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熱力環流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熱力環流》河北省 - 承德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熱力環流》河北省 - 承德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課題:《熱力環流》
科目
高中地理 教學對象 高一年級
課時
1課時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又是大氣運動最基本的形式。是認識大氣運動的出發點。冷熱不均導致大氣的運動。而冷熱不均又是因為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和下墊面熱力性質的區域差異引起的。這里既聯系前面所學的地球運動的知識,又會涉及到跨學科知識的運用(特別是基本物理知識的運用)。大氣的運動,關涉到解釋大氣降水。而大氣降水又是一個地區氣候的重要方面。氣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講這一節打開了地理學習之門。毫不夸張地說,在學生的地理學習中具有承前啟后、打通經絡的作用。
本節知識聯系日常生活緊密,能較好地體現課改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培養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引導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究的良好素材(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
2、本課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大致由:大氣的受熱作用---大氣的運動---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三部分構成。從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來看。一個問題的解決是另一個問題展開的基礎。環環相扣。而且就大氣的運動這部分來說。本課時也是突破大氣運動這一難點和重點的關鍵鑰匙。
從地理學科能力培養角度來說,熱力環流是最重要的地理原理,這一知識點的可擴展性強,是高考命題的重點,在以往的歷年高考中,從來不乏有難度和創意的試題出現。是深化對大氣運動一節知識內容認識的最重要學習材料。從地理問題探究的角度來說,也是非常好的素材。
二、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不具有一定的地理基本知識,認識生活中的現象表面化,對原理性認知不夠深刻。本節內容多,原理性強,涉及等壓面、氣壓等復雜知識點難度大,同時要運用物理的知識,比較抽象,要求有較好的空間想象能力,并且和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學生沒學習立體幾何,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差。但學生好奇心比較強,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節內容和生活聯系緊密,對地理學習的價值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高中生處于辨證思維迅速發展的時期,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教師啟發式的引導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學生也有能力完成所給的任務
2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認識氣壓的垂直和水平變化,能用示意圖說明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能聯系實際解釋常見的熱力環流實例(城市風、山谷風、海陸風);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看實驗視頻小組討論分析說出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抓住熱力環流形成過程中的幾個關鍵知識。分組探究熱力環流的實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理論聯系實際理解大氣運動的本質原因,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培養地理審美情趣和地理空間能力,地理學習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難點
1、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
2、冷熱不均引起氣壓高低變化和等壓面彎曲的特點。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課設計依據高中新課標對地理教學的要求,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注重學生對認知的自主生成。
教學策略與設計如下:
1、利用多媒體課件和課前準備的實驗,開展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 2、利用實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基礎知識,進行自主檢測。 3、在實驗視頻中創設情境。分小組分析問題,學會合作探究。
4、通過實驗啟迪引導,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在分析中學習,在學習中升華,在對實例分析中,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激發學生對地理的熱愛之情。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與本課有關的音頻、視頻,電子白板,粉筆加板圖,學案。
3
六、教學流程圖
1組 2組 3組
開 始
1組展示實驗視頻
激情導入、展示教學目標、展示實驗視頻
播放視頻, 提出任務,分組討論
學生展示,教師答疑。
探討、提交、解決問題 其他同學自由提問
3個組分別演示并回答學案及教師所問內容
結束
2組展示實驗視頻
組長提問,其他同學回答 對學生回答進行適當補充 對學生探究的知識進行提煉總結升華 課件、視頻
教師總結,提問。聯系實際,分小組展示成果
討論、解決
問題
提交討論結果 討論、解決問題
提交討論結果 海陸風 版畫 城市風
版畫 山谷風
版畫
討論、解決問題 提交討論結果
4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課前準備 分小組布置實驗內容(一組氣壓與海
拔、空氣密度的關系;二組熱力環流實驗)完成學案上預習內容。 學生自主拍攝
實驗內容,了解氣壓與海拔和空氣密度之間的關系;上網搜索關于熱力環流的實驗,并演示。 對氣壓、熱力環流形成直觀的認識,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
二 、導入新課 以教室內暖氣片、風扇的擺放,引出新
課;并展示教學目標。
引發學生思考;了解學習任務,了解學習目標。
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關
注本節內容和生活知識。
三、播放學生實驗內容 觀看視頻,設計問題情境,逐步引導,循序漸進。
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老師預設的情景和內容。
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并發散思維。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從實驗中得出實驗的結論,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
四、學生展示成果 教師隨機抽取小組展示通過觀察實驗、小組討論后的成果。注意學生語言的準確性、和邏輯性。 學生板書、版圖展示熱力環流
的形成原理以及等壓面彎曲形態的變化。
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自主探究學習,并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五、課堂小結 教師歸納總結,引導學生觀察學生所畫圖形,總結細小知識點。學生觀察、回答學案上預設內容。 根據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反應,及時解答學生可能
產生的知識誤區:明確概念
和原理,適當引導幫助學生理清邏輯關系。
六、轉承過渡 介紹三種常見的風,布置預設內容 在學案上畫出三種風的環流示意圖。
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生活。培養畫圖能力。
開始、結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媒體運用
5
七、學生繪圖展示 教師觀察每名學生所畫圖形,適
當糾正。
黑板前展示,
并完成學案預設內容
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獲取資料的能力。
八、學生質疑和答疑 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學生對展示內容提出質疑,并由展示同學或者其他同學回答。
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課后鞏固和強化所學內容,同時培養學生聯系實際能力。 七、課堂練習 討論:該地區的布局是否合理。若不合理提出解決措施。
學生讀圖思考,小組內探究,生成答
案。 山谷風的成因學生不易理解,引用實例著重講解,深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加強對地理問題的探索。 八、課堂小結 熱力環流是小范圍、短時間內地表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環流,有沒有大范圍、
長時間的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環流?介紹熱力環流的地理意義。 為下一節大氣環流的形成 提供鋪墊。通過介紹熱力環流的地理意義,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八、板書設計
熱力環流
太陽輻射
地表的 冷熱不均
大氣 垂直 運動
大氣 水平 運動
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熱力環流
山谷風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