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4.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二)——外力作用》廣東廣雅中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4.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二)——外力作用》廣東廣雅中學
4.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二)——外力作用》教案
廣東廣雅中學 梁穎彥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外力作用和表現形式,了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2.了解各種外力作用之間的關系。
3.運用圖表資料分析、表達地理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法,小組合作實驗法。
2.提升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參與探究活動,理解外力作用的特征。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4. 圍繞“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這一核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各種信息資源展示各種地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確立矛盾對立統一思想,激發學生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學情分析】
高一級學生對本章內容比較陌生,因此內容并沒有在初中涉及,但前兩章大氣和水的內容,能作為本節講外力作用的相關知識基礎。現在的學生基本都會有旅游經驗,可以用大量景觀圖給學生介紹,而課堂的實驗學生是十分喜歡的,能激發學生探究地理規律的動力。 【教學重點】
了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形成和發展 【教學難點】
地表形態形成過程的分析,各種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形成和發展 【教具準備】
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課件,視頻、音頻,掛圖模型,實驗沙盤、水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從沙子的旅行說起„„ 我是一顆直徑只有0.01mm的細粉砂,從哪里來? 我家鄉在西北地區的高山
【學生思考】是怎樣出生的呢?你能告訴我嗎?
【教師引導】 家鄉特別干旱,植被稀少,巖石裸露。晝夜溫差大,在溫度的變化下,巖石熱脹冷縮發生崩解破碎。 這就是物理風化作用。 【展示圖片】
【教師引導】植物根系的生長和穴居動物的活動等,也都可以對巖石起破壞作用。這是
生物風化作用。
【展示圖片】
【知識小結】風化作用
• 1、概念:在溫度、水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巖石遭到破壞,形成許多松散物質,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 • 2、類型: • 物理風化 • 生物風化 • 化學風化 【播放視頻】化學風化
【教師引導】大家猜猜是誰帶我離開出生地去旅行? 【展示圖片】景觀圖
【播放視頻】沙塵暴視頻配“你是風兒我是沙”音頻 【學生討論】
• 1、沙子是怎樣“到天涯”?體現什么外力作用?
• 2、沙子跟風兒去“天涯” ,風帶走了它,留下什么地貌?體現什么外力作用?
• 3、沙子到 “天涯”了,停下來又會形成什么地貌?體現什么外力作用?
堆積作用
在搬運過程中,如果外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被搬運的 物質堆積下來,
形成堆積地貌。
搬運作用
在風、流水、冰川等作用下,將風化或侵蝕的產物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
侵蝕作用
水、冰川、空氣等在運動狀態下對巖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
風化作用
在溫度、水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巖石遭到破壞,形成許多松散物質
【教師引導】關于我的出生,也有人說我是風兒直接從大石頭吹出來的。 【展示圖片】風兒直接帶走了我們,家鄉留下風蝕地貌 【知識小結】侵蝕作用
•
1、概念:水、冰川、空氣等在運動狀態下對巖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稱為侵蝕作用。 • 2、風化與侵蝕的異同: • 同:對巖石破壞
• 異:風化作用產物堆積在原地。 •
侵蝕作用產物離開原地。
【教師引導】有時風兒帶我們走累了,他減弱力量,讓我們停下來,我們又形成了新的
地貌。
【展示圖片】風力堆積地貌——沙丘 【知識小結】堆積作用
•
1、概念:在搬運過程中,如果外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被搬運的 物質堆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
【觀察實驗】小實驗1用風筒吹沙堆
【教師引導】1、仔細觀察,通過實驗能看到什么外力作用?
2、實驗后,在距離沙源地不同位置的沙子顆粒大小有怎樣的差異? 3、如果是濕潤的沙子容易被風力侵蝕、搬運嗎?
【觀察實驗】播放視頻4 小實驗,用風筒吹干的沙堆和濕的沙堆進行對比 【知識小結】實驗1啟示:風力作用在干旱、半干旱環境顯著
風力侵蝕 風力搬運 細小的沙子跑得遠 兩側沙子移動明顯 沙丘緩坡指示風向
風力作用下大沙子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
• 風力沉積:有分選性
【教師引導】在冬春季節猛烈的西北季風作用下我又開始了新的旅行 【展示圖片】但受地形的阻擋,風力減弱,我和其他細小的粉沙以及粘土沉積下來,風力沉積形成黃土高原。與家鄉不一樣,這里每逢7、8月經常下暴雨,雨水沖刷黃土,一下子就把我帶走了,流水作用下,我又開始了新的旅行。 留下了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 【分組實驗】流水作用 【教師引導】小實驗2
?實驗能看到什么外力作用? ?觀察流水對沙堆不同部位的作用 ?觀察堆積物顆粒的大小
【教師引導】步 驟:
1、請將沙盆傾斜成山坡狀 2、開始集中從山坡上倒水 3、注意控制倒水的速度適中
4、討論紅色框里的問題,派代表發言
【小組討論】 【代表發言】
1、沙堆不同部位的流水作用——塑造形態 2、堆積物顆粒大小分布規律是________________ 流水沉積也有分選性: 由大到小, 由重到輕
【教師引導】流水把我帶離沖積扇,繼續帶我去旅行,流水把我和其他小伙伴帶進了黃河。大家想想我接著會有怎樣的旅程? 黃河可以帶我最終去到哪里? 【學生討論發言】堆積地貌
【教師引導】到了中下游,水流速度減慢,我又停了下來歇歇。 黃河出黃土高原后,流速漸減,黃土大量 沉積,在太行山東側,與淮河、海河共同沖積形成華北平原(沖積平原)。
【展示圖片】黃河一發大水又繼續帶著我去旅行,最終她把我交給了大海,讓大海繼續帶我去旅行„„
【展示圖片】大海真大,海浪既懂溫柔又會洶涌„
我認識了來自遼東半島最南端金石灘海濱的沙子,他的家鄉是典型的海蝕地貌。 【展示圖片】海浪堆積地貌——沙灘 【知識總結】
外力作用 典型分布地區 形成地貌形態
風化作用 所有地區
風化地貌:花崗巖球狀風化殼等等 風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區;沿
海地區
侵蝕地貌:風蝕柱、風蝕洼地、風蝕蘑菇;堆積地貌:沙丘
流水作用
濕潤、半濕潤地區
侵蝕地貌:V形河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
海浪作用 沿海地區
侵蝕地貌:海蝕柱、海蝕崖;堆積地貌:沙灘
冰川作用 高緯、高山地區
侵蝕地貌:U形谷、角峰;堆積地貌:冰磧丘陵
一、概念 二、能量來源 三、表現形式 四、不同外力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風力、流水、海浪、冰川這些外力因子作用下,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____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