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細胞膜,系統的邊界,一輪復習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細胞膜─系統的邊界》一輪復習-四川省優課(蘇教版必修1)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單元 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一輪復習教學設計
考綱要求: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Ⅱ) 一、教學目標
通過梳理細胞膜結構的探究歷程和成分研究等資料,理解細胞膜的結構,掌握細胞膜的功能,并分析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養成科學分析思維。 二、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設計意圖 引入 課題
同學們都知道早在17世紀,科學家列文虎克就利用自制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胞的存在,但在其后的200年里人們卻從未見到細胞膜,直到20世紀50年代,電子顯微鏡的誕生,才實現了人們的這個夢想。然而,在這么長的一段時間里,科學家已經通過細胞膜的一些生理功能例如膜的通透性等研究注意到了細胞膜的確存在,那么,細胞膜究竟由什么物質組成、這些物質又怎樣組裝成細胞膜,細胞膜又有著怎樣的功能等等,這些都是科學家想一步步解決的問題。
那么,今天,讓我們也沿著這樣的思路來復習《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專注聽講,明白這節課的復習內容,思考那個板塊是自己不是很清楚的。
教師用一段語言來引出這節課要復習的內容,引起同學們關注復習要點。
展示問題,針對復習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復習課之前大家寫細胞膜的知識梳理,從大家梳理的情況來看,的確對細胞膜的學習是比較全面的、掌握也是比較好的。然而,我們復習越深入,就越能發現一些問題,例如:PPT上展示的就是同學們就這節內容提出的一些需要老師解答的問題。
觀看PPT中同學們梳理的知識網絡,對比自己的差距,然后明確科代表收集的問題。
明確問題,有的放矢。
細胞膜的探究歷程
1.請同學們將教材翻到65頁,按年代順序,對細胞膜的探究歷程作一個簡單的回顧和梳理,并完成學案上的相應內容。
2.待同學們梳理完,進行交流和分享,然后教師提出思考問題: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動鑲嵌模型是在1972年,難道科學研究就止步于此了嗎?1972年距今四十多年,人們對生物膜的研究又有什么進展呢?
學生依據教材、按年代順序將細胞膜的探究歷程填寫在學案上。
通過教師的點撥,打開思路,迫切地想知道1972年以后的研究進展有哪些?
通過梳理,認同科學家對生命科學做出的貢獻,了解技術的進步對生物學的促進作用,并通過教師的補充講解,了解1972之后的研究進展,拓展視野。
2
教師補充1972年之后的研究進展,比如板塊鑲嵌模型、脂筏模型。
細胞膜的成分研究
教師PPT展示歐文頓實驗,請學生深度思考: ①:歐文頓這個結論是基于對現象的推理分析還是膜的提取與成分鑒定?
②:在推理分析后,還有必要對膜(成分)進行提取、分離和鑒定嗎?
③:如何選材?何如提?如何鑒定?
課堂跟蹤練習:
1.下列哪種細胞其生物膜中磷脂分子提取出來并鋪展于空氣—水界面上時,單分子層面積可為原細胞表面積的2倍?請說明理由。 ①大腸桿菌 ②蛙的紅細胞
③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④兔成熟的紅細胞 ⑤酵母菌 ⑥洋蔥表皮細胞 2. 細胞膜成分的實驗鑒定
細胞膜成分 鑒定試劑(方法) 結果
磷脂
①脂溶劑處理
細胞膜被溶解 ②磷脂酶處理 細胞膜被破壞 ③脂溶性物質透過實驗 脂溶性物質優先通過 蛋白質
①
②
思考并作答,交流與分享。
通過幾個深度思考問題,重新認識歐文頓實驗,并建立起知識的前后聯系——正是因為歐文頓實驗是基于對現象的推理,所以才有了提取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膜做成分分析的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精神與探究能力。
1.模型構建、發現問題
通過剛才對細胞膜探究歷程的梳理,請學生自己繪出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說出模型的基本內容,敘述細胞膜的功能,并總結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
在學案上繪出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示意圖,敘述模型的基本內容,說出細胞膜的功能。 通過模型構建和解說,發現自己哪些知識點還沒有掌握,及時查漏補缺,夯實雙
3
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
2.習題鞏固 (1) 如圖是細胞膜結構模式圖,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若該圖表示動物細胞膜,則A面為細胞質基質 B.①是蛋白質,與糖類結合形成糖蛋白,在細胞間的信息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C.該“膜結構”也可表示內質網、高爾基體等
D.③是磷脂分子的頭端,具有疏水性,④是磷脂分子的尾端,具有親水性
(2)細胞的膜蛋白具有物質運輸、信息傳遞、免疫識別等重要生理功能。下列圖中,可正確示意不同細胞的膜蛋白及其相應功能的是( )
(3)下列關于細胞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細胞膜是植物細胞的邊界,也是該細胞膜最外層的結構
B.組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均是可以運動的
C.組成細胞膜的脂質含量高達50/%,對細胞膜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D.細胞膜上可附著與有氧呼吸、ATP水解有關的酶
3.新問題、新知識
教師展示同學們提的問題:糖脂、通道蛋白,和大家一起研究學習。
教師小結: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動鑲嵌模型”榮獲了1972年的諾貝爾獎,1991年德國的伯特 薩克曼等發現了細胞膜上存在著水通道而榮獲諾貝爾獎,2003年諾貝爾獎授予了研究細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彼得·阿格雷和研究鉀離子通道的羅德里克·麥金農,這再一次論證了科學家對細胞膜的研究正在火熱進行之中,這些通道蛋白的發現對于研究一些疾病具有重大的意義。
完成學案上的復習問題,并進行分享與交流。
研讀教材課外拓展知識“通道蛋白”,明白通道蛋白的作用。
基。
通過幾道典型的習題練習,鞏固知識,獲得新知。
通過教師的引導,感受科學家研究細胞膜過程中做出的貢獻和獲得的諾貝爾獎,明白科學家對細胞膜的研究永遠沒有止步,心生對科學家的敬仰之情。
4
課堂 小結 師(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體驗了制備細胞膜的方法,跟隨科學家的足跡,了解了細胞的成分和功能。我們一起來通過概念圖的形式過總結,建構今天的知識網絡。 【屏幕顯示】概念圖
建構概念圖 師生共同總結構建知識體系,強化重點知識,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