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貴州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貴州省優課
第二節 地 球 表 面 形 態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風、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識別地質構造和常見的地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當地典型地貌的實地考察學習和探究,掌握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和研究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地理、探究自然的興趣和熱情;通過與他人合作交流,養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樹立正確的環境觀。
教學重點 1.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
2.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教學難點 地表形態形成過程的分析。
教具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投影片、打印好作業及材料。 學生:搜集當地地貌資料以及巖層的彎曲變化情況。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視頻)
師 :同學們知道“一帶一路”嗎?古代的絲綢之路嗎?
“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古代絲綢之路是指始于中國西漢時期的長安(現西安),連接亞非歐,西至古羅馬帝國(今意大利附近)的陸上通道,因其運送絲綢而得名,它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今天,我們重走絲綢之路 去程-返程:
1)上海出發→羅馬(陸上絲綢之路) 2)羅馬出發→上海(海上絲綢之路) 沿途可觀賞到豐富多彩的地貌景觀,這也是我們今天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板書)
分享完我的“重走絲綢之路”計劃路線,請同學們拿出發到的考察資料(學案),思考分析: 1.你從上述絲綢之路考察留下的圖文材料中發現了哪幾種地貌形態?
2.你能根據“我”的簡易描述和自己本身的了解推測這些地貌形成與哪些自然因素有關呢? 請同學們嘗試回答學案中的問題。
風、水等等這些自然因素與對地貌的形成有著千絲萬縷的練習,外力作用是怎樣影響地表形態的呢? 一、外力作用(板書)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內力作用,知道內力作用的力量來源于地球內部;而外力作用的能量則來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 。比如
(板書)
流水、風、冰川、生物等
師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41第一、二小節,思考并討論上列問題。 出示問題:①.外力作用具體有哪些主要表現形式?
②.各種外力作用的關系如何?
(第②題難度較大,教師要注意引導,并參與到討論中) 二、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板書)
生:(閱讀教材,合作探究,得出結論)外力作用有多種表現形式,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等(板書)。
師:(激勵性評價后,精講)外力作用有多種表現形式,其關系也很復雜。首先裸露在地表的巖石受到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等風化作用,會逐漸變為礫石、砂子和泥土。這些被風化、侵蝕的產物被風、流水等外力搬運離開原來的位置,隨著河流流速降低、風力減小或冰川融化等,這些物質又在地表較凹處沉積下來。在侵蝕—沉積過程中,形成各種各樣的侵蝕—堆積地形。
由此可見,外力作用有多種表現形式,那么它們對地表形態到底會產生什么影響呢?我們來看下一個問題。
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板書) 師:展示圖片
風化作用:普遍存在于地球表面,地表巖石被風吹日曬雨淋,逐漸變成較小的碎屑物質殘留在原地。風化產物形成風化殼,是形成土壤的基礎。典型例子:花崗巖的球狀風. 侵蝕作用:
流水侵蝕: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準備了2個實驗,現場給同學們演示流水作用,風力作用實驗請同學們自己下去學著動手做,記得做完后和大家分享實驗成果。
實驗一,流水作用實驗:在一個斜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大小、輕重不均的砂土顆粒,在坡面上方澆水,觀察水流在坡面和平面上的流動情況。
實驗二,風力作用實驗:用玻璃制成箱體,在風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電動吹風機向里吹風。注意觀察風力大小不同時吹揚起的砂粒有何不同;當停止吹風時,觀察沉積物的分布規律。 下面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實驗過程中發生的現象。 師: 引導學生觀察流水作用實驗。
實驗探究
1.請同學們說說你看到的實驗現象。
2.哪種現象屬于侵蝕作用?形成了什么景觀?如果在自然界中,會形成什么景觀? 3.哪種現象屬于堆積作用?形成了什么景觀?如果在自然界中,會形成什么景觀? 4.請同學們從實驗中總結侵蝕作用與堆積作用的區別
生:思考,分小組實驗,并作出結論。
(結論)流水會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坡面上形成溝谷;而當水流到達平緩地帶、流速變慢時,所帶泥沙又會沉積下來。
圖片展示:自然界中的侵蝕地貌形態。
流水侵蝕——侵蝕與溶蝕
峽谷的形成(馬嶺河大峽谷),喀斯特地貌-石鐘乳、石筍、石柱(龍宮,萬峰林,八卦田) 風力侵蝕——雅丹地貌 風蝕蘑菇(分析成因)
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有多種表現形式,除了流水風力以外,我們常見的還有冰川、海浪等。它
們對地表形態又有什么影響呢?
