鼓勵做深度思考,做真情文字,“點燃學生的寫作激情”。曾在國家級教學刊物上發表《讓學生的寫作情感觸電》《語文教材插圖要取之有度》等論文,獲得過“2011年度全國基礎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稱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