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甘肅省 - 酒泉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甘肅省 - 酒泉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2.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3.培養學生運用圖表資料分析、表達地理事物的能力;
2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非常抽象,涉及的是比較宏觀的地理場景和以地質年代來衡量的漫長作用過程,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生活實際有一定距離。但是也是學生在世界觀形成過程中的疑惑和興趣所在——世界到底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我們經常會說“滄海桑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態并不是自地球誕生以來就是這個樣子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時間的塑造,那么,這個過程究竟會發生什么作用?因此如何設計教學,使學生在地理課堂中通過積極思考、參與互動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世界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極大考驗。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3.1.1新設計
3.1.2新設計
3.1.3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
呈現甘肅省地圖:(設問)認識這幅圖嗎?——沒錯,是甘肅省我們自己的家鄉。
講述:甘肅省地處黃河上游,位于我國的地理中心,東接陜西寧夏,南臨四川,西鄰青海,北靠內蒙古與蒙古共和國。(它的中部河西走廊在歷史上代表了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今天我們要從地理學的角度深入了解家鄉特殊地貌的成因。
活動2【講授】教學過程
剛才我們從高空遠距離了解了家鄉的地形,現在讓我們走進家鄉,我們又會看到什么(呈現一組地貌類型圖)這些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地貌類型又是怎樣的鬼斧神工造成的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活動3【導入】這些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地貌類型又是怎樣的鬼斧神工造成的呢?
剛才我們從高空遠距離了解了家鄉的地形,現在讓我們走進家鄉,我們又會看到什么(呈現一組地貌類型圖)這些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地貌類型又是怎樣的鬼斧神工造成的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活動4【導入】播放視頻:要求學生從視頻中記錄下一些解釋形成原因的關鍵詞
(數億年前、地殼巨變、歐亞板塊、印度次大陸板塊、撞擊、頂推、隆起、祁連山)
活動5【導入】學生討論:誰來試著解釋一下關于河西走廊特殊地形的形成?
學生討論之后,總結:地表形態又稱地形或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狀態。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再次呈現圖片設問——對于河西走廊地區如何從內外力作用的角度來解釋它的形成。
活動6【導入】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播放視頻講解)
受高溫高壓影響,地殼深處灼熱的熔融態的巖漿不斷上升,直至噴出地表,在地表附近,巖石向兩側展開,隨著熱量開始散失,巖漿最終逐漸冷卻凝固。在這個過程中,地殼被緩慢的拉開,最終引起了大陸的移動。(下一節的大陸漂移學說)當然關于這個過程的時間我們要從人類的時間觀念跳脫出來。
活動7【講授】在內力作用中,地殼運動才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變質作用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巖漿也只有在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引出)因此,在內力作用中,地殼運動才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活動8【講授】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它使巖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皺山系(如祁連山、喜馬拉雅山)(同時多媒體顯示祁連山山褶皺山系的圖片),和綿長的斷裂帶(如裂谷或海洋)(東非裂谷帶與大西洋)(同時多媒體顯示東非裂谷帶圖片)。垂直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巖層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即上升或下降的運動。它使巖層發生大規模的隆起或凹陷,從而引起地勢的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如臺灣海峽)
活動9【講授】過渡
過度:各種各樣的地表形態都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內力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主導作用,但在一定的時期和地區,外力作用可能占據優勢,如風力對河西走廊地表形態的影響。就好像要完成一件雕塑作品,首先要建立骨架,構造大勢,接下來才開始用刻刀精雕細刻,而后期的雕刻加工過程就是我們下面要學習的外力作用。
活動10【活動】播放視頻
(河西走廊)風城故事, 由風力作用入手,結合家鄉案例重點學習風力作用。
活動11【活動】展示一組外力作用的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
風化為侵蝕提供了條件,風化侵蝕的產物又為搬運沉積提供了條件,其中侵蝕和堆積作用是是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主要作用形式。所以外力作用這幾種表現形式是緊密相連的,又是互為條件的;正是在它們長期緩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態。
活動12【活動】內外力的比較表
學生先做然后在展臺展示,教師出示PPT總結表,進行講解。內外力作用共同對地表形態進行塑造,這一過程本身也是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由此引入地殼物質循環的教學。
活動13【講授】播放動態PPT《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
總結:巖漿巖主要是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的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的,是由內力作用形成的。變質巖是已經生成的巖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屬于內力作用。沉積巖是由地表被風化侵蝕之后的碎屑物質被風、流水等外力搬運后沉積下來,經固結成巖作用而形成的,是外力作用。各類巖石在巖石圈深處或巖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巖漿。巖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巖漿巖,并與其他巖石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這樣,巖石圈的物質就處于永不停止的循環轉化之中。
活動14【活動】學生活動
指導學生繪制《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的示意圖》,在展臺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幾種畫法,得出相對比較完善的結論(如下圖)。并完成相關練習。
活動15【練習】處理提前印發的練習題
課堂最后部分處理提前印發的練習題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