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湖北省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湖北省2016年高中語文優質課競賽《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黃敏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湖北省2016年高中語文優質課競賽《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江漢油田高中 黃敏
高二年級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教學設計
江漢油田高級中學 黃 敏
【選點說明】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是人教版高二年級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一篇作品。本詩創作于文化大革命期間, 最初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廣大青年間廣為流傳, 作者食指正是帶著這首詩跨進了詩壇, 而這首詩之所以能以一種最古老、最原始的方式廣為傳唱 , 因為它緊緊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 且強烈地體現著詩人的個性,即以一種個人化的方式感應著歷史的巨大變動,以一己的悲歡映襯了時代的龐然身影。
在本詩平淡的字句底下, 包孕著豐富而微妙的人生體驗和社會內涵,使之呈現出了一種完全不同于其它離別詩的風貌,這是中國詩歌千年歷程中離別詩的一個獨特的個例。因此如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去體悟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不同尋常的離別,是本課教學的重中之重。同時,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引領學生以詩心詩情去觀察生活、擁抱生活,引領他們感知到:即使生活本身是丑惡的、痛苦的,詩歌最終將是美的,給人以美感和向上的力量!
我們在常規詩歌教學中重視在情感把握、語言品析、意象品讀的基礎上解決難點,盡管現代詩歌語言個性化,且重點在理解內在意蘊,但我們仍然不能忽視對詩歌形式的教學,因此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打通學生生活與詩歌所反映的時代的隔膜,打通古詩與現代詩的時空界限,以這首詩為載體,進行類讀,群讀!
【策略說明】
教師通過配樂范讀,引領學生走進詩歌創作的狂亂時代,在幫助學生理解時代背景的基礎上理解詩歌內容,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對詩歌中有特點的意象及帶有強烈情感的字詞的解析,引導學生去感知本詩不同于以往離別詩的復雜而多變的情感及作者不同于時代的思想和情懷。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詩人的詩情詩心,體味詩歌之美,人性之美。
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交流為主體,教師只以引導者和協調者的角色出現,從而達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讀詩、品詩、寫詩熱情的目的,同時也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標理念。
【過程設想】
一、導入
人生漫漫,總有一些時刻讓我們難忘,總有一些瞬間讓我們熱淚盈眶。今天,就讓我們翻開歷史塵封的舊頁,一起去感受一下讓詩人食指永生銘記的那個時刻——《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二、誦讀、析題、入境
有道是“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自古便是中國詩歌和中國文化中永恒的母題。而那些我們常見的古詩中的離別與食指離別之況味似乎不盡相同。那么,它們之間究竟有哪些不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不同呢?
【離別的時刻】
提問:對詩人而言這是一個怎樣的時刻?
明確:這是1968年12月某天四點零八分的北京車站,詩人將要離開北京奔赴山西杏花村插隊時,與媽媽和北京揮淚離別時非常傷感的時刻。
【離別的場景】
提問: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還原食指離別之場景并比較其與其它古詩之離別場景的不同之處。
明確:古人之離別因人、因情、因事大多寧靜而私密,而食指之離別卻是一幕難得一見的宏大而喧囂的場景。
朗讀:請學生讀出詩歌中展現宏大喧囂場景的詩句
解讀:抓住兩句“這是四點零八分”引導學生體味此句之情味
【離別的情感】
提問:面對這樣的離別,一個“傷”字顯然不足以概括詩人此情此景中的心緒。請同學們思考,除了傷感的離別,詩作中還潛藏著詩人哪些別樣的情感呢?
明確:1、茫然的離別2、驚恐的離別3、悲苦的離別4、無助的離別
……
朗讀:在分析中引導學生以朗讀的方式咀嚼詩歌之情味
比較閱讀:將本詩與賀敬之《西去列車的窗口》作比,請同學們結合你們自己的人生體驗談一談哪首詩更能打動你的心。
明確:詩歌創作背景、創作時代、創作意圖的不同造就了詩歌情味的截然不同,讀詩者的個人經歷也會引起對詩歌不同的解讀。
提問:作者在表達情感時借助了哪些手法產生了什么效果?
明確:
一、移情手法的運用:
1、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陣劇烈的抖動
2、北京在我的腳下已經緩緩的移動
詩人借此將內心的感受和外在的環境巧妙地結合起來,自然而鮮活地書寫出自己于四點零八分北京車站的獨特情感體驗,而我們則將這種心物交感、情景融合的寫作手法稱之為“移情”!
二、獨特意向的選擇:
1、媽媽綴扣子的針線
2、風箏和風箏的線繩
3、一片告別的聲浪
我們發現一組意向,連綴時空,串起的是對往昔的留念,對未來的惶恐,對現實的傷痛。身處四點零八分的北京,詩人卻有意回避了流行于那個時代的宏闊場景及口號式的狂熱的呼喊,蒙太奇式的細節刻畫使這首詩呈現出一種在當時極為獨特的清新風格。
【離別的時代】
提問:作者寫下這樣的文字與其生活的時代密不可分,那么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呢?
明確:這是一個激情狂熱的時代,這是一個喧囂混亂的時代,這是一個充斥著口號和標語的時代,這是一個彌漫著斗爭和分離的時代。當社會大運動的洪流沖擊著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淹沒了青春與理想,淹沒了追求和希望。生活在這個大時代中的年輕人又該何去何從呢?
三、自主合作探究
這是一組食指創作于1968年的作品,而這一年被后世詩人稱為“食指年”。現在請同學們用三分鐘的時間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討論一下從中你讀出了一位怎樣的詩人?
不!朋友,還是遠遠地離開/離開這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我噙著熱淚勸你/去尋找燦爛的未來//遠遠地離開它吧/離開這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它已淪落安息/像屋檐下過夜的乞丐//失去了青春的熱情/失去了言語的坦白/然而更可怕的——/是失去了正直的胸懷//朋友,你為什么流淚了/要哭就索性哭個痛快/不是哭它那逝去的青春/ 而是哭一顆曾戰斗過的靈魂
嗚咽的風啊掀起滔天的浪/精神的船啊劃著意志的槳/這兒已不是遞送微笑的沙龍/我們正踏進流著鮮血的戰場//像秋風卷走了一張枯葉/命運的海洋啊/你將把這條船帶向何方 /地獄呢?還是天堂?
——《海洋三部曲》(節選)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撐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相信未來》(節選)
四、課堂小結
最后,作為一個和你們一樣的歷史的后繼者,我在讀完這組作品后心潮澎湃,寫下了這樣的句子:在那樣一個狂亂的時代里,正是因為有了食指和像食指一樣,不忘初心,敢于堅持真理;敢于在狂熱的風暴里,以理性而冷靜的視角去觀察生活;敢于逆流而動,書寫自己內心最真實聲音的有良知的文人,我們的國家才守住了最后的底線。甚至可以說,因為有了他們,民族的歷史才沒有被掩蓋和割裂,民族的精神才得以傳承!
【教師簡介】
黃敏,江漢油田高級中學語文教師,中共黨員,從教七年。2012年11月獲得湖北省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錄像課)一等獎。在2013--2014年度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中指導學生宋玉敏獲全國一等獎。堅信,一堂課,亦是一場人生的修煉與蛻變!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