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大氣的受熱過程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yōu)質(zhì)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中圖課標版高一第三篇專題8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大氣的組成第二課時《大氣的受熱過程》_河南省 - 鶴壁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lián)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中圖課標版高一第三篇專題8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大氣的組成第二課時_河南省 - 鶴壁
《大氣的受熱過程》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與課程標準的把握尺度
本節(jié)教材第一部分講述“大氣的受熱過程”,是學習第二部分“大氣運動”和第三部分“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tǒng)”的理論基礎,也是深刻理解天氣和氣候形成的前提。太陽輻射經(jīng)過地球大氣層時受到吸收、反射、散射等形式的削弱作用,但是大部分太陽輻射(主要是可見光)到達了地面。大氣對地面輻射幾乎全部吸收,這樣地面(主要是海洋)就形成了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地面得到的太陽輻射的能量保存在近地面的“地一氣”系統(tǒng)中,又通過“大氣逆輻射”起到補償作用,使大氣具有保溫作用。所以,這部分內(nèi)容貫穿了“地面與大氣能量和物質(zhì)的轉(zhuǎn)換”這一線索。
本節(jié)教材的課程標準只有一條,即“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并且提出相關的“活動建議”,即“運用身邊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溫度計,做一次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實驗”。本條“標準”雖然簡短,但它要求的內(nèi)容比較廣泛。因此,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本條“標準”:
第一,“標準”中的“大氣”指的是“低層大氣,其高度應不超過對流層頂部”。
第二,了解大氣受熱過程,需要明確大氣的熱量來源。太陽輻射是大氣根本的間接的熱源,地面(主要是海洋)是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
第三,大氣受熱過程,實際上是太陽短波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和大氣長波輻射之間相互轉(zhuǎn)化的過程。其中,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是需要重點闡述的根本原理。
第四,學習和說明大氣受熱過程,需要借用原理示意圖,如“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圖和“大氣的溫室效益”示意圖等。
第五,學習大氣受熱過程,是為理解大氣運動(特別是“熱力環(huán)流”)打基礎的,但受課堂時間的限制,“太陽輻射在地面的不均分
布”這部分內(nèi)容可省略不講,可放在第二部的“熱力環(huán)流”一起講,本節(jié)課只強調(diào)“受熱過程”,而忽略“受熱不均”。
第六,學習“大氣的‘溫室效應’”,就不能回避當今世界面臨主要的環(huán)境問題之一——“全球氣候變暖”,其產(chǎn)生的原因、原理、危害等都跟大氣的“溫室效應”息息相關。引入“全球氣候變暖”這部分內(nèi)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關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熱點問題。在教學上也順理成章,體現(xiàn)了“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學新理念。
第七,玻璃溫室效應的原理不僅能夠解釋大氣的保溫作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用也相當廣泛,比如“塑料棚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就是利用“玻璃溫室效應”的原理進行。把課本知識和課堂教學引入現(xiàn)實生活生產(chǎn)中,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課程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了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氣對地面保溫作用(即“溫寶效應”)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通過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實驗,加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習大氣保溫作用——溫室效應的原理,進一步加深對全球氣體變暖的理解,增強環(huán)保意識,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三、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以課件為主) 教學方法和步驟
(一)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
作用(配圖說明) (一)、引入新課:首先,利用地球和月球明顯差異的晝夜溫差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本節(jié)課。提出并展示幾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
接觸到的問題: (1)為什么夏季天空多云時,
主要 方式 強弱 程度 發(fā)
生 領域
有無選擇
性
舉例
反射 最
強
對
流
層
無
白天多云, 氣溫不太高。 白天的氣溫不太高? (2)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現(xiàn)蔚
藍色?
(3)為什么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溫暖些? (老師提問并提示本節(jié)課就要
解決這些現(xiàn)象)
散射 較
強
對
流
層
可見光中藍色光最容易被反射。 晴朗的天空 是蔚藍色的
吸收 最弱 對流層 水氣和二氧化碳吸
收紅外線 達到地面
的紅外線和紫外線極少。
平
流層
臭氧吸收
紫外線
如下圖所示:
(二)大氣地面的保溫作用(配圖說明) 注:根據(jù)輻射原理,物體溫度愈高,輻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長愈短,反之愈長。比較而講,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逆輻射為長波輻射。 (三)”玻璃溫室”的原理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四)大氣溫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暖 (二)關于“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應充分利用課本中“太陽輻射示意圖”進行分析說明,并聯(lián)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體驗。例如:白天多云,氣溫不太高與反射作用有關。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與散射作用有
關。
(2)說明三種作用方式中,反射作用最強,散射作用次之,吸收作用最弱。要強調(diào)反射沒有選擇性,而吸收作用和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 (3)“太陽輻射在地面的不均分布”可入在下一節(jié)“熱力環(huán)流”部分一起
講。
(三)關于“大氣對面的保溫作用”,
應特別強調(diào)幾點:
一要講清大氣對太陽輻射和地面輻
射具有選擇性,即大氣(主要是對流
層)主要吸收紅外線。 二要講清物體輻射的波長與自身的溫度的關系。溫度越高,波長越短,
反之越長。
三要抓住“大氣逆輻射”這個關鍵環(huán)
節(jié)。
四、自我反思
本節(jié)課十分注意通過地理觀測,體現(xiàn)地理來源與生活應用于生活,通過層層設計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培養(yǎng)學習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之處是由于教學課時的限制,探究過程匆匆忙忙,只追求了形式,深入探究的效果不是和理想。
本課結(jié)構(gòu)合理,重點、難點突出,通過學習,學生能掌握本節(jié)的核心知識,記住了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地面,并能利用知識分析某些
自然現(xiàn)象的成因。不足之處有:知識過于抽象,科學性、理論性較強,學生的實踐力較差,層層深入的解決問題能力還需提升。對大氣的削弱作用和大氣的保溫作用等知識的細化和技能的掌握還需繼續(xù)提高。
《大氣的受熱過程》學案
河南省鶴壁高中 張志勤
【學習目標】
1.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
2.理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3. 通過對大氣受熱過程理解,能正確認識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從而建立科學的世界觀。
【學習重點】
1.結(jié)合相關物理知識理解大氣的受熱過程。
2.結(jié)合圖表掌握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并理解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課堂學習】
一、【合作學習】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2. 回答下例序號代表的意義。
形式 | 特 點 |
吸收 |
|
反射 |
|
散射 |
![]() |
![]() |
![]() |
![]() |
視頻來源:優(yōu)質(zhì)課網(wǎng) www.jixiangsibao.com
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關于會員| 移動設備| 購買本站VIP會員
本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共享上傳,除本站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和本站聯(lián)系并提供相關證據(jù),我們將在3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
Copyright© 2011-2021 優(yōu)質(zhì)課網(wǎng) 版權所有 by dedecms&zz 豫ICP備11000100號-1
工作時間: AM9:00-PM6:00 優(yōu)質(zhì)課網(wǎng)QQ客服:983228566 投稿信箱:983228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