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遼寧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遼寧省優課
新設計
建構主義理論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指導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過程并不是簡單的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轉移的過程,而應是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下,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中,完成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引導,而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建構生成新知識,完成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握。
本節課的教學采用《多媒體輔助“五段式”地理導學法》,進行教學。即創設情景,導入新知階段;目標展示,明確新知階段;合作探究、理解新知階段;練習反饋,運用新知階段;總結歸納,綜合新知階段。充分體現以“師為主導,生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理念。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結合實例,了解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形式,理解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②.說明外力作用的四種形式及其相互關系,嘗試判斷和識別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理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
(2)過程與方法
①學會分析常見地表形態及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并把分析歸納的成果與別人進行交流與表達。
②會用圖文資料說明地殼物質循環的過程及其產生循環的物質基礎 —— 三大類巖石的轉化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建立內力和外力辨證統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態的觀點。
②.培養學生樹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發展的唯物主義觀點。
③.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重點難點
重點:①運用內外力相關知識分析典型地貌的成因②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
難點:①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作用方式。② 巖石圈物質循環的過程。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活動一
活動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階段〗
教師活動: 播放《世界的形成》視頻。設問:哪些力量促使地表形態在不斷地變化著?
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視頻,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學生回答]:火山、地震、泥石流、地殼的運動、風、流水等
[教師]:對,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有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們把它們合稱為地質作用。
補充解釋名詞:地質作用是指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
設計意圖: 運用視頻材料,生動、形象和直觀,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新奇感、驚訝感,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設置疑問,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
活動2【講授】〖目標展示明確新知階 〗
教師活動: 展示教學目標(見圖)
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
設計意圖: 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框架.增強學習意識,提高學習效率。
活動3【活動】〖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
一.內力作用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P69-70思考下面六個問題:
1、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么?
2、內力作用的基本表現形式有哪三種?
3、請舉例說明內力作用速度是否勻?。
4、塑造地表形態的最主要方式是什么?為什么?
5、地殼運動的有哪兩種基本運動形式?
學生活動: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 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教給學生思維方法與回答問題的技巧,從而幫助他們調整、控制后續的學習行為。本過程主要培養了學生看書、看圖、分析問題、總結歸納知識的能力。
教師活動: [展示“喜馬拉雅山和東非大裂谷”圖片],請同學模擬二者的形成。
學生活動: 同學開動腦筋,利用身邊可以利用的工具模擬演示地殼運動,并解釋過程。(如書本、桌布、海綿等)
設計意圖: 同學通過模擬地殼運動的兩種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也使同學深刻理解二者的關系以及對地表形態所造成的影響。同時也培養了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以表格的形式進一步加強對難點的深刻理解
教師活動:(展示表格,加強對難點知識的理解。)
【師生共同完成書本P70探究活動】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的地殼運動痕跡,說明了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調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運用新學的知識來理解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使知識變的鮮活、有趣。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關的地理結論。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提出鼓勵性和指導性的評價。
教師活動:前面我們學習了內力作用,它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在地表形成大陸與洋底、山脈、高原與盆地等,就好像是提供了一個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這座雕塑還需要用外力這把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70第三段回答: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學生活動: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便于基礎知識的掌握.
教師活動: 將風化的巖石標本輕輕碾碎。提問:成語說堅若磐石,是什么原因使堅硬的巖石如此松軟了呢?展示圖片:花崗巖的風化情況圖、巖石被樹木切穿圖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圖片,合作探究引起巖石風化的原因。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師活動:
【演示實驗:“飛沙走石”(在一個大托盤內盛一些顆粒大小不均的沙子,用風筒吹沙子,觀察風對沙子的作用)。
啟發提問:
1.風吹沙走的過程叫什么?
2.沙粒為什么會停下來?
3. 觀察沙粒往往堆積在什么地方?形成的地貌類型?
4.觀察沙子堆積的位置與其顆粒大小順序?
5. 原地殘留的沙礫形成的地貌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看實驗后討論、交流對問題的看法。
設計意圖: 認知心理學認為,只有學生自己“發現”的知識才會被積極同化,深刻理解,人的認識過程是從感性(觀察)到理性(概括)。此環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活動:小結: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個表現形式: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
啟發提問:外力作用的四種表現形式(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它們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給出關系模式圖,學生嘗試填出,并描述。
學生活動: 學生填圖、描述。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發現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教師活動:展示風、流水、海浪、冰川種外力形成的典型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圖片。指導學生分組搶答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推測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在我國的典型分布地區?
學生活動: 學生觀查圖,思考,分不同小組搶答。
設計意圖: 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調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運用新學的知識來理解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使知識變的鮮活、有趣。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關的地理結論。采取分組討論競賽的學習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能力。
【師生共同完成探究活動】
1.兩千萬年以來,珠穆朗瑪峰地區抬升了約兩萬米,可是珠穆朗瑪峰海拔只有8844.43米?
2.黃河每年將16億噸左右的泥沙輸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計算過用兩千多年時間即可填滿渤海,可是長期以來渤海的形狀基本未變?
設計意圖: 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調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運用新學的知識來理解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使知識變的鮮活、有趣。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關的地理結論。
教師活動:總結:風化為侵蝕提供了條件,風化侵蝕的產物又為搬運沉積提供了條件,其中侵蝕和堆積作用是是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主要作用形式。所以外力作用這幾種表現形式是緊密相連;正是在它們長期緩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態。每一種地貌類型都是在內外力長期的、共同的作用下形成的,內力和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只不過是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其中某一種力起主導作用。
(承轉)內、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也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巖石圈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
三、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教師活動: 閱讀教材P72第二段和圖,思考
1.巖石有哪三種類型?