先請同學們閱讀P41(冰川的力量)
冰川的力量真是巨大,它的刨蝕作用,會在地表形成獨特的地貌。 冰蝕地貌——U形谷、冰斗、角峰、峽灣等。 海浪侵蝕——海蝕崖、海蝕柱等海蝕地貌
堆積作用:剛才的實驗我們觀察到了流水堆積的過程和地貌。
流水堆積——三角洲(黃河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區),沖積扇(山區到平原的出山口),沖積平原(河流中下游地區)
風力堆積——新月形沙丘(學生活動——判斷風向)、沙丘鏈 海浪堆積——沙灘
冰川堆積地貌——冰磧平原和冰磧丘陵
師:由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內力作用使得地表變得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則使地表趨于平緩,地球表面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下面我們一起回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小組總結 完成下列用表格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態 分布地區 風化作用
風化殼
普遍
侵 蝕 作
用 風力侵蝕 風蝕蘑菇,風蝕洼地等雅丹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區 流水 侵蝕 侵
蝕
峽谷、溝谷、瀑布等 濕潤、半濕潤地區 溶
蝕
石鐘乳、石筍,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巖石分布地區 冰川
侵蝕 冰斗、角峰、U形谷,峽灣 高山和高緯度地區 海浪 侵蝕 形成海蝕崖、海蝕柱 基巖海岸地區 沉積 作 用
風力沉積 沙丘和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 干旱內陸及鄰近地區 流水積沉 沖積扇、三角洲、沖積平原 出山口、入海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冰川沉積 冰磧地貌 高山和高緯地區 海浪積沉
沙灘地貌
濱海地帶
活動:
回想旅游路線中,各種地表形態是怎樣形成的?
破碎的獅身人面像: 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 風蝕蘑菇: 新月形沙丘: 角峰: 馬爾代夫的沙灘:
長江三角洲: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地表是不斷變化的,海陸的變遷使滄海桑田和海枯石爛已不再是傳說中的神話;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破壞也提醒我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時,不要只顧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要從全局出發,考慮長遠利益,樹立起科學的人地觀。
課后探究 實驗探究:
風力作用實驗:用玻璃制成箱體,在風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電動吹風機向里吹風。注意觀察風力大小不同時吹揚起的砂粒有何不同;當停止吹風時,觀察沉積物的分布規律。
探究課題:地貌形態的研究
探究內容:調查本地的典型地貌形態,并進一步搜集資料,了解這種典型地貌類型在近幾十年中發生了哪些變化。
探究過程、方法:可以訪問老人,請他們講一講近幾十年來當地地表形態的變化情況。除文字外,更要注重圖片、相片資料的搜集,尤其是野外考察時,要注意自己拍照,以獲取第一手資料。整理搜集的資料,分析引起地表發生變化的原因有哪些,要特別注意人類活動引起了哪些變化,并分析這些變化產生了哪些影響,從而進一步認識人地關系。
探究結果:整理成文。
板 書 設 計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一、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 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教學反思: 本課亮點:
1.突出了重點;在講述外力作用與地貌時,強調了外力作用的各種表現形式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重點放在了流水和風力作用對象、作用結果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達到了學生的學習目標。
2.從案例入手,通過對比了解了各種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講解學生生活中的地理,學生有興趣、易懂,效果不錯。
不足之處:
對本節課的提問做的不夠,關鍵在我沒把握好,應該把抽象的問題變成實實在在的習題形式,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
改進措施:
應該在每節課的提問的問題上多下功夫,變“死問題”為“活問題”。
第二節 地球表面形態2
學習目標: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的外力因素。
1.記憶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形成的特殊地貌類型。
2.理解典型地貌的形成過程,能夠用正確的理論(外力作用)解釋部分地貌的形成過程。
3.認識一些典型地貌的特征。
學習任務:
(一)思考問題(根據我的“重走絲綢之路”計劃路線回答)
1.你從上述絲綢之路考察留下的圖文材料中發現了哪幾種地貌形態?
2.你能根據“我”的簡易描述和自己本身的了解推測這些地貌形成與哪些自然因素有關呢?
外力作用 | 形成的地貌形態 | 分布地區 | ||
風化作用 | 普遍 | |||
侵 蝕 作 用 |
風力侵蝕 | 風蝕蘑菇,風蝕洼地等 | 干旱、半干旱地區和濱海地區 | |
流水 侵蝕 |
侵蝕 | 、 溝谷、 瀑布等 | 濕潤、半濕潤地區 | |
溶蝕 | 石鐘乳、石筍,峰林等 | 可溶性巖石分布地區 | ||
冰川 侵蝕 |
冰斗 、 、U形谷 、 | 高山和高緯度地區 | ||
海浪 侵蝕 |
形成海蝕崖、海蝕柱 | 基巖海岸地區 | ||
沉積 作 用 |
風力沉積 | 和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 | 干旱內陸及鄰近地區 | |
流水積沉 | 、 、 | 出山口、入海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 ||
冰川沉積 | 冰磧(qì)地貌 | 高山和高緯地區 | ||
海浪積沉 | 濱海地帶 |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