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生態系統的,穩態的維持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蘇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節《生態系統的穩態的維持》貴州省 - 畢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
學設計
課題名稱 生態系統的穩態的維持
授課年級 高二 總學時數 1學時
講授時間 20分鐘
活動時間
20分鐘
教材、教輔介紹
教材名稱
編 著 者 出 版 社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 必修3》 汪忠 江蘇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 必修2》教師教學用書 汪忠
江蘇教育出版社
一、教學分析
教學
目標
1. 能運用結構與功能觀、穩態與平衡觀等觀念,解釋生態系統的穩態與平衡,是通過一定的調節機制實現的,其調節能力的大小、穩定性與恢復性的高低,是由其結構的復雜程度決定的。
2. 能運用歸納與概括等科學思維方法,依據生態系統的組分和結構的分析,對生態系統的穩定狀態作出合理的判斷;能分析探討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平衡的影響;
3. 能基于給定的條件和要求,設計一個保持和提高某個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方案;能從生態系統具備有限自我調節能力的視角,預測和論證某一因子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可能引發多種潛在的變化;能舉例說明人類的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以及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維持、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
4. 能形成珍愛生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養成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習慣,并提出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合理化建議。 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穩態》是高中生物蘇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2 節的內容,包括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和生態系統的穩態的維持等內容,本節課內容為生態系統的穩態的維持,屬于第4學時,它既是第二節教學內容的重點也是難點。課本上關于本節課的內容安排是首先介紹了生態系統的穩態的概念內涵;接著介紹了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是保持生態系統穩態的重要原因及課題研究,緊接著結合實例介紹生態系統的穩態主要是通過負反饋調節方式進行的,以及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相對的,最
后介紹了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本節課的知識綜合性較強,且較為抽象,導致學生普遍難以全面理解和掌握。因此,傳統教學會使學習的過程較為枯燥,采用視頻、微課、圖片加實例討論等手段可將過程直觀具體化,更好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本節內容所涉及的生態、環境問題與
2
實際生活聯系密切,所以設置小小主人翁的情景教學,引導學生開展有關搜查和搜集資料等活動,特別是了解當地生態系統、保護當地環境的活動,從而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同時使學生在輕松氛圍中學以致用,自主體會總結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使知識的吸收理解變得更為順理成章。最后進入課題研究:維持生態系統相對穩定的條件,引導學生開展相關的課后實驗設計并在課堂展示,然后繼續完善修正方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體驗科學探索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學情
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人體內環境與穩態,生態系統的結構以及物質、能量的運行規律,信息的傳遞等內容,對生態系統、穩態等概念有一定的認識。本節將深入地從生態系統方面來認識其穩態。高二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部分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善于觀察、敢于提問等特點,對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現象較為了解。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項 目
內 容
解 決 措 施
教學重點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1.采用視頻、圖片、動畫等手段將過程直觀化具體化,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采用問題串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分析
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較好領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原因-自我調節能力的內涵和相對性。 教學難點
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 采用問題串討論,使學生較好領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大小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
三、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直觀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等。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模擬實驗的微課視頻、學生通過課題研究設計并制作完成的小生態瓶等。 五、課堂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視頻導入
PPT展示倒天河濕地生態系統的航拍視頻,圖片亞馬遜森林,歐亞大陸草原,引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概念。 學生通過對身邊生態系統的了解,更好領悟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 關鍵詞:視頻 通過身邊生態系統的航拍視頻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溫故知新
引導學生回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內涵,PPT展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結構上和功能上兩方面的體現,促使學生更學生回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內涵,,溫故知新,更好理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內涵。 關鍵詞:溫故知新 通過溫故知新,使學生更好建立結構和功能觀。
3
好理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
問題串討論:探究生態系統如何保持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 PPT展示六個實例引導學生小組討論:生態系統如何保持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最后教師總結不同的生態系統都是通過自我調節能力來維持生態系統的穩態。同時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PPT展示受破壞生態系統的圖片,引入自我調節能力的特點。即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學生通過六個實際問題的自主討論學習深刻領悟理解自我調節能力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同時在自主討論和教師動畫引導中更好理解負反饋調節是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和自我調
節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關鍵詞:問題串討論 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使學生更好領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原因-自我調節能力的內涵和相對性。
問題串討論:探究生物種類多少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系 由干擾強度大小不同,引入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兩大不同表現: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設置兩個小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并逐步分析得出生物種類的多少與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可能存在的關系是怎樣的?依據是什么?并繪制曲線圖。 學生在問題串的自主討論分析中自主歸納總結得出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關系曲線圖。 關鍵詞:問題串討論 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自主歸納總結生物種類多少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系。
小小主人翁的情景教學 以倒天河生態系統為依托,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和所學知識,總結得出提高倒天河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同時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從身邊具體的生態系統著眼,學生自主體會總結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也更好領悟人類在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中重要作用。 關鍵詞:小小主人翁情境教學。 設置小小主人翁情
境教學,能更好激發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熱情,提
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同
時使學生在輕松氛圍中學以致用,自主體會總結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也更好領悟人類在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中重要作用。 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反思所學內容,進行思維導圖的構建。 學生回憶歸納構建思維導圖。
關鍵詞:總結反思。 課題研究 微課視頻 引導學生展示課題研究成果,同時展示模擬實驗的微課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并分析自身實驗設計的不足并在課下加以完善修正。 學生展示課題研究成果和實驗的設計思路,觀看教師展示的模擬實驗微課視頻,思考自身實驗設計的不足。 關鍵詞:課題研究 通過課后的合作課
題研究,并在課堂展示,然后繼續完善修正方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體驗
4
科學探索過程,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六、教學流程圖
組織教學
通過展示圖片和視頻激發學生興趣,引入生態系統的穩態的概念。
學生合作探究完成導學案思考與討論一的內容。
問題串合作
討論探究
學生合作探究完成導學案上的思考與討論二內容。
問題串合作討論探究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或體會?
課堂 小結
課外作業
結束
引導學生認識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設置小小主人翁情境探究。
情境探究
教師利用微課視頻,引導學生對自身實驗設計方案加以完善修正和表達交流。 學生展示課后進行的課題研究成果。
課題研究
總結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繪制生態系統生物種類的多少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系曲線。
5
七、課后鞏固練習
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指其( )
A.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B.所具有的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C.所具有的自我調節能力
D.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2.下列哪項不屬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
A.河流通過物理沉降、化學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B.森林中,害蟲數量增加時,食蟲鳥類由于食物豐富,數量也會增多 C.農民在稻田中除草,水稻長勢良好 D.草原黃鼠增多,貓頭鷹數量隨之增多
3.下圖為某一生態系統穩 定性圖解,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 A.a為抵抗力穩定性,b為恢復力穩定性 B.a為恢復力穩定性,b為抵抗力穩定性
C.恢復力穩定性與營養結構復雜程度呈相反關系 D.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呈相反關系
4.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敘述正確的( )
A.“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明生態系統具有抵抗力穩定性
B.增加生態系統內各營養級生物的種類可提高該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 C.抵抗力穩定性越低的生態系統,其恢復力穩定性就越高 D.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復雜,自我調節的能力就越小 八、板書設計
概念 抵抗力穩定性 ↑
類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原因:自我調節能力
恢復力穩定性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