2.三大類巖石各自形成原因?
3.各類巖石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各物質循環過程發生的條件?)?
學生活動: 觀察圖,思考問題,相互交流。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師生共同完成探究活動】晶晶與亮亮的故事“變身旅行記”故事情景問題化引導分析
學生活動: 聽故事,結合教材圖文,交流合作,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 材料生動、形象的再現了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創設情境,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
活動題的設計既加深他們的理解,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給同學們創造交流與展示的機會。
活動4【活動】〖總結歸納,綜合新知〗
課堂小結: 通過向學生提問來小結本節課的內容,它不僅僅是本節教學知識的回放,還可將本節課知識貫穿聯系起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引導學生思考
(1)過去所學的哪些知識對你在本節課的學習有所幫助?
(2)在本節課的學習中你認為最有用的學習方法是什么?
(3)你是如何與本組同學進行合作的?
活動5【練習】〖練習反饋,運用新知〗
教師活動:展示開心辭典問題。
學生活動: 學生根據自己情況選擇不同難度的習題
設計意圖: 此環節的設計即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狀況,給學生選擇的權利,同時也增強了趣味性、調整性,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活動6【作業】課后訓練
1關于地殼運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水平運動造成地勢的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B.垂直運動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
C.在地殼的發展過程中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大西洋是地殼的水平運動造成的
2下列四種地質現象中,屬于外力作用的是( )
A.歐洲與美洲之間的距離不斷增大,大西洋逐漸加寬
B.夏威夷群島逐漸形成
C.廣西桂林石灰巖溶洞的形成
D.東非裂谷帶的形成
在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中,內力和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它們的結果也往往交織在一起。據此回答3~4題。
3.下列四種地質現象中,屬于內力作用的是 (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島的形成
C.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形成 D.安第斯山脈的形成
4.決定華北平原土層深厚的主要原因是 ( )
A.河流攜帶的泥沙多 B.冰川侵蝕作用
C.成土過程時間過長 D.風力的沉積作用時間長
讀我國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質分布示意圖,回答5-6題。
5.該地區的地貌有 ( )
①新月形沙丘 ②海蝕崖 ③三角洲平原 ④風蝕蘑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塑造該地區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
①風力作用 ②波浪侵蝕作用 ③流水沉積作用 ④冰川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有關巖石圈物質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各類巖石都能形成巖漿巖
B.各類巖石都能形成沉積巖
C.各類巖石都能形成變質巖
D.各類巖石都能形成新的巖漿
“血跡石”是約三億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鈣質硬殼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遺體,在沉積期間,與海水中的氧化鐵和氧化錳成分發生作用,形成的一種奇特巖石。“千人石”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噴發的巖漿凝結而成。據此回答8~9題。
8.與“血跡石”和“千人石”成因類型相同的是( )
A.花崗巖和石灰巖 B.大理巖和砂巖
C.石灰巖和玄武巖 D.砂巖和片麻巖
9.關于“血跡石”和“千人石”的形成,敘述正確的是( )
A.“血跡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結果
B.“血跡石”的形成經歷了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和地殼運動等過程
C.“千人石”中一定會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經歷了變質作用和冷凝作用
2010年8月,“中國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圖甲為廣東丹霞山地貌景觀,圖乙為地質循環示意圖。圖示山體主要是紅色砂礫巖,看去似赤城層層、云霞片片,古人取其“色如涯丹、燦若明霞”之意,稱之為丹霞山。讀圖回答10~11題。
10.圖甲所示巖石類型形成的地質作用對應于圖乙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1.有關圖甲巖石類型敘述正確的是
a可能發現化石 b受高溫高壓變性兩成 c可能埋藏有煤炭 d由火山活動形成
A.ac B.ad C.bc D.bd
分析材料一、二,回答12~13題。
材料一 氣候是影響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50年,著名地理學家Peltier根據全球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劃分出大、中、小三種不同的某種外力侵蝕強度區域(見材料二)。
材料二 不同氣候條件下的侵蝕強度劃分圖。圖中甲、乙、丙分別代表大、中、小三種侵蝕強度區域,其中對A區域不作該外力作用強度的劃分。
12.據材料分析,直接受該外力侵蝕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有( )
A.挪威的峽灣 B.黃土高原的溝壑
C.石灰巖溶洞內的石筍 D.沙漠的風蝕城堡
13.據圖分析,下列區域中該外力侵蝕強度最大的是( )
A.亞馬孫平原 B.浙閩丘陵
C.西伯利亞山地 D.撒哈拉大沙漠
14.某大學地理系的同學,利用假期時間到全國各地進行考察活動,以下是他們繪制的地貌景觀素描圖,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12分)
(1)學生甲的考察活動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亞進行的,你認為最有可能是學生甲所繪制的是______圖。
(2)學生乙自豪地說:“我是全班考察中到達最高海拔的一個。”屬于學生乙繪制的圖是________圖,該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學生丙說道:“我這次在同一個地方,冒著高達40多攝氏度的高溫繪制了兩幅圖,應該數我最艱苦。”你認為哪兩幅圖是學生丙繪制的?它們的名稱分別是什么?主要是由什么地質作用形成的?
【參考答案】
1、D 2、C 3、D 4、A 5、B 6、C 7、A 8、C 9、A 10、C
11、A 12、B 13、B
14、(1)B
(2)C 冰川侵蝕作用
(3)A和E。A是風蝕蘑菇,主要是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